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行为

z2x2c2v

z2x2c2v

2015-10-13 21:01

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家长如何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行为,赶紧了解了解吧!

  孩子有时需要我们明确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3岁的安安又一次跟小朋友抢玩具,妈妈很恼火,因为她已经教育过安安无数次了。但她没有意识到安安不知道除了抢,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玩具。后来,妈妈告诉安安:“你不能抢别人的玩具。如果你想要,可以用你的玩具跟小朋友换。瞧,你可以用这个小汽车跟平平交换,他要是不喜欢,你再拿那个小熊试试。”果然,安安与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情况少了。

  与此类似,当孩子出现打人、咬人、推搡别人等攻击性行为时,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在惩罚不当行为的同时,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合理的行动。

  两岁半军军咬了佳佳的手,因为佳佳吃掉了他的那份点心,托儿所老师告诉他:“军军,不可以咬人,你可以告诉老师佳佳吃了你的蛋糕,老师会批评她。”当军军和佳佳被隔离了2分钟以后,老师问军军:“刚才怎么回事?”军军回答:“佳佳抢了我的蛋糕。”“对,就这样。”老师一边拿出一份蛋糕给军军,一边说,“你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从此,军军知道了,告诉老师是个好办法,比咬人管用多了。

  当家长知道孩子某些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就需要及时、巧妙地提醒孩子,这样孩子能够欣然地按照要求去做。

  3岁的非儿老是不记得吃饭前洗手,因此吃饭前妈妈就领着他唱洗手歌,一边唱,一边问:“吃饭时间到了,第一件是该做什么呀?”非儿就高高兴兴去洗手了。

  14岁的东方,经常忘记将脱下的鞋放在鞋架上。每天,东方一进门换鞋,外婆一提醒他,东方就会随手把鞋放在架子上。这样减少了东方和爱整洁的妈妈为此而发生的摩擦。

  孩子的很多行为,比如哭闹、哼哼唧唧、摔东西、摆弄玩具发出刺耳的声音、赖地不起等,其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你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无论是安抚还是训斥,都成了对他的这些行为的强化,因为孩子确信这样的行为能帮他达到目的。以后孩子会经常使用这些手段获取父母的关注。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眨眼睛、皱鼻子等行为,一开始并不是希望父母关注,但父母往往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总要设法制止,于是孩子发现做怪样立刻能成为父母视线的焦点,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行为。还有些时候,孩子作出种种任性行为企图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父母妥协,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父母判断孩子有可能在无理取闹,而且他的行为不会对他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可以置之不理。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奏效,就会无趣地自动收场。连续几次碰壁以后,他就会放弃这样的尝试。

  两岁半的可可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爱哭闹,尤其是妈妈在家时特别容易哭,弄得当老师的妈妈在家不能好好备课。但可可和外公外婆单独在家时就很安静。妈妈意识到可可在用哭引起自己的关注,因为只要她一哭,妈妈就可能从书房里出来安慰她。于是妈妈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在学校备课,回来以后多跟孩子玩一会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当然,对可可学会的用哭达到目的的新“本领”,妈妈也不心慈手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好了,一起各忙各的,不看她。几次下来,可可的哭闹明显减少。

  5岁的晨晨用手指甲抓茶几的玻璃台面,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奶奶在厨房说:“哎呀,吵死了。”晨晨咯咯笑,又抓一下。“小坏东西,我来了!”奶奶佯怒。晨晨大笑,越抓越起劲。奶奶不再做声,过了一会儿,晨晨觉得没劲,就不玩了。

  “忽略”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彻底。这首先要求父母有足够的忍耐力。克制自己在孩子发作的时候不发火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孩子的毅力有时也很惊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够持续折腾很久。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到底,自然功亏一篑。其次,一旦采取忽略,就坚决不要让孩子发觉你在关注他。你可以离开或把脸转开,不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如果需要观察孩子的动静,可用眼角的余光,如果面对孩子,面部表情保持中立,表现出对他的行为的无动于衷。孩子说话,不要答腔。第三,持之以恒和保持所有家长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忽略”的有效,不要今天严格,明天宽容;或是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心软说好话。这样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难以戒除的。第四,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觉得难堪,向孩子妥协。否则你带孩子出去遇到的麻烦更多。

