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女子为何又称黄花闺女

飞速06

飞速06

2016-03-30 06:17

未婚女子为何又称黄花闺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历史文化是值得现代人去分析探索的。人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博大精深内涵自然不容忽视。今天,小编从古代习俗中为大家盘点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一起看看在古代,为何未婚女子称作为“黄花闺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历史文化是值得现代人去分析探索的。人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博大精深内涵自然不容忽视。今天,图老师小编从古代习俗中为大家盘点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一起看看在古代,为何未婚女子称作为“黄花闺女”!

  历史文化

  人们常把未婚的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里的“未婚的年轻姑娘”,不仅特指那些没有过“性”生活的、严守贞操的处女,还说明这个姑娘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如此解释,用于形容早期的未婚女子也许合适,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如果还认为未婚的女子就肯定是“黄花闺女”,恐怕你要上当了,因为现在的许多“未婚的年轻姑娘”,早已偷尝了“禁果”,不再是处女。所以,应该修改一下,所谓“黄花闺女”,是指那些未婚的没有过性生活的年轻姑娘。

36

  作为对某类特定人群的称谓,“黄花闺女”一词的来历,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据传,在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她在宫里玩的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小憩。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轻风吹过,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恰巧掉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梅花经过汗水渍染,留下斑斑花痕,拂拭不去,使本就美丽的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皇后见了,也十分喜欢,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经常摘几片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与地位和身份没有关系,寿阳公主的这一发现,并没有申请专利,更没有限制别人使用,于是宫女们也跟着仿效起来,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但是,梅花是有季节性的,当梅花凋谢后,美女就设法寻找一些替代品,采集其它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人们把这种粉料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用称谓了。

20121220154343_49993

  按以上的说法,这“梅花妆”的发明者应该是南北朝刘宋时的寿阳公主,然而,从古代的一些诗辞歌赋中,我们可以发现,贴花黄之风俗,早在北朝时就已经盛行,这从大家非常熟知的民歌《木兰辞》中可以找到答案:“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关于贴花黄的风俗,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它的影子。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一诗中有:“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南朝梁陈间诗人徐陵《奉和咏舞诗》一诗中亦有:“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

  时光一去不复返,许多东西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试问我们身边的那些“未婚女子”,不知道有几个还可以被称之为“黄花闺女"!

  中国古代婚姻习俗

  一、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

  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

  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2014011776267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

  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20130627131256_7478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

  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6598237448005659871

  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

  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2013050907350216322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

  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

  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古代女子已婚和未婚的重要标志

  以前,人们一说“黄毛丫头”,指的就是未婚的女孩。而已婚的女子,就与“黄毛丫头”一词没有关系了。

  这是因为,已婚和未婚女子之间,存在着是否开过脸的差别。也就是说,开脸,是女子已婚和未婚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开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什么是开脸?

什么是开脸

  开脸,也叫做开面、绞面、绞脸。是古代中国女子在出嫁前必须经过的一道环节,指的是女子出嫁时去净脸和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的过程。

  各地关于开脸的具体习俗虽然有所不同,比如说,有在地方,开脸是在娘家进行的,有的地方则是在娶到婆家后进行。但开脸这道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小媳妇,过了门,开脸才是婆家人”的民谣就是例证。

  二、 开脸有什么讲究?

  1、 开脸的人选

  开脸的人,可不是谁都能担当的,须要具备一定的资格。

  一般而言,必须有一个全人(全人,指的是父母、公婆都健在,丈夫、子女俱全的妇女)。有的地方,则还要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也是要选聪明伶俐、健康活泼的。

  开脸后,这些开脸人是会得到东家的赏封的。

  2、 开脸的过程

  有的地方习俗中,会对开脸的坐向有一定的讲究,一般会选择和新娘属相相合,或者是喜神所在的方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

  开脸的工具,各地也有所不同,但大致不外乎是镊子、丝线、钱币等。

开脸的过程

  一般的开脸过程是这样的:

  用一根长线,两头系在一块打上结,绕几个交叉,成“剪刀”状,开脸人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绷紧,并用牙咬着线的一端,把线贴着女孩的脸,两手和嘴同时向外撑开,就把脸上的汗毛绞下来了。

  但在给新娘开脸时,首先还要有一些特殊的环节:

  开脸人手持长线,要先上中下弹三下,嘴里念叨着,“上敬天地父母,中祝夫妻和顺,下弹子孙满堂”;再左中右弹三下,念叨“左弹早生贵子,中弹勤俭持家,右弹白头到老”

  如果是有小男孩的场合,这个弹三下的动作就由小男孩来进行,开脸人则负责持线和念叨。

  开脸后,姑娘的面部皮肤更加光洁,发型也随之改变,黄毛丫头就变成开过脸的小媳妇了。

  现在,很多习俗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开脸,也被更多的当做了一种美容的手段。你,还了解它最初的本意吗?

  古代女子遭受的五种离奇“宫刑”

古代女子遭受的五种离奇“宫刑”

  宫刑,是古代用于破坏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位列“五刑”。一般认为,宫刑是迫害和羞辱男子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代不少女子,尤其是那些犯了“淫罪”的女子,很多情况下也会遭受宫刑。女子宫刑的种类很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五种。

  其一,缝阴术。缝阴术,也叫做锁阴术,即用针线绳索将女子外阴缝闭起来。这种宫刑术,因其极其卑鄙、下流,官场上一般不用,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丈夫对付红杏出墙的妻子,妒妇对付与丈夫有染的奴婢,都乐衷于此法。清朝人褚人获所著的《坚瓠集》中,就有“捣蒜纳婢阴内,而以绳闭之”、“以锥钻其阴而锁之,弃钥匙于井”的类似记载。据说,安徽毫州有座古建筑“缝阴楼”,此怪名大概就源于这种民间刑罚。

  其二,幽闭术。明朝人王兆云在《碣石剩谈》中提到了此法的操作:“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幽闭”。至于是什么器官坠落,有人认为是子宫,有人认为是阴道前壁,但这两种脱垂并不能从根本上断绝性交。对此,清人吴芗见解独特,他说,妇女阴道深处有块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坠下来,就会像闸门一样闸封阴道,无法性交,从而达到惩处女子的目的。

幽闭术

  其三,骑木驴。木驴不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比缝阴和幽闭更具杀伤力的宫刑。缝闭和堵住阴道,不会使其丧命,而骑上木驴,则小命难保。一具横放的鞍马样的小车,上面凸立一根长度尺余、直径寸许的木笋(象征驴毬),受刑女子坐在鞍马上,小车推动时,下面的器械发力,联动木笋上下伸缩,受刑的女犯被坚硬的木笋捣烂子宫和内脏,多半气息奄奄。《水浒传》中的王婆被判剐刑后,就有过骑木驴游街示众的经历。

  其四,挖阴术。挖阴,顾名思义就是挖去生殖器。男子割去生殖器,在“蚕室”里待上个把月,也就能痊愈了;而女子被挖生殖器,涉及体内多处重大器官,在古代比较落后的医学条件下,这种刑罚显得异常残酷,受刑的女子往往因为血流不止,而死于非命。另外,王夫之在《识小录》里还有“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心消灭”的说法,此法破坏程度较小,操作起来较复杂,没有“庖丁解牛”那两下子,恐怕是做不到的。

  其五,椓窍法。椓窍,也称椓或椓杙,“椓”和“杙”的原意是指拴牲畜的木撅子,另据《说文》解释为“以棍击伐”之意。“窍”,应该是指女性下体。椓窍,就是用这种木撅子摧残女性阴部,其狠毒程度可想而知。汉景帝时,广川王刘去和他的王后阳城昭信残害姬人陶望卿,望卿被逼,投井而死。昭信不解恨,又叫人把她的尸体捞出来,“椓杙其阴中”。对死人尚且如此,如果用在活人身上,其残酷程度决不亚于对男子的阉割。

  宫刑,在“五刑”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砍头的“大辟”。从古至今,人们都把生殖器的价值看得很重,是仅次于脑袋的“第二生命”。生殖器遭到破坏,无论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还是从精神上,都会给受刑者造成巨大打击。尤其是女子被“宫”,其花样之新颖,名目之繁多,方法之离奇,场面之血腥,既可以反映出古代刑罚之发达,封建制度之弊病,也暴露了行刑者思想之阴暗,心理之变态。这些处心积虑、带有流氓色彩的女子宫刑术,充分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非人摧残。

  揭秘:中国古代女人为何不穿内裤?

