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小星许愿灯

小星许愿灯

2015-10-13 21:30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如何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妮妮上幼儿园了,有时回家跟妈妈讲“幼儿园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觉得小孩子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没有在意。但这次,妮妮又跟妈妈讲“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还看见妮妮的小脸上有几道红印,妈妈很心疼,爸爸说:“这样不行,得教孩子学会自卫。”可妈妈说:“总不能我们也教孩子打别人呀。”

  妮妮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许多孩子都在幼儿园遇到相似的情况。分析幼儿爱打人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打人?

  在这里我们抛开孩子无意识打人的情况不提,而是分析3-4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养成打人的习惯,父母的态度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育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打人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

  1、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用商量的口气说:宝宝,咱别再打小朋友了好吗?这样的问句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

  2、显而易见的明贬暗褒:“我家阳阳总被告状,整个幼儿园谁也打不过他,真拿他没办法。”

  3、不恰当的玩笑:“冉冉,打这个臭哥哥。”

  4、口头制止没有行动:看到孩子打别人,家长只是呵斥孩子一句“不要打人。”但没有用行动去拉开孩子。

  5、有制止的行动没有批评:只是拉开了打人的孩子,但没有告诉孩子他的错误所在。

  6、过激的反应强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识:面对其他家长的告状,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再打人!”。孩子也会学着把打人视作发泄情绪的手段。

  以上这些方法对孩子“打人”的行为没有十分明确的善恶观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这时家长的态度应十分明确,首先要及时制止,郑重告之“不许打人。”然后允许孩子申诉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确地表示对此事的态度,并给孩子讲清道理。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应告诉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听不进道理,可以暂时“冷处理”,待孩子平静以后,进一步讲清。

  二、建议教孩子的自我保护方法:

  1、面对面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

  2、大声地说 “不许你打我”。

  3、用手用力地推开他。

  4、找老师讲明情况。

  一般来说,当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话,几次下来,挨“欺负”的情况就会改变。希望这些建议会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孩子为什么爱咬人打人?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这个年龄出现这种‘咬人、打人’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


  家有小皇帝老爱打人怎么办?

  我儿子今年两岁了,最近一段时间出现打人、咬人现象。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认识的不认识的,之前也没有任何症状,在家中没有一点防备的情况下,就把对方咬了,或是用手打对方。这种情况让当妈的我着急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冷默

  家长博客

  如今的孩子,由于亲人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自护能力普遍不高。虽然长辈们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但意外事故仍然不断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关注。因此,假期安全问题就此拉响警报,本期家长若愚和傅绘均表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才是最基本的。

  教会孩子防意外

  今日分享家长

  若愚

  目前,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有些幼儿任性、执拗,集体意识差,谦让、友善不够,在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规则、秩序的概念较为淡薄,玩兴大发时,容易一拥而上,发生争抢、拥挤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正是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和体能发展不理想,在活动时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体重心不稳,动作不协调,反应慢,不灵活,相撞时躲闪能力差,加之成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过分替代,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甚至剥夺了幼儿实践、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因此意外伤害事件就很难避免。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等。平时应该注意对孩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综合孩子平时可能遇到的意外状况,家长们应该知道如下几个方法:

  ■让孩子知道的事项

  应让孩子牢记父母的姓名、家庭和幼儿园的地址及爸爸妈妈的电话;懂得公安、火警、交通事故急救等重要电话的打法;让宝宝知道附近的派出所(报警点)的具体位置等,以备宝宝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

  ■让孩子懂得简单的自护方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需要过早地对他进行安全教育,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造成他一遇到事情就找爸爸妈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给孩子简单的应对意外伤害的方法,如手指被割伤、流鼻血、被开水烫了时,应怎样减轻伤害等。

  教会孩子紧急避险

  今日分享家长

  傅绘

  暑期,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惨闻,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在遭到危险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变所致。孩子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你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教孩子应该如何去做。

  下面就是父母应该向孩子描述的7种情况,并且每种情况都附有应该如何应变的建议:

  1、你跟妈妈一起在一个大购物中心购物(或者在海滨浴场、公园等地方游玩)。你停下来张望了别处一会儿,当你抬起头时找不到你妈妈了。

  应急策略:应告诉一个可靠的人,你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如果是在购物中心,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是在海滨浴场,告诉救生员。切莫随便找一个大人告诉他你走丢了。

  2、你独自在家,门铃响了,你从门上的窥视镜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应急策略:决不要为任何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或者说是你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等等。但也不要门铃响了而不理会,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陌生人,你妈妈在睡觉,而你打不开门,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

  应急策略:应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以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陌生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一个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有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你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夜间,家里的人都已入睡。突然你发现家里失火了。

