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本非正式官员,不得干预政事,但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接近皇帝、皇后,得到这些最高统治者的宠信,有时也以国家大事和他们商量。
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当皇帝或一些贵族感到力量单薄时,也往往借助一些宦官的力量以克服危机,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宦官常常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不仅能左右帝王的生活,而且能决定国家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中,固然也有忠贤之士,但更多的是助纣为虐、为非作歹、甚至酿成大乱的卑鄙小人与阴谋家。
古代文化分析:从各地出土的不用种类的陶祖,反映了古代的对男性的崇拜现象。
在古代,宦官走上政治舞台,在汉、唐之际已经十分明显了
有一些著名的事例,如西汉吕后时掌大权并成为宦官中第一个获得爵位的张释;在宣帝时掌握实权并形成了宦官集团的石显,弘恭等人;包围着安帝进行阴谋活动的李闰、江京;等等。
到了唐朝,有被唐玄宗十分宠信的高力士;有在肃宗、代宗时搞宫廷政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的李辅国;还有杀害宪宗的王守澄和造成“甘露之变”的仇子良等。
历史上许多宫廷大事、阴谋活动几乎都和宦官有关
可是,宦官势力最大、最为猖獗的朝代莫过于明朝了,这是衰微的社会和没落的统治集团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虽以东汉、晚唐、明为最剧,但明代宦官之盛和东汉、晚唐不同之处是人数众杂,从宫内走出宫外,爪牙深入社会各个角落;而且自郑和、侯显出使,王振、刘瑾任司礼监,设立东厂特务组织以来,代“天”行事,权势极盛,以迄魏忠贤的生祠遍天下,世无其匹。而且,前代的宦官祸国只在宫廷之内,而明代的宦官则是直接危害社会,荼毒黎民,真是生灵涂炭遭万劫不复之境了。
明代的许多史实证明:用宦官以监边则敌寇入,以之监矿则矿盗起,以之监税则民变作,以之监场、监珠则国库空,以之监军则军力弱,以之监民则民怨腾,以之御清则通敌,以之典镇则降贼。
总之,明朝的宦官是“无所不监”,“无所不乱”!宦官心理解读:太监们不仅在生理上畸形,而且心理上也和常人有殊。
他们喜怒无常,猜疑心重,有自卑心理,还有排外心理,太监和太监“抱团”。他们对于直接或间接影射“欠缺”的事物很敏感。
古代宦官为了发展自己政治上的势力,就要投皇帝之所好,导帝享乐,以得宠信;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目的,即引诱皇帝纵情声色而不理政事,这样就便于宦官专权。>>>揭秘全球性感的6大比基尼餐厅
至于这后一目的,宦官刘瑾就公开地向有些宦官暴露过。
如前所述,明武宗是个极端荒淫无道的皇帝,他的秽恶行径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也受了一些人的影响。
前面已经说过那个色目人于永,还有个宦官江彬,他出身于北方万里长城的宣府中,经常对武宗提及宣府中有许多乐师及美女,而将武宗偷偷地带至宣府,使武宗沉湎女色,流连忘返,有几个月都没有回京处理国事。江彬投武宗之所好,千方百计地引诱、怂恿。
有一次他对武宗说右都督马昂的妹妹美艳,武宗便使召来,得之大喜,那时马女已嫁毕指挥,且有身孕,武宗对此也置之不顾,由于宠此女,马氏一门,无论大小,都赐蟒衣,内廷都呼马昂为舅,声势顿盛。武宗也常去马昂家饮酒,有一天在酒酣之际,武宗要马昂召其妾,马昂推托妾病,未出见,武宗十分不悦,马昂之宠乃衰。
诱使武宗堕落至极的还有一个宦官刘瑾。他和另外七个宦官联合起来为非作歹,涂害生灵,而被世人称为“八虎”。他向武宗推荐鹰犬、女人、摔角等玩乐,意欲皇帝养成欢乐的癖好。
他还背着武宗排斥辞退一些老臣,并且趁着武宗耽于淫乐的机会,由他的心腹们帮助他巩固地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皇帝对国家大事应作的批答都由他擅自作主,行使管理天下的大权,但是因为他是文盲,所以都将批答文件带回府中,和他的妹婿以及心腹们商量,以后再写批答,最后再交给被贬低职位而成为他的秘书的大学士去修饰他们的那些俚俗拙劣的文句。
历史上“宦寺宣淫”现象无疑是宦官摧残女性最为无耻的行径。明英宗天顺七年,协守大同东路都知监右监丞阮和娶妻纳婢。
又拷掠军士甚酷,为其所讦,命锦衣官密察得实,上亦命宥之。
明朝末期的政治动乱和政治腐败,但是却和魏忠贤与客氏的关系交织在一起。
被阉割的宦官却能和女人发生关系,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却大量存在。
变态心理
阉人还可能偏思情欲,从而宣淫,他们即使完全丧失了能力,也可能用手、口、工具等方法来玩弄妇女,甚至对女子进行摧残以发泄欲望。纵观古今-变态心理仍然存在……
宫廷中有那么多妃嫔等待着皇帝去宠幸,多得连皇帝也记不清;有那么多宦官,其中不乏旷男怨女,所以不在男女问题上加强管理是不行的。
这种管理,到了明代达到了一个相当严密与制度化的程度。可是,其中充满了荒唐、压迫和无耻。
中国十大著名太监
指鹿为马——秦·赵高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宦官赵高拉拢李斯,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秦王朝从此分崩离析。
