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bamanai119

bamanai119

2015-12-11 10:42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爱攻击 切勿暴力镇压

  家长突然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不止是对着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打出手”,在幼儿园还对其他小朋友拳脚相加。对此,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1.有样学样的环境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自己身上。如果父母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拳头的话,那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半也会用拳头。因此,父母平时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一定要慎重,不要孩子犯了点小错,就拿起tulaoShi.com孩子的小手掌就打。还有成人之间的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切不可打骂来解决,不然孩子学坏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2.孩子的攻击心理

  现在家庭的很多孩子都因家里孩子少而被溺爱过了头,他们很难接受自己被冷落,或是玩具、食物等不能让他们先拿或是独有,一旦发生易出现心理失衡,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溺爱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出现攻击他人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制止,不能放纵由之,不然后面就可能出现大问题了。

  3.以暴制暴不可以

  有此家长本身的性格很火暴,一听说孩子又和谁打架,不由分说抓着孩子就暴打一顿。家长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之下打孩子只会令孩子心生怨恨,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同时让孩子产生错误的理解: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下次依然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4.要正确引导孩子

  当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们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排除了是自己的原因之后,要主动和孩子沟通,跟孩子讲道理,分析这样子做存在什么样子的安排隐患,打伤了别人或是别人打伤他存在着什么样的危险和后果。先在思想上将孩子的暴力行为打压下去,然后从行动上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以达到改善孩子有暴力行为的目的。

孩子打人 制止可暂缓

  孩子动手打人未必是真的动手打,可能是对于他不喜欢的东西的反抗,他会以“不”这种姿态来表现他的心情。教育家曾表示,0-6岁孩子的成长过程会进入一个“打人敏感期”。那么,在孩子打人敏感期期间,家长可以采取哪些行为对孩子进行纠正呢?

  1.分析孩子打人原因

  为什么孩子在打人敏感期会想要“打人”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小孩开始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当他本能的觉得自己受到侵犯,但是语言能力没有发展到能够好好与他人沟通,那就只能采取肢体解决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特别的打招呼方式,可能他是想跟别的小朋友say hello, 但是又不懂得如何打招呼好,只好“动手”了。

 2.家长切忌大惊小怪

  有些小朋友可能前一秒还玩乐的正好,下一秒就出手“互殴”了,有些可能还会搞突然袭击。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打别的小朋友的时候,通常都会很大反应的斥责孩子说:“不可以打人!”你不说,孩子还真的未必懂得这样的动作就是打人,那么以后懂了可能就是真的打了。

  3.温柔制止

  事后,家长要温柔的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动手打其他小朋友是不对的。告诉他对人要友好,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要有疼爱之心,向他示范正确的交友之道和相处之道,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不该做,更加要让他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这个不仅让小朋友在小的时候懂得如何跟他人相处,等他长大踏入社会,也才会晓得与社会其他人打交道。

  4.让他知道打人的后果

  孩子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也不必过于着急,不用急着制止。别人家的小朋友不见得就老实的让你孩子打而不还手,动手打人必遭反击。不要因为心疼就轻易出手保护他,让他尝尝后果可能比温柔制止和温柔的大道理有效多了。

宝宝打人要纠正 早期教育放松不得

  tulaoshi小孩子爱打人,对父母而言是很头疼的事情。例如在带孩子出门玩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与他们的朋友发生争斗,打闹,或者有朋友在家中做客时,你的孩子可能会不喜欢你的朋友而上前打他,这样的行为是很不礼貌的,父母一定要及时改正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懂文明,懂礼节。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很多的,下面向父母介绍应该怎么正确的教育孩子。

  1、宝宝以为家长在鼓励他们这样做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会称赞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的时候,经常会不在意孩子打人的情况。例如,宝宝的手脚灵活运动的时候,可能会打到父母长辈,大人们不责骂他们,反而会称赞他们,其实家长的意思是称赞孩子的灵动,或者是觉得孩子的无邪举动很好玩,而感到可爱。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们认为这是在鼓励他们打人,因为孩子的心思单纯简单,他们只会看到现象,不懂本质,以后,他们会变本加厉的以打人自豪,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行为做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不关注这点,应该尽早的更正他打人的缺点,让他明白这是不正确的行为。

  2、享受当大哥哥、大姐姐的过程

  很多孩子在与社区中的其他朋友玩耍的时候,会特别喜欢当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很满足于这样的成就感,自豪感中。当有别人不服气的时候,他们会打人,让别的朋友听话,这就是很不好的行为,父母不要认为这是有领导力的体现,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孩子在以后也会一切靠武力解决,使得他们存在暴力倾向,有着不健康不正常的心理。父母在平时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的话,一定要制止他们这样的行为,你可以让他们送给朋友一些糖果,与朋友和睦相处,学会和善的与人相处,而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父母也要慢慢的帮忙改善。

