不要让你的错误理财观误导孩子

shigouyanb

shigouyanb

2015-12-12 20:16

把拜鬼的日子称为万圣节,是很误导的。万圣节其实没有一点“神圣”的味道,反倒充满了惧怕、破坏与各种鬼灵精怪的接触。

不必对孩子揭穿真相

  当宝宝坚信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给他带来礼物时,当宝宝为自己的胆小找了个很好的借口时,当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毫无愧色地说是自己的时……先别忙着暴跳如雷,也别急着告诉他“正确答案”,因为此时,宝宝正沉浸在他忘我的世界里呢,成人请勿打扰——

  美美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听她在我肚子里经常听的那些音乐,而且一听音乐就手舞足蹈。从她3个月会笑出声后,她就开始亮嗓门给我们听。在她半岁后,我发现她的这种不淑女的表现愈演愈烈,于是只要她粗嗓子发音,我就会说:“美美,妈妈不喜欢你的噪音!”但她照旧我行我素。她姥姥却在她每次高喊的时候,轻柔地夸她“唱”得真好听。美美在姥姥的鼓励下,居然能听懂姥姥的指令,只要姥姥说“美美唱歌”,她就开始咿咿呀呀,并伴有声音的大小、高低和变音,而且会随着音乐一起哼唧。

  可能很多妈妈和我一样,在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要求的行为时,会进行干涉和严加管教。其实有些事情,家长不必一定要向孩子“揭穿”它的本来面目,至少是现在。

  兔子背着狮子走——把想象当成现实

  3岁的严严在摆弄他的毛绒玩具,他让他的小灰兔兔巴哥和小狮子辛巴一起赛跑,辛巴累了,严严于是对兔巴哥说:“辛巴比你小,你背着他走吧。”一旁的阿姨见状,告诉严严应该让小狮子跑第一,抓到小兔子。严严不干,阿姨苦口婆心地告诉严严:狮子会吃了兔子的!严严大哭起来,好好的游戏终止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就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的,只是3岁以前的儿童想象水平还很低,而且经常与现实分不清,甚至会与常规、常识不符。这时如果成人急于提醒孩子,往往会破坏了孩子的游戏和兴致。当儿童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生活时,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愉快,语言和想象也在进一步发展,成人此时就是要鼓励孩子的游戏和想象。

  变通方法:

  阿姨先不介入严严的游戏,等到严严自己主动停止了这个游戏以后,在他情绪好时,再把书里的知识讲给他听,增加他对动物的了解。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和白雪公主是好朋友。

  2、你再欺负我蜘蛛侠会帮我。

  3、这是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是在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放到我的床边的,他每年都会给我送来礼物。

  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用错误的知识游戏

  2岁的元元把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一个接一个摆放着排起了长长的队,妈妈认为应该按照大小、高低进行,还要区分出瓶子、罐子的不同。于是妈妈开始帮元元按大小排队。元元推开妈妈的手。妈妈又要替元元把易拉罐、塑料瓶归类,元元急了,把所有的瓶子都踢倒了。

  不揭穿的理由: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在简单的数概念、物体大小概念、空间知觉等方面有初步发展,需要摆弄实物获得这些知识。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会经常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成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插入教学,儿童会被迫停止活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困难。重要的是,儿童需要自己在不断探索中顿悟,修正错误,积极整合新知识。

  变通方法:

  元元给瓶子排队是掌握顺序的过程,妈妈应该先表扬她。等元元体会到成就感后,再逐渐教给她正确的排序方法。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绿色的太阳又漂亮,又不像会红太阳那样把人晒热,所以我把太阳画成绿的了。

  2、哎呀,小娃娃感冒了,快给她穿上棉衣吧!(这是宝宝夏天玩过家家时说的)。

  3、妈妈我给你变个魔术,我把这杯水倒进大桶里,水就变少了,神奇吧?

  我爸爸是圣诞老人,他在天堂里——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

  马丁的爸爸在他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从他懂事起,他就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妈妈告诉他,爸爸在天堂里,过圣诞节时爸爸就会来看他的。于是马丁逢人就说:“我的爸爸是圣诞老人!”