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有奸阉就有昏君,昏庸的汉灵帝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己,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发了东汉末年大动乱。
废后戮相——北魏·刘腾
北魏权阉刘腾通过不断告密,一路往上爬。他设法傍上胡太后,羽翼丰满之后先是杀死太后情人、名相元怿,后又幽禁太后,终于爬上权力顶峰。刘腾死后,胡太后重新得势,下令发掘刘腾墓,将刘腾骸骨撒露于野,其四十余名养子也被诛杀殆尽。
忠实家奴——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萃的高人了。
落井下石——唐·李辅国
李辅国天资聪颖,阿谀奉迎、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可最后李辅国还是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乱宋“媪相”——北宋·童贯
宋徽宗即位后,童贯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在与辽、金的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败,他却兵权永固。
海上的风帆——明·郑和
郑和本姓马,字三保,云南人。明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立地皇帝”——明·刘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从少年起就侍奉太子朱厚照。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特务统治,使天下人人自危,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九千岁——明·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
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
李莲英在清宫长达52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在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诞生下一个婴儿,他就是后来成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的诸葛亮。
躬耕南阳 隆中对策
诸葛亮,字孔明。父亲诸葛洼,当过秦山郡郡丞。郡丞是协助郡太守掌管行政司法的官员,地位并不高,所以诸葛亮的出身并非名门望族。
诸葛亮有三个兄弟、两个姐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小的时候生母就病故了,大约在八岁的时候,父亲诸葛挂又去世了。从此诸葛亮一家子就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了。
诸葛亮四岁的时候,爆发了惊天动地的黄巾大起义,各地军阀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纷纷割据自立,互相攻战不休。诸葛亮的家乡徐州一带,变成了军阀间互相厮杀争夺的要地,威胁着这一家人的生活和安全。诸葛玄与割据扬州一带的军阀袁术认识,这时正好袁术从淮南派人送来了一个任命他为豫章太守的信,诸葛玄认为这正是一个躲避家乡战乱的机会,他决定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留在家乡看管家产,于兴平二年(195年)带着诸葛亮姐弟离开山东老家,去就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从此一家人就分散了。
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不久,袁术就在与另一个军阀曹操的斗争中,失败后病死了。袁术一死,诸葛玄就失去了靠山,这时后汉朝廷又派来个叫朱皓的当豫章太守,诸葛玄在豫章没有法子呆下去了,于是就又带着诸葛亮姐弟去襄阳投靠他的朋友荆州牧刘表。但是诸葛玄到了荆州不久,还没有得到刘表的任用,就于公元197年病死了。这时诸葛亮已经十七岁,他的两个姐姐已在荆州出嫁,就剩下他和小弟弟诸葛均在一起生活了。他本想带着弟弟回老家寻找哥哥,但家乡当时更乱了,一点也不知道哥哥的信息,所以在姐姐和朋友们的劝说下,决定暂时在荆州住下来。
叔父死后,诸葛亮带着弟弟搬到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村住下来。这里山明水秀,风景幽雅,诸葛亮盖了几间草房,与弟弟在这里一边读书,探讨学问;另一方面又亲自参加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诸葛亮在这里一共住了十年(197年至207年),度过了他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时期。
当时荆州一带战乱较少,各地的很多名士来这里避乱的不少。其中如颍川(今河南禹县)的徐庶(字元直)、石广元,汝南的(今河南平舆县)孟公威,博陵(今河北蠡县)的崔州平等,都是很有才华的青年,他们都成了诸葛亮的好友,经常在一起磋商学问,议论天下形势。