  3、少看电视

  尽量不要让孩子观看一些电视剧,电影,武侠剧,那里面都有打架的场面,最好给孩子看一些卡通片,动画片,或者听音乐,让他们心静而不浮躁。避免引发暴力倾向。

留意三方面 改造恐怖主义宝宝

  撞、咬、拉扯——是蹒跚学步孩子典型的身体攻击行为。幼儿经常使用这些行为来交流。通常,他们想要某个东西但缺乏自控能力和知识成熟度,就会想出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幸运的是,这些激进的倾向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改不掉。如果这种攻击行为是扯你的头发,仔细观察,学习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和行为,更恰当地表达不满和愤怒。

  1.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建议

  ·立即采取措施。坚决而简单地迅速停止此行为。

  ·使用简单的语句如“打疼了,”和“不咬人。”

  ·如果可能,孩子进行身体攻击前就阻止。当看到孩子变得沮丧或生气时就干预。帮助他判断感情。如果他太难过了,转移他的注意力,直到他的平静为止。

  ·给孩子做记录。记下身体攻击性行为的后果。一般来说,经验法则是每年一分钟,延长孩子的生命。然而,幼儿较短的暂停(10-30秒)就足够,同样有效。

  ·教孩子不同的交流方式。帮助孩子学习“用词”来表达愤怒和沮丧,而不是攻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

  ·关注受害者而不是攻击者。注意一般促进行为,不要给身体侵犯者更多的关注。

  ·让孩子体会受害者的感受。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影响到别人。

  ·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使用角色扮演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教他如何使用话语让他人走开,或者寻求帮助。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改天再试一次。

  ·必要时学会说“不”。

  ·不要失控。你的孩子将会观察你处理愤怒和沮丧的方法。如果你害怕,他学习你的反应,而且为了得到同样的回应,可能会重复攻击行为。

  2.增加幼儿积极行为的建议

  ·提供积极的纪律。注意升级行为。如果你注意积极的行为,它会增加,如果你注意消极的行为,它也会增加,所以关注你想要的更多的行为!

  ·使用积极的建议。不要告诉孩子你不希望他做什么,找出你想要他做什么,并让他知道。

  ·做出榜样。孩子通过模仿学习,所以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

  3.必要时向医生求助

  如果孩子长时间进行身体攻击,或者情绪变得严重,干扰孩子社会技能,如分享、交友、合作等能力的发展时,也许是时候寻求帮助了。咨询儿科医生,你们可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这一行为。

孩子热衷插话 五招轻松制服

  现在的孩子都被溺爱坏了。很多孩子都有不良的习惯:有些孩子挑食,有些孩子爱哭闹,还有的孩子喜欢打断他人的讲话。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呢?父母该怎样避免孩子打断别人的交谈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

  1.教育孩子要有礼貌

  作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别人。但是父母们会发现想要教会孩子改变这种习惯是非常的困难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非发生了非常重要的情况,不然不应该打断别人的交谈,比如,发生了火灾,那么这个时候可以打断大人的谈话。应该告诉孩子,一般情况下不能打断别人。父母可以列出一些可以打断大人谈话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打断别人的交谈,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是时候和孩子谈谈礼貌的问题了。要告诉孩子,只有等到自己说话的时间才能说话。

  2.给孩子一个期望

  你告诉幼儿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但是过了几分钟孩子可能就忘记了。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们一直会和他们一起,他们只要稍微等待几分钟,等你交谈完,你就会和他们说话,这样孩子可能就不会打断大人的交谈了。

  3.让孩子做别的事

  如果你在打电话或者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时候,你就可以让孩子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中。你可以让孩子玩拼图,画笔和附近的一些玩具。另外你还可以给孩子一些零食和饮料,这样孩子就不会打断你的电话。

  4.事先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父母在电话里有重要的谈话,那么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大概多少时间后会讲完电话,而在这段时间孩子不可以吵闹。在电话交谈前就应该询问孩子有没有什么特殊需求。如果说你需要更长的谈话时间,事后可以向孩子解释。

  5.阅读有关礼貌的书籍

  找出一些有tulaoshi关礼貌的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过后,你可以询问孩子从书中获得的知识点。还可以问孩子,如果下次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一般来说,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会获得一些常识。如果说你或者你的配偶以及其他的兄妹也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谈话的,那么你想让孩子不打断别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很深的影响。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m.tulaoshi.com)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育儿 育儿知识 妈妈 儿歌 取名 婴儿 喂养 孕期 营养 怀孕 分娩 孕妇 教育 胎教 亲子游戏 奶粉 幼儿 宝宝 早教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5种神秘怪物背后的真相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5种神秘怪物背后的真相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减肥失败背后的真相

减肥秘籍 减肥小妙招
减肥失败背后的真相

奶水不足背后的那些真相

育儿知识
奶水不足背后的那些真相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麻烦2岁”背后的真相

分娩
“麻烦2岁”背后的真相

以貌娶妻 女人脸的背后真相

女人 女人养生
以貌娶妻 女人脸的背后真相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宝宝“特别乖”家长要留意

宝宝“特别乖”家长要留意

专家:99%母亲可实现母乳喂养

专家:99%母亲可实现母乳喂养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