  应急策略:要大声叫 “失火了!失火了! ”以叫醒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屋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爬出屋外。如果你发现你寝室的门是热的,说明火源在客厅。因此,不要打开你寝室的门。如果你住在楼上,又不能从窗户逃生,那么就打开窗户,用床单之类显眼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让身体贴近地面,等待救援。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中烟的含量最少,人可以生存的时间最长。

  5、你发现家中的大人躺着一动不动,甚至当你叫他时他仍然不醒。

  应急策略:应立即给急救站或者医院打电话。如果你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可以让接线员帮忙,也可以叫邻居帮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6、你独自在家时不慎用利器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严重划伤。

  应急策略:如果伤口流血不止,应马上用干净布,例如毛巾等,将伤口包紧。包紧的程度应能止住流血,但也不能太紧以至于伤害了自己。然后,给家长或者邻居打电话请求帮助。

  7、你和朋友在湖边或者游泳池边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应急策略:你切莫跳入水中企图救他,除非你受过专门的救生训练,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东西扔给他,让他抱住并坚持不放,然后,跑去叫人帮助。也可以找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头,人趴在岸边地上,让你的朋友抓住树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将他拉向岸边。切记!你必须肚皮向下趴在岸边,以避免落水者把你也拉入水中。

  除了上述的7种情况外,家长应再根据具体的生活环境补充1-3种家庭个性情况以及应变方法。这样可以将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降到最低。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怕”是人的天性,“怕”与人生同行,“怕”使人失去了不少欢愉,“怕”甚至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心理医生告诉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五岁的小东在小姨的陪同下来看心理医生,要求做一个智力测验,看他大脑是不是出了问题。因为他不仅平时胆子小、孤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而且最近还特别怕“鬼”,夜里不敢一个人睡,白天不敢一个人待着,刚好幼儿园又放假了,就一天到晚都跟着她。

  详细检查后,确定孩子智力正常,也没发现有其他的精神症状,诊断为儿童恐怖症。

  原来在小东两岁多时,他父母就常年外出做生意,至今小东一直寄养在外婆家,主要由小姨照看。小姨一家都喜欢看鬼片,闲下没事也爱讲鬼故事。每当此时,小东就特别地乖,躲到小姨怀里不敢做声。为了使他听话,大人就常常用鬼来吓他。一提到鬼小东就老实了,夜里睡觉也要蒙着被子睡。一个多月前,他又发了一次高烧,迷迷糊糊地尖声怪叫,说看到很多鬼,烧退后就变得特别地怕鬼。

  很明显,小东的怕是家里人利用他怕鬼的心理,经常用鬼吓唬他造成的。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东西。但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本来就缺乏安全感,还常常被故意用鬼来吓唬管教,结果鬼就植入了他的心中,鬼故事听得越多就越怕,最后在高烧的作用下,出现了以鬼为主要内容的恐怖性谵妄,诱发了恐怖症。

  在临床上,像小东这种因为父母和亲人用“吓唬”来管教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儿童恐怖症”的病例并非罕见。如有个两岁的孩子,时常在夜间哭闹,妈妈为了使她安静下来,用了很多招数,最后一招终于灵验了——“外面有大老虎,它听见小孩哭就进来吃小孩”,孩子吓得蒙住头,强忍着哭泣入睡了。妈妈得知了孩子怕老虎的秘密,于是经常用此吓孩子。孩子到了四岁,只要一提到老虎,就十分恐惧,后来不仅怕老虎,而且怕大灰狼、狐狸、狗等动物,当看电视、电影或家长偶尔提到这些词,她就紧紧抱头,面色苍白,大声呼叫“我怕”。后来,症状越来越重,晚上尽管无人提起,她仍然用被子蒙住头喊怕,说闭上眼就有老虎在眼前。由于孩子常常做恶梦和惊叫,家长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最后,医生给孩子诊断为儿童恐怖症。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幼儿由于在心智和体力上都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如怕黑、怕鬼、怕某些动物等。这本属正常现象,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如果教养不当,就很容易变成病态的“怕”。如有不少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听话好管,在孩子哭闹、不听话时,孩子怕什么就用什么来恐吓孩子。害怕的孩子自然被吓得不敢出声,家长也得到了安静,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从正常的“怕”变成病态的“怕”。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萌发想像能力,虽然其想像力水平很低,内容很贫乏,但是孩子喜欢把许多东西夸大。所以,当父母或大人使用恐吓的办法哄孩子时,孩子常常在想像中加以夸大,因此会引起很大的惊恐,反复强化则易导致心理异常。事实上,这种吓孩子的方法,不仅会导致儿童恐怖症等心理障碍,而且还会终身影响孩子。很多成人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时,追究原因都会牵涉到童年时期的某些恐怖经历。因而笔者提醒年轻妈妈,在孩子哭闹不好管时,不要用恐吓,而应用科学文明的方法管教孩子。

