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两幅都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作品,应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了。
一副景,一副人物。
优秀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之后,脑子里不应该只是觉得好看这样一种想法。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样的感受,应该是这样的:看到第一眼,我就明白了它想表达的东西。并且用其他附加的艺术手法,给予更多的美的享受。
分析如下:一副风光作品,一般而言给人的感受就应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不代表景色一定要多么奇骏险要,更多的是人面对自然的一种内心的敬畏。当我看到一副风光作品,如果符合这样的内涵,我会瞬间被吸引,从而被作者其他艺术手段进一步吸引。补充:我也在想上面的形容是否表达了风光作品的一个特性。所谓风光,往往区别于普通的景色照片,应该是比较雄奇的感觉。这样看来,能引起敬畏之心的作品,必然不算差。
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是情绪,因为我们区别于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主题多多少少都体现了人的主观情绪。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副人物摄影作品,瞬间被揪心的不是多么高超的技巧,是带给我们情绪上的冲击。没错,就是情绪,一副作品带给人最高的震撼。无论是作者本身想表达出来的情感,还是作品本身能够引起你的情感,这样的作品,都是出彩的。
这是想到的第一点共性,后面会来更新。
待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补充,我真的不知道会补充几次,这个问题太大,所以一次完全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先修改下上面的内容。
好了接着补充。
第二个特性,是除开核心的东西,对于某种技法我们会有一种惊艳的感受。
不得不说,摄影是一门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宗立派的学科。这不比于一些经典具有严谨逻辑思维的学科,需要把一些理论定理证明到某一个阶段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创新。有时候就是不经意的一个点子,没准就能让你出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ying/)基础的东西永远是基础,可是在此之上的技法却是无穷的。
一张照片永远不可能跟另外一张照片重合,因为哪怕同一种技法具体到人身上时,拍出来的东西同样不同了。
举例等放学回来,娓娓道来。
。。待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回来了,直接上图
这是在某搜索引擎找到的一张胶片照片,运用到的就是旧胶片时代的重要技法多重曝光
我们再来看下现在的多重曝光的效果。
#FormatImgID_2#
应该说数码时代让传统技法得到了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改良。
在作品中,敢于运用技法是必要的,很多好作品依然也是运用了不同的技法。
我们看看这三张作品。
第一张,用剪影突出的夕阳下渔家的情景。(剪影适用于表达事物的曲线形态)
第二张,要拍出这种星光,曝光时间都是按照小时记的,所以这是痛苦,耐心后的成果。
此处修改:评论里面 @黄靖 提到了我的一个错误。
下面是原文,我贴出来。 那张星空不用按小时来算曝光,甚至分钟也不行,只能按秒,一般20到40秒。时间再长点,星星就会有拖影,不是一个一个圆点,而是一条一条的轨迹。如果曝光用小时计算,那只能用赤道仪了,赤道仪可以抵消掉地球自转从而使星星不拖出星轨,但是曝光那么久,一般都是拍摄深空,可以看到银河系的那种。
我必须道歉,这是我自己的严重失误。下面是我原本想放的星轨图。
我的错误,对不起。 上面才是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星轨图,上面那张只要秒曝光!!!!
对不起!!!!
对不起!!!!
第三张,看瀑布的表现力,和云朵的形态,依然是长时间曝光。
最重要的依然是前面强调的特性,但是摄影的作品永远也不会缺少技法的锦上添花,不是吗?
待补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eying/)
我又来了。首先还是道歉,为上面重大的失误道歉。可能朋友因为我这一个错误就记住了错误的东西,非常抱歉!!
上面说了两点,总结下。
1表达出作品类别的内在核心特质。
2技法的巧妙运用
下面讨论一下第三个特点。
人文情怀的见证,作品感情的融入,审美观念的再植入。
上面的第一点,我们在讨论人物类的摄影就曾经说过,体现一个人的情绪那里就涉及到了这个话题,但是还是得把这个话题拿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点,绝对不止限于人文的拍摄。
《纽约时报》包揽了2014年度普利策奖的新闻摄影类奖项。专职摄影师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因报道发生在肯尼亚内罗毕一家高档商场的恐怖袭击事件荣获2014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图片奖,那次事件导致了60余人丧生。乔希哈纳(Josh Haner)则夺得了专题摄影奖,他拍摄了波士顿马拉松(Boston Marathon)爆炸案的一名幸存者缓慢而痛苦的康复进程。
今年34岁的哈纳凭借对杰夫鲍曼(Jeff Bauman)的图片报道赢得了普利策专题摄影奖。鲍曼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失去了双腿。哈纳在长达两个半月的跟拍过程里,追踪着28岁的鲍曼的生活,记录下了他备受煎熬的状态,以及他和家人及女友在一起的时刻。
炸弹引爆时,鲍曼正在马拉松比赛现场为他的女友埃琳赫尔利(Erin Hurley)加油。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摄影记者查尔斯克鲁帕(Charles Krupa)拍下的一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了爆炸发生后不久,鲍曼坐在轮椅上被推离现场的一刻。这张照片成了当天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
上面是摘录的一篇报道,实际上大多数的新闻类纪实摄影都有着这样的故事。
这带给我(m.tulaoshi.com)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我的摄影,到底能带来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我的摄影,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摄影在某种角度跟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作品的创造往往期待着能带给我们某些东西,这或许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为什么会被冠以武器的名号。
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振动了我们情绪上的共鸣。
摄影作品的深度,不正是要做到这点吗?
人文情怀的寄托让一张照片不仅仅是静止的一张纸,它可能在精神方面赋予了千斤重的内涵。优秀的作品不再简简单单是技法的炫酷,更是思想层面的升华。
我突然想起了以前众所周知的一张摄影作品,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没错,我在我的另外一个答案里曾经回答过,怎么样才能拍好人物纪实。
见下
如何通过镜头表现被拍摄者的内心感受? - 司勇的回答
里面有一条,着重眼睛。这是以个很明显的技巧,也很简单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在后面想到更多。
你能够得到那双饱含情感的双眸的时候,肯定是在你跟被拍摄者已经有了彼此加深的情感交流的时候。
所以好看的必定是有拍摄者情感的。这双眼睛,也有拍摄者的情感共鸣。
说完这,我们再来看看审美观的再植入。
不再是彩色的风光大片,只是一片荒凉。这样的景色,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美。这样的美,是奇异的美。
很多作品当不再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的时候,不一定就差。有时候恰恰相反,静下来看看,或许会喜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