  不揭穿的理由:

  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比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等,都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打击,可能很长时间里孩子都会恐惧、绝望,这时成人对孩子的保护与关爱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砝码。让学龄前的儿童了解死亡、离婚是需要时间的。

  变通方法:

  必要时告诉孩子,虽然爱你的那个人不在了,但是我会一样爱你、保护你。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奶奶回老家了,我上学以后她就会来看我的(奶奶是病故了)。

  2、我妈妈出国了,她会带我去美国(爸爸妈妈离婚了)。

  心理专家特别提醒:

  不必立即向儿童揭穿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保护儿童的自尊。自尊是儿童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价,它既来自儿童自我内部的评价,也来自外界对儿童的认同,它影响着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发展。儿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越小就越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尊自信。

  那玩具是老师奖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拿的——无意识撒谎

  萱萱从幼儿园带了几个玩具回来,说是今天他表现好,老师奖励给他的。妈妈感觉不对劲,第二天送萱萱上幼儿园时,私下里问了老师,老师说她没有奖励萱萱,是萱萱自己把园里的玩具带走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的说谎可能是因为无知、害怕或推脱责任而导致。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上看,首先他们是把想象的事情即兴当作现实;再有,儿童出于让成人(比如父母、老师)高兴,或者在弄坏东西怕父母批评而逃避惩罚时,也会撒谎;还有,儿童的自我中心使他们把玩具、食品都归为己有,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拿别人甚至是商场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

  变通方法:

  撒谎肯定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家长要及时调节处理的方式,才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萱萱妈妈不要当众指责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告诉萱萱:这些玩具放的地方应该是在幼儿园。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今天表现好,老师夸我了。

  2、明天我不用去幼儿园,因为老师病了(明天幼儿园有演出,可是老师没挑选他)。

  3、玩具是哥哥给我的(他抢来的)。

  我今天表现好,
  老师夸我了
  ……
  我不喜欢小狗,
  它老冲着我叫,
  一点儿都不懂礼貌
  ……
  玩具是哥哥给我的
  ……

  我不是害怕,是滑梯不好玩——为自己的退缩行为辩解

  2岁半的乐乐和妈妈在公园里玩,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滑梯,妈妈鼓励她也去玩。乐乐不太情愿地去了,却只滑了一次就跑回到妈妈身边。妈妈问乐乐怎么不滑了,她低声说滑梯没有意思。妈妈说你不是总想滑滑梯吗?乐乐坚持说她觉得滑梯太简单了。妈妈知道乐乐是害怕了,但并没有揭穿她。

  不揭穿的理由: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表现出胆小时,他们可能会采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做父母的即便知道也不要马上指出。就像大人有的时候要掩饰一样,儿童也有这样的需求。况且,一旦当你指明孩子胆子太小了,这种反复的强调如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胆小退缩,她会更胆小。

  变通方法:

  忽略不提是减少乃至削弱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乐乐妈妈的做法就很明智。以后,她可以先训练乐乐从一半的高度或者是小而矮的滑梯上慢慢滑下来,直到她有了安全感,再逐渐让她玩大滑梯。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1、我不喜欢小狗,它老冲着我叫,一点儿都不懂礼貌(实际上她被狗叫声吓过,所以害怕)。

  2、我喜欢玩火车,不喜欢玩飞机(因为飞机快速飞起来吓着了她,她不敢玩儿了)。

  

别误导孩子!万圣节真相大剖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节日都已经国际化,万圣节也渐渐在中国盛行起来,许多家长开始害怕这个装神弄鬼的节日会吓到孩子。

  调查显示万圣节吓到孩子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辛迪·戴尔·克拉克曾经在一次对费城地区六七岁年龄组孩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父母都低估了万圣节可能会对孩子们带来的恐惧。

  几个世纪以来,万圣节吓坏了许多各年龄层的孩子们。

  两千多年前,现在英国的国土上生活着很多凯尔特人,他们会在每年的10月底庆祝新的一年到来。这时,夏天的收割已经结束,而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人们认为幽灵会在这段时间在人群中出没。

