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

丶波恩城

丶波恩城

2015-12-12 14:44

小聪明不见得是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

父母该给孩子什么(上)

面对新世纪,父母该给孩子什么

渌泠(新闻工作者) 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学会主动学习。

现代人才观不是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以一个人学习新知识能力的大小作为人才衡量标准的。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会适应,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创新。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往往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恰恰束缚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对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畏惧心理。我曾经写过一篇《被标准所奴役的孩子》的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虽然现在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比如不要太在乎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更不要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支持他鼓励他大胆尝试新事物,让他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马慧娟(教育工作者) 只有在教孩子学会独立的基础上才能让他学会创新。

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我曾经在德国生活过两年,发现德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确实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带孩子走路时,往往不自觉地牵着孩子的手或把孩子放在自行车车座上,而在德国却很少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总是让孩子自己走,或者骑着小自行车跟着,孩子摔倒了也从来不扶;孩子都有单独的房间,自己整理、安排;在日常语言交流上,他们也总是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而非独立性的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李有星(律师) 学会做人是根本,一专多能和学好外语也很重要。

一要学会做人。要教育孩子品行端正,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图报等,无论哪个年代,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年轻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但最好能坚持自己带孩子,以便与孩子建立感情,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二要一专多能。在竞争的社会,多种能力的培养肯定是需要的,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专长的培养。拥有一技之长,这是竞争社会个人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要学好外语。新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意味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谁掌握语言越丰富熟练,谁就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畅通无阻。因此我赞成幼儿园开展外语教学。

另外,我还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选择具有独创性的职业。比如教师、律师、设计师等等。

专家的看法

程秀兰(陕西师大幼儿教育系) 自信心、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耐挫折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要让孩子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父母要着重对孩子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父母代劳,如果要让他自己做,“我不行”三个字就脱口而出。这种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怎么能担负起新世纪的重任?孩子“行”与“不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改变“我不行”的不良心态,经常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孩子逐渐形成“我一定能行”的良好心态。同时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学会合作。要学会合作,首先就要学会与人交往。父母不仅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与成人友好纸,但字数比别人少很多。

  怎么做:回到家,爷爷得意地把婷婷耍的这个小把戏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还说:“我的孙女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婷婷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但当着老人的面也没有办法反驳。过后,爸爸妈妈单独给婷婷讲了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害处,还告诉她爷爷的夸奖是因为喜欢她,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聪明”。

  点评: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显然孩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一些老人由于“隔辈儿亲”的缘故,反而会夸奖孩子的小聪明,这无疑纵容了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老人的炫耀而将小聪明继续耍下去。

   12

如何看待宝宝的小聪明

  生活中,做父母的常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宝宝学会了耍小聪明。为了让爸爸给自己买一支冷饮,耍赖不肯回家。不想吃饭,就躲在奶奶背后。为了一件小玩具,吹嘘自己吃了三大碗饭。这些小聪明常常让大人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是孩子智商高?还是性格顽劣?家长又该如何应付呢?

  

  案例1:小宝妈妈要出差,将小宝带到外婆家住。小宝看了一天电视,外婆让他休息会,小宝说:“平时妈妈都是同意我看电视的。”于是小宝看了一整天的电视。晚上外婆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说,为了小宝的视力好,平时都不让小宝连续看电视超过一小时的,可见小宝是在钻空子。

  应对方法:孩子很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个时候,外婆如果能坚持己见,阻止小宝连续看电视,那么小宝就会知道无论任何借口都无法让大人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不会再使小计谋了。家长也应该反思,彼此之间的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大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平衡,有没有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

  

  案例2:Coco每天都要练习写大字,但是最近总是找借口拖,要么是墨淡了浓了要重新调,要么就是椅子高了矮了。每回折腾了大半天,Coco总算坐在椅子上去练字了,可时间却耽搁了,只能练一会会。

  应对方法:妈妈带Coco去金宝贝上早教课,将Coco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建议妈妈不要为Coco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不管怎样,要让Coco写满规定的字数,即使拖延时间。几次后,Coco就不再找借口了。不过老师说,这种情况适用于单纯懒惰但不讨厌写字的孩子,如果孩子真的对这项学习感觉到厌恶,家长不如反思是否能转移孩子的学习目标。