  3岁的朵朵要吃冰棍,因为天气凉,妈妈不让。朵朵立刻大哭,把妈妈拿来的别的食品打翻在地。妈妈转过身去做家务,不理她。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大,声嘶力竭地叫嚷。妈妈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去看她。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打开了电视机。朵朵的哭声终于变小,可怜兮兮地喊妈妈。这时,妈妈走过去,帮孩子擦眼泪,问她:“你想吃果冻还是巧克力?”朵朵赶紧说:“巧克力。”几次冷处理后,朵朵任性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4岁的点点跟妈妈在超市买东西,他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握在手里,被妈妈抽出来放了回去。“家里还有,不买了,回家吃。”点点不答应,坐在购物车里大哭,惹得其他顾客都朝这边看。妈妈虽然很窘,但还是尽量若无其事地一边把小车推出食品区,一边引点点去看鱼缸里的海鱼。点点开始还犟,后来见妈妈压根儿不答理他的要求,只好拉倒。妈妈顺利地采购完毕。

  当孩子任性大发作时,有时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无法自行收场。孩子自己甚至会被自己的脾气吓着。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比如,使用隔离。这将在后面作详细解释。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台湾《中时电子报》刊载台湾李坤珊文章指出,幼儿的言行,往往就是大人的翻版,想教好小孩,第一步就是让他“有好样学好样”。

文章摘编如下:

在台湾花莲的车站,人声鼎沸中,一句清楚却不柔软的童音,直捣我的耳朵:“爸比,你很讨厌,你真没有用啦!”那个男人,在离我不远的几尺,叹叹气;我却不忍心抬头看他,因为他一定觉得很丢脸。

在美国离家不算太远的玩具反斗城,我和儿子排队等着结帐,前面一个大约10岁的小男孩,正在那东翻翻、西摸摸店家的陈列物。男孩的父亲顺口请他别乱动东西,他转过头来就对父亲说:“你闭嘴(Shut up)!”原本预料那个爸爸会大发雷霆,管教一番;但他也只是摸摸鼻子,一句话也不说。

一个人在青岛的车站等高铁,正忍受着闷热,一句话却像冰冷的冰柱,从后方清清楚楚的传来一阵寒意:“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我忍不住用眼角看了看那个满头大汗的妈妈,和她伺候着的太上皇。

从台湾新竹演讲完,与朋友跳上出租车,那个明眼的司机从我们的简单对谈,就嗅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语重心长的问我们:“每个小孩小的时候都还好啦,都还会听话;但等他到了青少年后,就管不了,愈变愈坏了。这是怎样啦?”我和朋友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他。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家里都有青少年,他们虽然有着青少年的不稳定“荷尔蒙”,但都没有愈来愈坏。

幼儿说话伤人--因为大人生气就用骂的

上述那些骂爸妈、把爸妈当佣人的幼儿,以及愈变愈坏的青少年,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那个样子的。是他们身处的环境,养成了他们不尊重他人、口出伤害语的“习惯”;是成人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允许孩子养成了那自我中心的态度和出口伤人的习惯。

幼儿会对成人口出伤害语“你没用啦”、“我讨厌你”,那是他学来表达生气的方式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的行为里,学会了生气就以“骂”的方式来表达;从成人的嘴里,学会了生气就以“伤害语”的方式来对应。

“你没用啦”这句话,应该是孩子从爸爸或妈妈嘴里听到的吧!当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有一方常在幼儿面前以这种语言数落另一方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这是生气的方法”、“那是生气时可以说的话”。