  现在盛行的要糖吃和穿奇装异服的传统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为了避免被降临的幽灵认出,人们出门时都会戴上面具伪装自己,家门口还会放上几碗米饭取悦前来光顾的幽灵。这种习惯渐渐演变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万圣节,现在父母们会鼓励自家小鬼们去邻居家装神弄鬼。

  很少有人研究万圣节到底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常,儿童心理学家们会提醒家长万圣节的某些惊悚情景不适合小孩子,他们建议成年人要照看好孩子,提醒他们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

  剖析万圣节/西方的鬼节(11月1日)

  一、字义研究的掌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 万圣节(All Saints' Day,又称All Hallows)∶

  A. 公元三、四世纪以前,基tulaoShi.com督徒受到罗马政府及犹太人的迫害,教会为记念这些先圣先贤们的殉道舍己,而於公元610年5月13日定为诸圣日(天下圣徒之日),用来记念他们(殉道者)。

  B. All Saints’ Day变成All Hallows Day的原因是因为hallows是“神圣”的意思,所以万圣节才又称为All Hallows Day。

  C. 由於11日1日是万圣节,所以10月31日晚上就是万圣节前夕,或万圣夜(All Hallows Evening)。

  D. 至於为何万圣节又被称为Halloween,原因是把All Hallows Evening予以缩写之故── Evening去掉而以“eve”(前夕)和“een”(夜晚,evening的缩写)结合成所谓的Halloween。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wanshengjie/)

  E. 後来因为凯尔特族人的“死节”(11月1日)在罗马帝国日益盛行,为了导正歪风,公元835年,教宗凯瑞四世就宣布万圣节改在11月1日。

  F. 而原本教会也会在11月1日前一天为All Saints' Day神圣的万圣节作预备,故教会就也顺道把10月31日这神圣的夜晚取代了原本凯尔特族人之死节的前夕活动。

  G. 因此,现在万圣节前夕的庆祝(= 凯尔特族人的“死节”)与教会历史中的All Saints' Day已经大不相同了。

  2. 万圣节前夕或称万圣夜(Halloween)∶

  A. 现在的万圣节的来源是来自於公元前500年之欧洲的凯尔特族(Celts,是阿利安人的一支)。他们有四个拜火的圣日,10月31日的死节是其中一个。

  B. 在他们的历法制度中,一年只有10个月,也因此10月31日就是他们的除夕。

  C. 而他们相信在除夕与新年的接合时刻,阴间的死人会来到人间,所以凯尔特族人当夜就会在门前预备食物来招呼鬼魂。凯尔特族人相信在这个时间转换的特殊时候,这世界与灵界间的阻隔最薄弱,因此活人可在此时与死人沟通。

  D. 因此在这时候,人们可邀请他们死去的祖先,与其它友善的灵参加安息庆宴,并与所爱的人团圆。这样的庆宴,也是尊荣敬拜死神以及它的精灵们的一种仪式。

  E. 此外,早期凯尔特族人也会在这个夜里,举办许多关於魔术、巫术、算命、召灵......等仪式。

  F. 若招呼完,鬼魂不走,反进屋内,凯尔特族人就会假扮各种鬼灵精怪来吓走这些鬼魂。这也是为何现在卖场中为了庆祝万圣节而呈列出许多可怕面具。

  G. 至於南瓜灯和向人要糖的习俗是後来发展出来的,在当时是没有的。

  H. 现在许多孩子会在别人门前说“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乱)的传统,有可能是来自於爱尔兰的“mischief night”(胡闹夜)。由於十八世纪时,大量爱尔兰人移居美国,故此举在美国被发扬大,可是由於胡闹的现象後来发展到越来越具破坏性,因此公元1920年代,许多社团希望藉由其他活动来取代破坏性的胡闹,所以就鼓励孩子妆扮後以Trick or Treat来向商家要糖,而此替代活动也如愿在美流行,进而传到了全世界。