襄阳当地有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叫庞德公,诸葛亮的姐姐就嫁给了他儿子,他们之间既是朋友,又是亲戚。庞德公的朋友司马徽(字德操)、侄儿庞统,都是当地的名士,诸葛亮和他们交往甚密。诸葛亮经常登门向这些人请教学问,研讨国家大事。庞德公.很能知人,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几次想请他出来作官,他认为刘表是个庸碌之辈,都谢绝了。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抱负很敬佩,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卧龙”,暗示他今后必成大器。
诸葛亮在与荆州名士的交往中,他的才识很快得到了他们的器重,所以在襄阳一带的士人中颇有了点名气。沔阳名士黄承彦,家道富有,夫人去世较早,留下一个女儿阿丑,父女相依为命。阿丑从小就很聪明,跟着他父亲整日读书写字,文化修养很高;但她长得又黑又小,再加上一头的黄发,模样儿实在不好看。诸葛亮几次到黄承彦家拜访过,听说他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一直没有见到过。有一次他在黄承彦的书房中见到一些诗文,诸葛亮读后赞不绝口,一打听才知道是他女儿做的,所以他很佩服这一才女。这时诸葛亮已经到了该成亲的年龄,他的姐姐和朋友们给他介绍了不少的大家闺秀,都不中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lijiankang/)黄承彦听说诸葛亮在物色对象,觉得自己的女儿和他倒是才学相当,但论外貌诸葛亮年轻英俊,而自己的女儿长得太丑,实在配不上他。但是他从平时与诸葛亮的接触中,知道他是一个重才不重貌的人,所以就决定试探一下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诸葛亮时,开门见山地向他说:你也到该成亲的时候了,我有个女儿长得虽不好看,但才学倒可以与你相配,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诸葛亮因为对他女儿的才学早有所了解,一听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了这门亲事。这件事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诸葛亮这样仪表非凡的才子,找了那么一个有名的丑女,太不可理解了。有人还编了两句歌谣讽刺说:“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指黄承彦)丑女。”岂知阿丑不但有才学,而且很贤惠,对以后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她都起了好作用。
庞德公的侄儿庞统这时曾游江东。他在割据江东的孙权的助手鲁肃处,见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回荆州的时候诸葛瑾托他给诸葛亮捎回一封家书。诸葛亮见信后,才知道哥哥早已离开山东老家,到江东避乱。现在一家人又都联系上了,知道了各自的下落,诸葛亮心里也就踏实了。
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读了很多的书,了解到很多我国历史上兴衰成败的事情,他常常联系当时的实际,与周围的朋友们探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由于他的见解深刻而又实际,常常得到朋友们的赞赏。他在这时不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见解,而且在当地社会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集团,这都为他以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十年期间,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在急剧地变化着。黄巾起义已经逐渐被各地的军阀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已名存实亡,它对各地的军阀已经没有能力加以控制。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混战,曹操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经过整顿内政和发展生产,统治也日趋稳定。而割据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虽然也都控制了不小的地区,但都没有什么政治抱负,内部统治也不够稳定。而且由于刘备的投靠刘表,更促进了刘表内部的不稳定。
刘备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自称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到刘备出生的时候,家境早已衰败,幼年时是靠母亲织草鞋勉强维持生活的。黄巾起义后,他在地主商人的支持下,同关羽、张飞等人组织起一支武装,参加镇压黄巾起义,但到处受到排挤,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盘,最后不得不在公元201年到荆州来投靠刘表。刘表对刘备的投靠自己,表面上虽然十分欢迎,但刘表这个人猜忌心很强,怕刘备的到来影响了臼己的地位,所以只拨给他一支不大的人马,要他驻守在荆州北面的新野(今河南新野县),防守荆州的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