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小学时都做过一个实验,只要把放大镜放在纸张上一个合适的距离,无限远的太阳便会聚焦在纸上变成一点,这个烧焦的距离其实就是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基于它们镜片弧度的分别,各自也会有不同的焦距。
虽然今天相机镜头的结构都很复杂,是由多块镜片组成,但其实一枚定焦镜就是一枚固定焦距的放大镜。那不同的焦距在摄影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原来焦距越长,影像便会放得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运动摄影师使用600mm的大炮便可以把远处的运动员拍得清清楚楚。上图就比较了50mm镜头和150mm镜头拍摄出来影像大小的分别。
二、什么是对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ying/)我们了解到为了拍摄一个清晰的影像,拍摄时必须对焦。譬如说我要拍摄一个树林,如果我对焦两米远的树木,两米远的树木便会清晰。如果我对www.Tulaoshi.com焦四米远的树木,四米远的树木便会清晰。
三、什么是景深?
虽说我们对焦时选择一个距离,那个距离的景物便会清晰,但其实实际上在对焦距离近一点和远一点的地方同样都会清晰,这个由近到远的清晰的深度就是景深了。举例说,对焦两米,但其实一米到四米的地方都清晰,那一米到四米的距离便是景深范围了。
四、什么是光圈?
大家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光圈的描述总是f/一个数值?那是因为一枚镜头的进光量是与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的直径相关的。f/的意思就是焦距除以该光圈的直径。所以同样是一枚f/2.0镜头,50mm f/2.0镜头的光圈直径是25mm,而100mm f/2.0镜头的光圈直径便是50mm。
不过,光圈值的重点是进光量的量度,大部份情况下,我们通常使用f值作计算就可以了,不比刻意考虑光圈直径。
五、什么会影响景深?
重点来了。影响景深的只有对焦距离、光圈和镜头焦距,感光组件的大小并不会影响景深。道理很简单,当相机对好焦、光线穿过了镜头、光圈,其实影像已经形成了,不管你使用什么尺寸的感光组件。以上面的例子,对焦两米是清晰范围便是一米到四米,你是使用全画幅相机还是M43相机结果都是一样,分别的只是影像的大小,不是景深的深浅。
那为什么所有人都说画幅大的相机拍起来景深会比较浅?!这是因为影像裁切的问题啊。看看上图,举例说一台M4/3跟全画幅的相机比较,因为M4/3的画幅较小,在M4/3上使用使用50mm镜头,在传感器上的成像范围只有全画幅的一半(因为M4/3的 Crop Factor为2X),剩下更多的虚化面积就看不到了,自然觉得景深不够浅了。
如果换个角度解释,我们一般都会引入等效焦距的概念,M4/3使用50mm镜头,全画幅使用100mm镜头(因为M4/3的Crop Factor为2X),那当然是全画幅拍起来景深较浅了!(镜头焦距越长,影像景深越浅)
六、Tony Northrup究竟在说什么?
他举例说M4/3的12-35mm f/2.8 镜头的等效焦距是24-70mm,但在等效焦距70mm配f/2.8下拍摄出来景深,会不及全画幅在70mm下以f/2.8拍摄浅,所以厂商有误导的成分,应该将镜头改称为f/5.6。
而事实上,我们也没必要刻意将所有数据转化为135系统(全画幅)的标准。早在菲林年代以来,已经有多种不同的画幅,好像是110、135、645、67、69、612、617、4×5、5×7、8×10等等,我们都明白不同画幅下会出现不同的景深。
我们今天之所以参考等效焦距,纯粹是因为有比较多人熟悉135系统,因此比较容易联想到相应的摄影效果,但是在实际拍摄的计算上是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因为大部份的计算都应该使用真实的光圈和焦距。所以只要大家理解不同的画幅下因镜头选择不同导致景深不一样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Tony Northrup的影片中比较可取的地方,是他示范了不同格式底下相应的景深计算方法,譬如说m4/3底下的35mm f/2.8,景深应该跟全画幅下的70mm f/5.6一样(焦距乘2,光圈除2)。如果要坚持Tony Northrup的逻辑,应该说M4/3的12-35mm f/2.8镜头的等效焦距是24-70mm,等效光圈值是f/5.6,这样便会比较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