  3. 了解了以上的历史,现在的“万圣节”应该正名为“万鬼节”才对。

把拜鬼的日子称为万圣节,是很误导的。万圣节其实没有一点“神圣”的味道,反倒充满了惧怕、破坏与各种鬼灵精怪的接触。

  二、从生命品格的角度来看万圣节前夕:

  1. 对孩子来说,是-把孩子置身於恶灵鬼怪的恐惧气氛底下,徒增无谓的惧怕。

  2. 对成人来说,是-把成人置身於狂欢的纵欲中,甚至许多女性在此节日陷入到被欺负的悲剧里。

  3. 负面的待人之道不可取──“孩子登门索取糖果,不然就会咒诅人家”的习俗:孩子们装扮成各种恶魔或童话故事的恶角色至附近邻舍挨家索要糖果饼乾等小礼物,对屋主表示负面的态度或行动,包括念一首带有咒诅性的童谣,或制造一些噪音。这使得报复的观念无形中在节庆里被肯定!

  4. 受邪术影响(万圣节中的交鬼游戏,如碟仙......等),使得参与者不务正业,或身心受创。

  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兹的告诫: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兹曾告诫该国公民不要过万圣节。查韦兹说,这是个“恐怖游戏,让孩子们装神闹鬼,这与南美洲的优良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四、万圣节的商业化也再度使得人们落入劳民伤财的陷阱中:

  1. 在美国,万圣节的销售业绩仅次於圣诞节。

  2. 商家利用万圣节来炒作庆祝的必须性,并藉这个机会来推销货物,赚钱。

  3. 我们理当留意不要因此追逐流行,万圣节的庆祝不只使我们生命没获得益处,且又让我们花了冤枉钱。

【摇篮小编点评】:人类所有的文化体系,都是兼具精华和糟粕双重因子的,不独中国,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节日作为每个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记忆符号,更是鲜明地体现出文化价值的二重性。近代以降,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和西学东渐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在中国一直存在两种极端思潮。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盲目崇洋。在对待“洋节”的态度上,前者有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已成为时代的笑柄和一场迂腐的闹剧。而几乎所有的洋节都能在中国愈演愈烈,成为时尚新浪潮的趋势,这种颇具无厘头意涵的狂欢心理也值得我们反思。传统节日文化固然有糟粕,外来文化节日未必全是精华,我们应正确认识外来节日风俗,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使自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致迷失自己。

家长别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金钱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重要的课程。父母花钱的方式以及对金钱的谈论,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金钱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别轻易说——“我们买不起”

  案例:一天,6岁的明明跟着妈妈去商店。在玩具柜台前,明明盯着橱窗里的那个变形金刚擎天柱停住了脚步。妈妈见状,就对明明说:“那么贵的玩具,我们家可买不起!”拉着明明就走。

  专家解析:明明妈妈的这句话的潜台词让孩子费解:是今天买不起,还是永远买不起?或者是不想在这上面浪费钱?。其实,明明妈妈完全可以列一个每月开支计划(哪怕是比较粗略的),帮助孩子清楚地明白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比用“买不起”来搪塞更有说服力。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父母的解释后会放弃。所以,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责任方面的教育,永远不会太早。

  提示:平时,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列出来,排除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然后每月划出一笔钱,轮流帮助大家实现愿望。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实现愿望的机会,而节约和等待将会增添得到心仪礼物时的兴奋。

  别开口说——“要啥只管说”

  案例:爸爸妈妈平时不管去哪买东西,总忘不了给宝贝女儿添个芭比娃娃,或者是游戏机。即使妈妈带女儿逛玩具商店时,也都会对女儿说:“你想要什么,只管对妈妈说!”

