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何又叫除夕?
据史书记载,除夕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年。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庆祝除夕,并在这一天放鞭炮,驱逐一种叫做“山臊”的动物,以辟山臊恶鬼。这种动物并不存在,传说中的“山臊”实际上是山魈,一种灵长类动物。由于南方地区植被茂密,野生动物与人类居住地有所冲突。因此,每逢腊月底,人们会点燃篝火,放鞭炮,驱赶山魈,以保平安。除了放鞭炮,除夕还有其他的习俗。在北方,人们会吃饺子作为年夜饭的主食,而南方人则会吃汤圆。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烧年纸的习俗,家中晚辈会焚烧纸钱,祭祀先人。然而,焚烧纸钱和放鞭炮都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通过给已故的亲人上香、供奉食物或鲜花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的悼念之情。除夕的传统还包括“守岁”活动。在除夕的晚上12:00,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传统源于农历完成了“更岁交子”,一家人正朝着新一年的目标发奋努力。“守岁”也有辞旧迎新,寓意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