中国古代女人为何不穿内裤

  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严重束约着人们日常生活,甚至女人穿不穿裤子也是件极为重大之事,道德家们甚至把女人跟裤子的关系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扯上瓜葛,认为女人穿上裤子,两条腿分立,是极其不成体统之事。正是这种观点,让女人在千年里都不穿裤子。不穿内裤的女人往往值得向往。年轻男子对于爱的渴望使其焦虑而压抑,那些不穿内裤的女人则提供了被观测时的“放荡”内容。女人不穿内裤,有其历史传统。

  王小波在他的《红拂夜奔》里写道:洛阳大街上的妓女对红拂是最不客气的了,动不动就转过身去,撩起裙子来,给她看光溜溜的屁股。洛阳城里的妓女不穿内裤,虽无记载,但考校野史笔记,不难发现王小波描述的贴切。但她们有无“几进宫”的光辉事迹,却不得而知。

  三代以来,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易经》里有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们的老祖宗那时候,男人们上衣下裳,女人们就只穿长袍。穿裙子的男人们撩起衣角渡河去会情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野且!《诗经·褰裳》)。当然,裙里面也不是光溜溜的两条腿。裙里面所谓的裤,其实要称作“胫衣”,只是遮住两条小腿。

  女人们偶尔也穿这种没有裆的套腿裤。好玩的是,政治和权力最终给裤子加上了一个裆,不仅解放了身体,也解放了生产力——此后的底层人民就一直喜欢穿这种方便行动的服装。

女人们偶尔也穿这种没有裆的套腿裤

  《汉书·上官皇后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将军霍光权倾一时,当时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是另一位权臣上官桀的孙女。为了保证权力可以延续下去,霍光希望皇后独享皇帝的床第之欢,生个皇位继承人。皇帝身体不好,也没有汇仁肾宝,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识眼色的医官和侍从们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他们劝皇帝,您身体不好应该少作运动,即使做有皇后就够了,您要实在管不住自己,也好办,让宫女们都穿上有裆的“穷裤”,再系上几条带子。即使皇帝“兽性大发”,一时半会也解不开,不能随时随地行“周公之礼”了。这位不幸的皇后还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还在15岁时成为了寡妇,一直到52岁去世。

  倒是南北朝时期的胡女,穿着到臀部的短褶,腰间束带,下身是裤口很宽的大口裤,十分精神。胡服热潮席卷唐初风尚,女子们穿翻领长袍,束带,穿紧口裤和皮靴,俏丽可爱。然而裤子真正成为中国女人的常服,还要再过一千多年。两条腿分立,成何体统?!尤其是女人,穿裤子就是明显要勾引男人嘛。道德家们虎视眈眈,希望把女人们掩在宽袍大袖里,失去本来的女性性别特征,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至于那种只能护住腿部的“胫衣”也并未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无踪。1949年之前的北方,只有两个裤腿的套裤,是老年女人过冬的常备。这种套裤中间絮棉,穿的时候,把两条裤腿套在裤子外面,用带子系在裤腰带上,扎紧裤脚的裤脚带。套裤把冷风阻挡在外面,上了年纪的人可以过一个融融的冬日。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未婚女子为何又称黄花闺女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未婚女子为何又称黄花闺女

古代为何忌讳与黄花闺女同房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古代为何忌讳与黄花闺女同房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小寒节气 小寒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养生知识
小寒节气养生贴士 养生小窍门有哪些

古代深闺女子为何会离奇怀孕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古代深闺女子为何会离奇怀孕

月事杯为何未婚女不建议使用

月经
月事杯为何未婚女不建议使用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春节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寓意
春节拜年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该怎么拜年呢

未婚女子易患的三种阴道炎

女人养生
未婚女子易患的三种阴道炎

女子减肥136斤 遭未婚夫反对致分手

减肥知识 减肥 健康减肥 减肥秘籍 减肥小妙招 减肥方法
女子减肥136斤 遭未婚夫反对致分手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从名字查看你一生的命运

从名字查看你一生的命运

满足你好奇心的10大民国绝世奇女子

满足你好奇心的10大民国绝世奇女子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