  专家解析:这肯定要宠坏孩子的。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觉得,钱总是会有的,价格从来就不是问题。只要提出要求总会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以后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将很难获得动力。当父母偶尔对孩子的要求说个“不”时,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其实,花钱和爱孩子是不能划等号的。

  提示:父母最好不要随便送孩子礼物。即使带孩子去商场时,也要事先约定好只买购物单上列出的东西。孩子开始时可能会哭闹,但大多数孩子的适应过程都比父母想象中要快。

  别猜测说——“你又要买玩具”

  案例:嶙嶙去小朋友家串门之后,告诉妈妈:“邻居燕燕的玩具可多了,房间里有好几个芭比娃娃,还有一大盒的泥人呢。”这时候,敏感的妈妈马上说:“你是否又想买新玩具了,你的玩具已经够多了。”

  专家解析: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买一两样东西,而是一听到孩子说这些话,就过于敏感了,条件反射式的害怕: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贪婪。其实,可能孩子只是单纯地在描述她所见到的邻居家的情况。父母如果急切地否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受挫、委屈。不如平静地听完孩子究竟想说什么,问问她有什么想法。而不是急于告诉孩子,你在想什么。

  提示:生活中对金钱不要过分强调,也不要毫不在意。即便你还没有正式向孩子传递有关金钱或理财方面的信息,他们也将不可避免地从每天的生活中接收到“金钱”的信息。所以,当父母在与孩子进行“金钱”方面的交流,其实并不是一件易事。

  如何解释更好

  不掩饰“垂涎三尺”:当邻家买了辆气派的新车时,别当着孩子的面,刻意隐藏对美好事物的欲望。而应让他知道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买得起,这并没有什么错。

  没有大不了的“郁闷”:账单又来了,当孩子看到这一幕时,要用轻松的语气告诉他,最近钱花得太快了,这并没有什么,就像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样。

  我的意思不是钱:“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话在特定的语境里并没有错,但不能用来吓唬孩子。一旦遗失孩子对此可能有不正确的理解是,要用准确、简单的话加以解释。

  

不要让你的错误理财观误导孩子

  :美国的信贷慈善基金会曾做过一项调查,有4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金钱观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是年幼孩子主要的消费行为示范人,因而父母总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通过生活中各种小小的细节的观念传递给孩子……爸爸妈妈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浑身一抖?你还在培养孩子的负财商吗?看看下面这则育儿经验吧。


  场景一:“妈妈,我班同学小汉家有一辆好漂亮的车啊——兰博基尼,连小乐家的车也是宝马,我家的车太烂了,以后别开这车接送我吧……”

  场景二:“妈妈,朋友们都在玩陀螺,你也给我买一个吧。”等陀螺买回来之后,孩子不满意或者不喜欢,“妈,这个不好,再重新给我买另一款……”

  这两个场景对于娃的妈来说是不是太熟悉不过了,总是隔三岔五的就要跟娃们斗智斗勇,可是你很难意识到,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可是父母之过哦。小编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孩子所形成的很多错误的理财观念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他的父母。

  美国的信贷慈善基金会曾在2010年做过一项调查,有4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金钱观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年幼的孩子受朋友的影响比较小,父母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消费行为示范人,因而父母总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通过生活中各种小小的细节的观念传递给孩子。

  作为娃的娘,楼主对照了一下那些“错误”,有些出冷汗哪——果真如此,那些个错误,楼主也犯了不少,比如在孩子面前反复使用信用卡,让孩子觉得信用卡真神奇,想花多少就有多少,这难保孩子长大之后不滥用信用卡;又比如虽然给孩子立了零花钱的规矩,但有时候执行起来有些随意,这样孩子可能不太珍惜获得零花钱的机会,对承诺过的一些事情学会了打折扣。

  没办法,在咱小的时候,既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好东西,也没有谁来系统的教我们,既然现在有机会了解了,趁娃还没长大的时候,赶紧恶补一下,数数都有哪些错误的理财观念,如果咱能少犯点错,那么娃娃在未来犯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别回避谈钱

  无论是觉得孩子还小理解力不够,还是认为跟孩子谈钱是一件“俗事”,总之有不少父母不愿意正面跟孩子谈钱的问题。他们既不告诉孩子钱到底有什么tulaoshi用,也不跟孩子解释家庭的经济状况。

  其实,首先孩子需要对钱有一个最基本的正确认识,知道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很重要也不无足轻重。这样,以后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理财观念时,比如“不要有多少用多少”、“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零用钱”之类,孩子才能比较顺利的接受。