  

  案例3:小欣有一条好看的背带裤,有一天上午还穿着,下午妈妈却看到他自己换了一条裤子。妈妈问小欣,小欣说背带裤脏了爸爸帮他换掉的。结果妈妈却在床底下找到尿湿的背带裤,原来小欣尿裤子不敢告诉妈妈才撒谎的。

  应对方法:孩子因为惧怕自己犯错才会撒谎,妈妈第二天还把小欣的丢脸事告诉了金宝贝的早教老师,老师并不支持妈妈的做法,而是建议家长先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是否过于严厉。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不用马上戳穿,斥责孩子,而应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更喜欢诚实的孩子,更不希望她撒谎,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

  孩子的小聪明可能会有以上几种,对孩子的小聪明,家长不能一味的认为是智商或性格的优缺陷。每次不妨多花点时间思考,在应对上多下些功夫,给孩子更加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将小聪明演变成大智慧。

  

孩子的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开始学会耍“小聪明”了。为了多看一会电视,洗漱时故意磨磨蹭蹭;为了“骗”爸爸给他多吃一块冰激凌,说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吃两块;为了不去幼儿园,就假装生病,说自己肚子疼。孩子的这些小聪明,常常让父母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忧心忡忡,既担心“揭穿阴谋”会让孩子“难堪”,又怕听之任之会让孩子变得“不诚实”。

  孩子常耍的4种类型的“小聪明”

  ◆ 钻空子型

  洋洋主要由妈妈带着,爸爸工作比较忙。可是最近妈妈要去出差,不得不让爸爸单独在家带洋洋。洋洋很喜欢吃冰激凌,这天洋洋吃完了一个冰激凌,还想吃,就告诉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吃两个。”晚上爸爸让洋洋早点刷牙睡觉,洋洋又有理由了:“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我看完两集《喜羊羊和灰太狼》再睡觉。”于是,洋洋又喜滋滋地看电视了。9点了,妈妈打电话来问洋洋睡着了吗?爸爸说洋洋在看电视,妈妈很惊讶,洋洋平时8点就睡觉了。

  案例分析: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钻爸爸或妈妈的“空子”。如果爸爸妈妈不仔细分析,往往会中了孩子的计。案例中,如果洋洋的爸爸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按时睡觉,孩子就会知道任何理由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了,也就不会再耍小聪明了。由于家长本身对孩子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往往会强化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对这种类型的小聪明,家长需要反思夫妻之间教育态度是否一致,是否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从而给孩子可乘之机,让孩子钻了空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逃避惩罚型

  爸爸最近给强强买了一个能发声和发光的玩具飞机,强强很喜欢,恨不得上幼儿园都带着去,平时家里来了小朋友都不舍得拿出来让小伙伴看看。可是,最近两天,强强有点闷闷不乐,也不拿玩具飞机玩了。妈妈问:“强强你的玩具飞机呢?怎么不玩了呢?”强强说:“送给邻居家的小弟弟了。”过了几天,妈妈在收拾房间时,在沙发下发现了玩坏的玩具飞机。妈妈很生气,孩子不但把刚买的玩具飞机弄坏了,而且还撒谎。

  案例分析:虽然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不少道理,但偶尔还会犯错。孩子因害怕自己的错误行为被成人惩罚往往会耍一下“小聪明”,以此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逃避惩罚。面对孩子的这种“小聪明”,大人不必马上揭穿、急于纠正,而应当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

  ◆偷懒型

  妈妈看到明明把玩具撒了一地,让明明在吃饭之前把玩具收拾好,并告诉明明:“不收拾好玩具,中午就不许吃饭。”过了一会,妈妈看到明明屋子里很干净,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见了,书包、衣服都不见了。妈妈走过来偷偷一看,原来明明根本没收拾,而是把所有的玩具和衣服之类的都塞到柜子里了,玩具杂七杂八地堆在柜子里。

