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理作用
1、对血糖的影响:有人报导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对循环系统: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并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则抑制之。
3、抗菌:地黄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4、保肝: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5、止血作用: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血时间,而水煎剂的作用不明显。Ip水煎剂或醇浸剂10g/kg,以及po地黄炭均能缩短小鼠尾部出血时间。
6、利尿作用:麻醉犬iv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作用可能与其强心及扩张肾血管等作用有关。有报道,未能证实地黄水煎浸膏和醇浸剂对大鼠有利尿作用。
7、泻下作用:梓醇甙具有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小鼠泻下作用的ED50为0.34g/kg。
8、其它作用:po地黄水煎浸膏剂、醇浸剂或ip 10g/kg均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地黄煎剂或醇浸剂20g/kg ip,对小鼠减压缺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同用,如大黄散(《伤寒总病论》);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本品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若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用,如滋?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三)鲜地黄的性味归经
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甘,平,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鲜地黄配伍应用
1、配熟地:熟地甘而微温,气味俱厚,补血填精,二药相配, 补血而凉血,滋阴而生津。适用于血虚兼血热者,阴亏而 津亡者。
2、配乌梅:乌梅属敛涩之品,味酸性平,能敛虚火, 生津液。二药配伍,酸甘化阴,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作用,且二者一清一敛, 清其内热,敛其虚火,相辅相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 口渴多汗等证。
1、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犀角、生地黄、芍药、丹 皮,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 血不尽,内余痰血,面黄,大便黑等证。
2、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本方用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3、四生丸(《妇人良方》) :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上研末,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治血热妄行致: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4、地黄煎(《千金方》) :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三日。主补虚除热,去痛疖痔疾。
鲜地黄附方
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3、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4、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5、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6、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7、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8、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9、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10、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11、治暑伤津气:鲜石斛30g,西洋参6g,麦冬12g,黄连9g,竹叶12g,荷梗12g,知母9g,甘草6g,粳米12g,西瓜翠衣18g。水煎服,一日3次。本方具清热涤暑,益气生律之功。对身热心烦,口渴自汗,溺黄,肢倦神疲,苔黄少津,脉象虚数之证有效。
12、治腑实津伤:以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加鲜石斛、鲜生地、鲜首乌。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具清热滋阴通下之功,适用于便秘,腹胀,神昏谵语,苔黑干燥之证。
13、治外感风热:鲜石斛15g,连翘(去心)9g,天花粉6g,鲜生地12g,麦冬(去心)12g,参叶1g。水煎服,一日3次。适用于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之证。
14、治中消:鲜石斛15g,熟石膏12g,天花粉9g,南沙参12g,麦冬6g,玉竹12g,山药9g,茯苓9g,广陈皮3g,半夏4.5g。先以甘蔗90g煎汤代水,以甘蔗汤煎诸药,日分2次服。中消即胃消,为消渴的一种,多由脾胃燥热所致,方用鲜石斛乃取其滋朗清热,生津养胃之功。
15、治肺阴亏损,热伤肺络所致之咳嗽:鲜石斛15g,鲜沙参15g,麦冬12g,桔梗12g。水煎服,一日一剂。
16、治妇人虚赢短气,胃逆满闷,风气:鲜石斛240g。生地黄汁240ml,桃仁240g,桂心60g,甘草120g,大黄240g,紫苑120g,麦门冬120g,茯苓500g,淳酒240ml。上10味为饮片者先捣碎为细末。后共置于铜器中用炭火熬。再加入鹿角胶500g,次加饴糖1500g,白蜜1500m1,和匀。再于铜器中微耗,以生竹搅,勿令粘锅,于瓷罐中贮存。每服1汤匙,一日 3次。
鲜地黄怎么吃
1、生地黄鸡
材料:
乌骨鸡1000克,生地黄250克,麦芽糖150克。
做法:
(1)将鸡宰杀后除去毛及内脏洗净。
(2)生地黄洗净后切成细条。
(3)生地黄与饴糖相混合后塞入鸡腹内,用棉线扎紧。
(4)将鸡置于瓷锅中用文火炖熟,不加盐、醋等调品。
2、生地猪肉汤
材料:
生地黄30克,猪肉(瘦)100克,盐1克,味精1克。
做法:
(1)将猪瘦肉洗净后切成片。
(2)将生地洗净与猪瘦肉一同置于锅内,加入适量清水。
(3)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
(4)最后加入适量调味品调味,去生地即可。
3、生地黄粥
材料:
粳米100克,生地黄30克。
做法:
(1)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将生地黄用温水浸泡,漂洗干净。
(3)取沙锅放入冷水、生地黄,煮沸约15分钟。
(4)滤去药渣,加入粳米,用旺火煮开后改小火,续煮至粥成,即可盛起食用。
4、生地煲蟹汤
材料:
螃蟹400克,生地黄30克。
做法:
(1)将生地、鲜蟹同主入汤锅中。
(2)加清水适量煎成一碗,去渣饮汤食蟹。
5、党参麦冬瘦肉汤
材料:
猪瘦肉500克,党参60克,生地黄30克,麦冬30克,红枣10个,盐巴适量。
做法:
(1)党参、生地黄、麦冬、红枣(去核)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
(2)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水煮沸后,文火煲1小时,调味供用。
6、地黄酒---《本草纲目》黑发内服处方
处方:鲜地黄适量。
用法:将鲜生地绞汁,加适量酒,与糯米饭拌和,盛瓷盆或瓦缸中,密封保暖。春夏3—7日,秋冬5—7日启之。中有绿汁,乃地黄酒之「真英」,宜先饮之。其余滤汁去渣,盛瓷瓶中密封备用。据称,若在酿造时加入牛膝汁,其效更速。
功效:补虚弱,通血脉,变白发。主治:阴血不足之白发。
评介:地黄滋阴凉血补肾,酒通血脉,与之相合,补肾养血之效更增,「发为血余」,故能乌发。
鲜地黄的副作用
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1、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2、《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3、《药性论》:"忌三白。"
4、《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鲜地黄和生地黄的区别
功能与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与用量
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
鲜地黄和生地黄的区别
名称:地黄
别名:地髓、芑
系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茎。年生草本。药用部份:地茎,因加工情况不同。药用分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三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不仅采制不同。而且其药物形状、性味、效用也不尽相同。
鲜地黄:是秋后挖掘地下块茎,防止触伤皮部,去掉茎叶,贮藏于湿润的沙土中备用者称“鲜地黄”,其表面棕黄色或红棕色,具半圆形结节,节上有芽痕,并常具弯曲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肉质,黄白色。味甘、微苦,性寒。
生地黄:将鲜地黄除去根须及泥沙,用火焙3—5天,至全体柔软为止,称“生地黄”。生地黄为不规则的圆块,暗棕色,表面皱缩不平,横纹稠密,质地柔软,不宜折断,内为棕黑色,商品根据 体 小又分作几种规格。味甘、微苦,性寒。功效:凉血滋阴。治血热妄行,吐、衄、崩、漏,热入血分,发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