  来者不拒?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任何需求都来者不拒,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为了满足子女的所有心愿,即使违背自己的消费原则或打乱了家庭预算也在所不惜。如此一来,孩子便很容易形成“愿望必须瞬间得到满足”的心理,不会也不想去学习等待。

  上周姐妹们在网站都热烈讨论过“穷养、富养”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所以,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在预算之列(这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甚至不在合理范围之内,首先请向他们解释“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并引导、鼓励他们学会为自己的目标攒钱。

  不存钱

  抱着“今朝有酒今朝罪”、“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从不为未来可能的急需而存钱者大有人在,而这也是容易被孩子效仿的另一大理财错误行为。理财顾问建议,父母在孩子4岁时就应该教给他们存钱和花钱的道理,并且做到言传身教。

  只要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就可以为他准备三个小猪存钱罐,一个用于平常的消费,另一个是为某一个具体的目标存钱,第三个就当作应急金来用。虽然对于孩子而言,“应急金”很难真正用到,不过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形成这样的理财思维,养成习惯,长大之后通常就会变成“月光族”。

12

你了解孩子自慰的真相吗

  儿童期的手淫,可能给儿童带来快感,却也是父母争论不休之处。

  当孩子觉得孤单时以此自爱,烦恼时以此自我利用,被弃时以此自慰。它使父母手足无措,因而明显地加以干涉。当然,大多数父母曾亲自听闻、阅读,甚至亲身体验到手淫并无害处,它不会导致疯狂、阳萎、不能生育或其他的疾病。



东京一小学使用的性教育公仔

  幼儿有自慰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还是性教育不到位所致,日本的性教育非常注重科学性,值得借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wanshengjie/)

  日本的性教育

  日本性教育“从娃娃抓起”。这种标有明确男女性征的布娃娃既有玩具的特性,又可直观地表达最基本的生理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目前日本的大多数小学都已普及性教育,而到了中学,学生们已经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粗略的避孕知识了。

  幼儿的自慰行为

  “太棒了,真让人高兴,要再接再厉!”保育员对正坐在便器上的女孩轻声鼓励着。在东京千代田区一家托儿所,保育员们十分重视训练婴幼儿正确使用便器、厕所和自己换尿布、清洁肛门。

  这家托儿所的小沼光枝对婴幼儿的性教育十分关注,她参加了性教育研究会,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她有了很大的长进。

  以前,在指责摆弄性器的男孩时,她总是说:“小鸡鸡是个肮脏的地方,不能用手摆弄”,现在改为“小鸡鸡是个重要的地方,不能用脏手去触弄”。她召集孩子的母亲,并指导她们说:“性教育的第一步是注意对身体的清洁,内衣裤不干净是不行的,因为不洁的内衣裤会诱发孩子性自慰。”

  东京一小学使用的性教育公仔

  幼儿自慰行为是指幼儿用手或其他方式刺激自己生殖器的现象。

Tulaoshi.com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幼儿的性发育要经过口腔期、肛门期及生殖器期。3-6岁的孩子已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被称为“性蕾期”,孩子意识到触摸自己的性器官能产生快感。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情感世界缺少关爱,就会通过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来消除自己情绪得到安慰,也会通过玩弄性器官来消除自己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

  生殖器局部的疾患是幼儿自慰的原因,如湿疹、局部发炎、不够清洁等引起的瘙痒。孩子感到不适就可能经常触摸这些部位。这时抓痒的性质就如同抓面颊或耳朵一样,是正常的。但孩子往往因此演变出玩弄性器官的习惯并转为自慰行为。从本质上看,幼儿自慰行为是求知欲、好奇心和生理需要的表现。  

  婴幼儿也有性自慰现象

  东京一家托儿所的保育员美子4年前经常巡查午睡的零岁儿,她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睡觉时脸朝下,身体微微耸动着,一看便知是自慰行为。从那以后,她开始注意这类现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0岁至2岁的婴幼儿中,平均有20%的婴幼儿有这种行为,有的甚至把性器按在尿布、坐垫上通过搓弄以自慰。