  案例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耍一些这种类型的小聪明,如偷偷少练两遍琴,故意把字写的大大的,认为这样就可以少写点,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瞒过父母,获得一时的轻松。当孩子出现这种小聪明时,父母不要给予孩子批评或指责,而是诚恳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但不聪明而且会害了自己。父母也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诚实,要脚踏实地,不能投机取巧,也可以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方法(比如怎么样收拾等)。总之,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孩子就没有理由推托自己该做的事。

  ◆满足需求型

  婷婷这几天总说她在幼儿园里睡觉是表现最好的,老师每天都夸她。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觉得女儿在幼儿园向来不喜欢睡午觉,最近怎么一下子变化这么大呢?这天,妈妈去幼儿园接婷婷回家。老师告诉婷婷的妈妈,说婷婷平时的表现还不错,就是中午睡觉的时候不好,老是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影响其他小朋友睡觉。

  案例分析: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型的小聪明”。案例中,婷婷想用“午睡好”来证明自己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好,说明婷婷很想做一个好孩子,其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面对孩子的“小聪明”,父母应该如何做?

  千万不要这样做:

  ◆把孩子的小聪明等同于撒谎行为,认为孩子道德品质有问题。

  ◆把孩子的TuLaoShi.com小聪明等同于偷奸耍滑,给予孩子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把孩子的小聪明等同于聪明、智慧,给孩子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孩子的行为。

  ◆把孩子的小聪明当成好玩的事情,一笑了之,放任继续。

   应该这样做:

  首先,正确看待孩子的小聪明行为。孩子的小聪明不外乎以上几种,其实孩子的这些小聪明不见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将这种“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

  其次,区别对待孩子不同类型的“小聪明”。孩子不同类型的小聪明,在背后有其不同的行为动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对待孩子“小聪明”的问题上要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如对于钻空子型的小聪明,父母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教育一致,莫让孩子钻空子;对于偷懒型的小聪明,父母要告诉孩子其实这样做并不聪,害人害己;对于逃避惩罚型的小聪明,父母要正面指出他的错误行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孩子了解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对于孩子愿望满足型的小聪明,父母要学会精心呵护,且莫等同于孩子撒谎或不良行为,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

  Tips: 日常生活中,建议父母这样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孩子会耍“小聪明”,是父母要求太严格,还是要求太松,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让孩子有钻空子的机会。

  2.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比如“长鼻子”,“狼来了”等故事。

  3.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因为过分的限制和严格,容易导致孩子以“小聪明”来欺骗父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4.建立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学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玩具坏了要告诉爸爸,让爸爸来修。

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

  凌志军:日本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稻田太作是一个对人类智能寄托崇高乐观精神的人。他相信,人的智力的差别不在于天赋的高下多寡,而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你的天赋。

  他提出了“头脑指数”的概念,就是说,大多数人本来拥有的智商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智商并不一致。在天赋相同的情况下,“实用智能指数”越高的人越聪明。这个规律导致了我们的第一个公式:

  实用智能指数=天赋×大脑使用效率

  比如一个人虽然具有200的智商,但是只使用了其中50%,所以他的智能只能是100;另外一个人的智商只有150,却利用了其中80%,那么他的智能指数就达到了120,反而比那个天生聪明的人还要聪明。这就是稻田太作所谓“头脑指数”的巨大价值。

  然而,是什么东西在影响人的“大脑使用效率”呢?是态度。

  你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态度是你的学习过程中最无价的财富、最伟大的力量。在“天赋智能”相等的情况下,提高“实用智能”的关键在于改变你的学习态度。这个规律导致了我们的第二个公式:

  大脑使用效率=智力×态度

  一旦拥有较高的“大脑使用效率”,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比过去更聪明了。

  记者:孩子们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大脑使用效率”呢?

