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师阅读配图
圣诞歌曲《平安夜》是我在上世纪30年代到上海读初中时就已熟知的,但我始终不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直到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到奥地利维也纳工作,才知道这首歌曲诞生于1818年萨尔茨堡州的奥伯恩多夫。我第一次到萨尔茨堡市参观的时候,市博物馆赠送给我两份作曲家乐曲手稿的复制品,一份是出生在萨尔茨堡市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乐曲手稿,另一份是《平安夜》作曲者克鲁伯抄写的这首歌曲的抄件。这份抄件是克鲁伯在1855年手抄的,上面写着:圣诞节的教堂歌曲,为管风琴乐队的男女高音所作,教堂助理摩尔(1792-1848)作词,教师克鲁伯(1787-1863)作曲,1818年在奥地利的奥伯恩多夫由尼古劳斯教堂的管风琴乐队首次演唱。我没有听说过这两位词曲作者的名字,连奥地利人也不知道他们还有其他什么作品流传下来。我感慨不已,没有想到这首著名歌曲的词曲作者竟是两个没有名气的小人物,并且是在当时的一个小村子的教堂里诞生的。
这个小村子在萨尔茨堡市西北二十多公里,乘汽车半个多小时就到。我立刻赶到那里去参观,这个小村子当时只有两三千居民,在作为奥地利和德国界河的盐河河边上,河面很窄,河上有一座桥,行人走过桥去就进入了德国境内。当年首演《平安夜》的尼古劳斯小教堂还是在中世纪修建的,早已在1905年坍毁拆除。1937年为了纪念《平安夜》的诞生,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小的纪念堂。这座纪念堂在村子的中心,走进村去就可看到这座在略高的绿色的草地上的六角形的白色的建筑,在房屋的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钟楼。纪念堂的背后耸立着高大的松树和枞树,周围是古老的房屋、店铺、磨坊、水塔和树木,呈现着古色古香的气氛。纪念堂内的两边是词曲作者摩尔和克鲁伯的石刻雕像,两边的窗子上也有着他们两位的彩色玻璃像。这座小纪念堂一年四季参观者络绎不断,他们在雕像的脚下放下一束束鲜花,表示对词曲作者的崇敬。每年圣诞节夜纪念堂内外非常热闹,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都到纪念堂前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村里的唱诗班拿着光亮的蜡烛在门口的雪地上唱《平安夜》和其他圣诞歌曲。附近城乡赶来参加仪式的人很多,一起高唱圣诞歌曲。人们永远怀念和感谢给他们带来这首圣诞颂歌的本乡本土的词曲作者。
他们两位有过怎样的经历,又怎样创作这首歌曲的?村子内外有着多种不同的传说,都没有文字的可靠记载。可是有一些是一致的,摩尔是一个不幸的私生子,一位教堂的牧师看到他很聪明,也有音乐才能,就帮助他读书写字,学习神学和音乐,培养他成为一个神职人员。后来,他担任了奥伯恩多夫的尼古劳斯教堂的助理。在1818年他写了一首圣诞歌曲的歌词,就请他的好朋友克鲁伯谱曲。克鲁伯是邻村爱恩斯多夫的人,管风琴乐师,当时在奥伯恩多夫的学校教书。他看了词作后觉得写得很好,一口答应为这首词作谱曲。在那年的圣诞节夜,就在教堂里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平安夜》,受到了村民们热烈的欢迎。从此,近两百年来,这首歌曲从乡村传到城市,又从奥地利传到全世界,已不再是教堂的歌曲,而成为人们最熟悉的节日歌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nghuocha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