幼儿的学习,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照单全收,因为他的人生才刚开店,需要库存。成人提供的库存是良善的沟通模式,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沟通;提供的库存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孩子就渐渐的学会了以那样的语言来应对进退。

幼儿不尊重人--因为大人凡事以孩子为中心

幼儿会对成人极尽所能的要求:“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那是他养成的、凡事要以他为中心点的生活态度和用语。从他生活环境中成人不断替孩子做、替孩子想的行为里,孩子学会了他自己的需要是宇宙的中心点;从成人不断道歉的嘴里,学会了成人没达到要求,就以“那是大人的错”的思考模式来解释。

“你搧太慢了,搧快点儿。”这句话,应该也是孩子从成人嘴里不断的听到类似“好啦,我已经尽量快点了。”所得到的结论吧!当成人以无谓的牺牲奉献,替孩子做一切的事时,孩子也敞开他的学习频道,同时在学习“我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的需要要靠他人来满足”。

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像台相机或像块海绵,他先从生活环境中成人的眼里看见、认识他自己。因为幼儿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能力?他需要一块一块的、像拼图一样,拼出自我形象、自信及自尊。

那么,在教育幼儿方面,成人应该如何做呢?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4、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5、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

6、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

7、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让幼儿养成等待的习惯、替他人考虑的习惯。比如说,你正手忙脚乱的在炒菜,但孩子要你立即找他的玩具;你可能拗不过他的哭闹,也就不情不愿的放下锅铲,皱个眉急急忙忙的先帮他找。你的这个习惯,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和习惯。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转过身心平气和的对幼儿说:“我炒完这盘菜后,再帮你找,请你先等一下。”尽管孩子对于他的需要被延宕,并不开心;但这是我们成人所能提供的良善机会教育,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尊重成人的需要。等你炒完菜后,帮孩子找到玩具,别忘了补一句:“谢谢你等妈妈!”让孩子知道,他的等待,是种尊重的行为;他的等待,是个正向的选择。

在关爱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关爱;在尊重的环境中,孩子学会了尊重。这个流传已久的教养方针,是不会退流行的。没有坏孩子,只有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我和你……

  专家指出,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有许多。如,不惧怕陌生环境,很快适应新环境;必要时,能克制自己的感情;有独立能力,不喜欢依赖别人;与小伙伴相处和谐,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合作成功;善于和乐于帮助他人,并能谦让;能理解成人的意图,并能按成人的意愿去办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建议;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在公开场合中,能聪明、机智、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热情开朗,与人交往中充满尊重和信任。

  关于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有了,那么家长怎样培养一个符合标准的孩子呢?其实,孩子的交际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行为美。经常听人们说“这孩子不仅长得好,气质也很好”。行为是气质的表现,如礼貌、谦让、有同情心、能克服困难等都代表着行为美。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行为美呢?

  首先,父母在言谈举止方面要有良好的榜样作用,举手投足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首先做到。

  其次,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原则。可以先给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规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准则,并在实践中让孩子体会到哪些行为会获得鼓励,哪些行为将受到欢迎。找出被肯定的行为模式,并发扬和巩固。

  再次,不能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不要求全责备,让孩子不知所措。在孩子与小伙伴游戏时,只要没有原则问题,不要过多干涉,否则孩子会缩手缩脚,变得过分谨慎而失去天真稚气。

  有位教育家说过:行为美的孩子与其说是家长教的,莫如说是家长带的。为人父母者本身的良好素质和美好的行为,显然是培养孩子行为美的一个先决条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家长如何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行为

分娩
家长如何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行为

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 家长溺爱孩子的行为

育儿知识
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 家长溺爱孩子的行为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家长向孩子常撒谎 影响孩子成长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家长向孩子常撒谎 影响孩子成长

家长溺爱孩子的5种行为

育儿知识
家长溺爱孩子的5种行为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老人溺爱孩子的这些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

生活百科
老人溺爱孩子的这些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

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分娩
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注意:孩子认生的真正原因

注意:孩子认生的真正原因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的特征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的特征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