  凌志军:“大脑使用效率”与大脑集中指数、大脑开放指数、大脑主动指数这3个最重要的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给孩子说,你如果想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大脑,那就要最大限度地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用“大脑集中指数”来衡量一个人聚精会神的能力有多大。通常情形下,你集中精力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你的大脑集中指数也就越高,所以:

  大脑集中指数=集中精力的长度×集中精力的深度

  张亚勤就说,他的过人能力就是善于聚精会神。他说:“我想我一般都是在脑子比较清楚的时候,就把该做的全部做完。我的大脑经常处于发散状态,有时候太长时间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我不会那么傻,学不进去的时候还坐在那里学。实际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累,一累精力就分散。脑子已经走神了,人还坐在那里,当然就没有效率。有时候虽然还没有走神,但已经钻不进去了。”

  “与其心不在焉地学10小时,不如集中精力学1小时!”张亚勤总结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大脑一定要连贯。就好像激光,放射出来之前一直是在集中,集中好了以后一下子把它放出去,这时杀伤力是最强的。”

  大脑的开放指数=想象力×独立性

  对此,“微软小子”王坚深有感受。他本是文科学生,大学毕业前,却选择了高等数学作为报考方向。他的突发奇想、他的孤军奋战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老师早就预测说:“如果他将来有所成就,那就在于他的独立性和想象力。”

  大脑主动指数=热爱×激情

  对此,“微软小子”胡耀华就说过:“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动,是进取,是把潜力发挥出来,才能与众不同。”“大多数人很难摆脱成绩啊考试啊名次啊这些东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试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学就不重要了。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主动精神。

12

有多少父母这样带孩子的

文/青梅竹帚的传说

事情已经过了两天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法理解。

上周六晚和朋友们到一间会所卡拉OK厅唱歌,当时大约九点钟,这间卡拉OK厅很小,但气氛还不错,像小小迪厅。我们是第一桌,大家有的玩骰子,有的唱歌,玩的很开心。

一会儿,又来了一桌,还带着一个大约四五个月的宝宝,宝宝显然无法适应歌厅的环境,睁大眼睛四处看。当时音响声音很大,屋厅有不停转动的彩灯,抽烟的,喝酒的。。。当时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觉得很不舒服。真希望他父母带他快点离开,可是他们竟然没有离去的意思,一直带着宝宝坐了大概1个多小时。

这期间,又来好几桌,其中有一桌还带着一个两岁和一个五岁的小朋友,这两个小孩上台唱了一首歌。然后大概睡着了,可是他们离开的时间是晚12点后(因为我们12:3图老师0离开)。

且不说大小孩,那对带着小BB来歌厅的父母可以毫无顾虑地坐那么久,不考虑噪音和五颜六色的彩灯对孩子的影响,小BB不会说也不会走,无辜忍受父母带给他的“娱乐”。

是我少见多怪,还是有的父母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呢?

怎样对待孩子见什么问什么

1.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属于对一些事物不认识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是属于要究其根源问“为什么?”、“怎么回事?”家长都要耐心地听完,如果听不明白,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也不能清楚地提出问题。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孩子把问题说得更明确,然后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予以回答,或是帮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如属于要求知道某些物体,就正确地告诉孩子物体的名称,最好伴随讲解,用跟孩子交谈的方式,引导孩子对物体认识得更全面。例如,孩子见到洒水车,问:“这是什么?”家长不但告诉他:“这叫洒水车”,还要讲解,或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为什么叫洒水车,最后启发孩子,观察洒水车怎样工作。有些问题,是孩子要求了解事情的原因而提出来的,这时,家长可以尽量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或动手去做,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例如,孩子看见爷爷把花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而提出为什么,就可以让他在花盆里种两瓣蒜或两粒豆,分别放在有阳光的窗台和没有阳光的窗台上。以后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要好,不但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还能进一步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家长不能对孩子提的问题敷衍应付。无论孩子的提问属于哪种情况,家长都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向孩子进行教育的极好机会。如果家长敷衍应付,顺口应付地对待,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好问表示出厌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孩子的“小聪明”≠真聪明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分娩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教你一点补水保湿的“小聪明”!

保湿
教你一点补水保湿的“小聪明”!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表扬孩子“你真聪明”不如说“努力就好”

分娩
表扬孩子“你真聪明”不如说“努力就好”

“聪明饮料”真能使孩子聪明吗

分娩
“聪明饮料”真能使孩子聪明吗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怎样巧妙回答宝宝的尴尬问题

怎样巧妙回答宝宝的尴尬问题

特殊时期丈夫如何缓解欲望

特殊时期丈夫如何缓解欲望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