  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言行,如果是宝宝生病了,非常难受地哭,妈妈就应该多抱抱他,让孩子在病痛时感到有妈妈陪着,就不会太难受了;如果宝宝是在睡觉时哭,妈妈可以放点轻柔的摇篮曲,使他安静下来;如果宝宝是毫无理由地哭,妈妈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宝宝乖,听听流水的声音,今天这朵花为什么开花了?如果宝宝是在公共场合哭闹,妈妈可以跟他讲道理,与不哭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适当给宝宝买一些他心仪已久的东西(此招不宜惯用);如果宝宝是为了不能出去玩而哭,妈妈可以带他出去,满足他的要求;妈妈还可以把宝宝的哭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或者用摄像机把哭相录下来,他看到或听到自己哭时,可能哭声就会立即止住;还有一招,实在没办法时,妈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哭”。切不可说“再哭打死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或大声说“别哭了!再哭把你卖掉!再哭把你扔到垃圾桶里!再哭今晚不让你吃饭!再哭让大老虎吃掉你”等威胁恐吓的语言。

  其次,怕与逃避危险是人的天性,即使父母并非有意恐吓孩子,孩子们也会从生活环境中习得“怕”与逃避的行为方式,因而,当孩子出现“怕”的概念与行为时,父母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怕,承认他们的怕,并认真听他们倾诉他们的怕,切不可嘲笑他们的怕和利用他们的怕来管教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如果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要利用他们的“怕”来整治他们,他们还能信任谁呢?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会更加重他们的不安全感,心中“怕”的阴影也就越来越深刻。因而,面对孩子的“怕”,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种健康的行为模式。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打击和挫折时,要让孩子尽快回到那个处境中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如孩子害怕去某个地方,或害怕某种动物时,不是教孩子躲避,而是应该带孩子去逐渐接触或接近怕的事物,让孩子及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所怕的事物没有危险,从而培养孩子形成面对困难不回避、不拖延,及时解决困难的性格和能力。否则,如果让孩子逃离恐怖处境的话,他会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幻想性的夸大和歪曲,反复逃避就会因一再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懦弱、逃避现实、畏缩不前等不健全的人格,容易使幼年时期的怕延续到成年而贻患终身。

  编辑推荐:

家长“吓唬”孩子 对不对?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可适当“吓唬吓唬”

教你“吓唬”孩子的技巧

  网友提问: 请教专家,我孩子现在一岁半,特别喜欢打他不认识比他小的孩子,一见面就是一掌,我拉开他,他还会用脚踢人家或用头撞人家小孩。使得大人很不好意思。说他打他也不起作用。

  茅于燕:对一岁半的幼儿说"不要这样做"、"不行"、根本不起作用。日本小儿医生也是育儿专家内藤寿七郎博士认为,对4岁以后的儿童才能使用"不行"这一禁句。所以你说:"说他打他不起作用"就是这个道理,禁句用早了,根本无用。

  一岁半的幼儿喜欢打人不都是成人意义上的打人,很可能一开始是一种挥舞动作,而碰到小朋友,小朋友会哭声,叫声,于是就继续挥舞,继续拳打腿踢,从这里得到行为的反馈(挥舞---哭叫)很高兴。

  对这种意义的打人可以这样对待:

  1、孩子好像是打了人,便可以是无意识的,只是一种挥舞动作。应该对他表示(用眼神,用语言)"不要这样做"。他如不听从,可以握住院他的双手,引导他去玩玩具,搭火车,"盖高楼",而不让他的手"闲着"。

  2、看见孩子用脚踢人家小孩或用头撞人家小孩时,可以把孩子抱开,内疚地对人家小孩表示道歉,并严厉地用眼神制止孩子再这样做。

  3、用平常心看待。打人确实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但对一岁半的孩子来说,他还是初涉人间,识事不多,不必给他扣上"攻击性行为多"的帽子,只是说:"你打人了,把别人弄哭了,以后不要这样做"就够了。同时要热情地对待被打者,让他感到公平,有人同情他、支持他。

  4、孩子在比较长(一两个月)的时间性内没有打过人,应大大表场,让他尽快地"回到"好宝宝的行列里来。

  宝宝爱打人的原因多种多样,父母应区别对待

  如何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性情密码:揭开宝宝爱打人三大根源

  家有小皇帝老爱打人怎么办?

  “超人”宝宝爱学怪兽打人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爱打人



延伸阅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如何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分娩
如何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如何对待孩子学坏

生活百科
如何对待孩子学坏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孩子打人怎么办

孩子
孩子打人怎么办

宝宝爱打人怎么办?孩子打人的原因

分娩
宝宝爱打人怎么办?孩子打人的原因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如何对待挑食的孩子

生活百科
如何对待挑食的孩子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健康成长 少不了爸妈的“好故事”

健康成长 少不了爸妈的“好故事”

如何应对宝宝的“多话时节”?

如何应对宝宝的“多话时节”?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