  这家托儿所把出生后六个月至一岁零八个月的婴儿均称为零岁儿。

  实例

  例1:一位一岁半的女婴,长得很胖,不喜欢运动,智力发达,但平时睡觉不踏实,夏天出汗很多。她出生于一个工薪家庭,双亲对她异常珍爱。保育员试着对她的行为加以矫正,她离开襁褓后,自慰行为就停止了。

  例2:同样是位一岁半的女婴,一直在尿布上自慰。她发育早,身体健康,智力发育良好。母亲是短期大学毕业生,父亲初中毕业,都在一家饮食店工作。虽是独生女,但父母较少给予肌肤之爱。

  矫正:从仰卧开始

  婴幼儿摆弄性器是很常见的现象,即使放手不管,也能自然而然地矫正过来。但也有个别孩子到了四五岁仍存在这种行为。

  养成自慰习惯的婴幼儿中70%是女孩,多数是因为白天睡眠时间太多,俯卧而使身体耸动是她们123

网络语流行家长担心误导孩子

  “鸭梨山大”、“神马”、“浮云”,一幅幅满是网络用语的广告出现在石家庄市的公交站台上,不由让一些学生家长担心,这些网络用语可能会误导孩子。

  李女士家住石家庄市长安区,她向记者介绍说,最近孩子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词语,“鸭梨山大”、“小盆友”,她便询问正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是不是写错了?孩子则告诉李女士,每天上学乘坐公交车,公交站台广告中就有“鸭梨山大”一词,意思是“压力很大”。而“小盆友”一词,孩子是从一幅童装广告中学到的。“这些词跟‘神马’、‘浮云’一样,都是网络用语。”孩子对她说,“妈妈,你不上网,都OUT(过时)啦!”

  昨日13时许,记者在中山路等路段走访时,看到不少公交站台悬挂着某品牌冰红茶的广告牌。上面印着,“不要以为鸭梨山大神马的,我就抗不住了,过上一个韩剧零食懒洋洋的周末,多大de鸭梨都是浮云。”短短的几行字里,就出现了“鸭梨山大”、“神马”、“de”、“浮云”等网络语言。

  记者采访了几名乘公交车上学的孩子和家长。有的小学生说:“我早就注意到那块广告牌了,一直不明白‘鸭梨山大’是什么意思”。一些小学生说: “我知道在网络上‘神马’是‘什么’的意思,‘木有’是‘没有’的意思。在一次作文中,将‘有没有’写成‘有木有’,结果老师画了圈,说我在写错别字”。

  在走访中,一名家长表示,户外广告、电视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受影响,最好能够规范一下,别用网络语言做广告词。“这些网络用语当广告词,吸引大众眼球,这无可厚非,但出现在公交站台上显得不大合适,这可能误导一些正在学习的孩子。”李女士说。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王晓民,曾多次担任高考阅卷组组长,他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同学们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这两年尤为突出,像有的学生故意把“同学”写成“童鞋”、“悲剧”写成“杯具”等。

  “网络语言的盛行,与其具备幽默、活泼、新奇等特征有关,但极不稳定,往往是流行一段时间便被弃用。而语文又是最讲究规范的一门学科,在中高考阅卷时,评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持排斥态度。”王晓民说,在此提醒同学们,中高考作文时,最好不要用网络语言。如果想用,也必须谨慎。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有合适的语境,能够体现出这个词准确表达的意思。其它情况,则极易被认为不符合语言规范,被当成错字、错词来看待。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不要让你的错误理财观误导孩子

万圣节 南瓜灯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不要让你的错误理财观误导孩子

不要让Ipad“拐走”孩子

分娩
不要让Ipad“拐走”孩子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家长不要让孩子嫌贫爱富

孩子
家长不要让孩子嫌贫爱富

不要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分娩
不要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家长要注意不要让你的恶习影响孩子

育儿百科
家长要注意不要让你的恶习影响孩子

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中间

育儿知识
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中间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窝沟封闭 让儿童不得龋齿

窝沟封闭 让儿童不得龋齿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