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儿童的龋齿就是因为爱吃甜食造成的。所以在吃完甜食后要及时刷牙或漱口,避免发生龋齿。
2、导致肥胖
糖类食品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吸收后,一部分消耗供能,另一部分作为糖原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除了满足以上两部分需要以外,剩余的大量碳水化合物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shijinji/)人体和动物实验也显示,含有大量果糖的果葡糖浆可引起脂肪过量沉淀。除此以外,糖还能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抑制饥饿感的消失,促进我们进食。
所以长期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品,很容易引起肥胖。假如我们每天多吃5块糖,相当于要额外摄入将近100千卡热量,体重每周即可增长100克。
3、诱发高血压
美国对含糖饮料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天喝一罐甜饮料,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喝甜饮料的几率高20%,每天喝两罐,则高50%。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多和甜饮料的大量消费、糖的摄入逐年递增有密切关系。
营养学家调查发现,吃糖可能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导致糖尿病。
4、导致骨质疏松
糖类食品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会造成维生素缺乏和缺钙等营养问题。当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状态时,会发生尿糖现象。
在糖分随尿排出的同时,水溶性的维生素B1以及血液中的钙离子也会过多排出体外。研究表明:II型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B1尿排出量居然是正常人的16倍之多。
而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能量时必须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就会大大降低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从而易导致摔倒引发骨折。而血液中钙离子的流失会引起骨骼中的钙不断地溶解到血液中,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5、易得肾结石
我们都知道,喝白开水可以防止肾结石,但如果在白开水中放入较多的糖,喝糖水,则会促进肾结石的发生。前面已经讲到,机体糖含量越高,就会导致糖分和钙等营养素随尿液流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inshijinji/)有研究表明,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2小时后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了。
尿中的钙含量越高,他们和草酸相遇形成沉淀的几率就越大,进而也很容易得肾结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同时得肾结石和缺钙了。
此外,如果饮食中摄入的糖过多,还会因为肥胖和糖尿病,带来痛风、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所以,糖对健康的危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怎样减少糖的摄入
减少糖的摄入要从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做起:
1、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零食摄入
蔬菜、水果、牛奶、鸡蛋、面包、肉和鱼类等食物是低糖健康饮食的基础。
2、减少甜味剂的使用量
很多人可能认为不买包装食品和饮料就可以免于摄入添加糖。然而你仍可以在做饭与烘焙所需的甜味剂(比如蜂蜜、浓缩果汁和红糖)中发现添加糖的身影。
3、少吃精制糖
减少吃精制糖(如白糖、砂糖等),增加复合糖(如米饭、天然的蔬果)的摄入。一天食糖控制在50克内,对身体无负面的影响。
4、少喝含糖饮料
可乐、果汁的平均含糖量约为11%,喝下500毫升的此类饮料,就是一下子摄入约55克糖。建议饮用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豆浆、牛奶、绿豆汤、自榨的鲜榨果汁。
5、喝速溶饮料时,建议冲调时加入比提示量多一倍的水
不仅可以减缓血糖变化,还能避免精制糖的过量摄入。
6、少吃含糖高的水果
很多人以水果代替正餐, 以达到减肥目的。事实上, 很多水果的含糖量往往在8%以上。如果食用过多不能完全被身体消耗,就会变成脂肪进入身体脂肪细胞, 沉积后造成体重上升。
3招吃甜食也不发胖
挑选法——聪明挑选,热量少一半
人生有很多选择,吃甜食也一样。爱吃甜的,不一定会暴肥,只要你懂得挑选,就能大大降低卡洛里,还能享受到甜头。
Way1:指定半糖,减少糖份卡洛里。
Way2:添加纤维质,降低糖份摄取。
Way3:甜食慢慢吃,一次吃少少。
取代法——技巧取代,热量不过多
就算真的很想吃甜也无妨,只要懂得替代方式,也可以大大降低甜食热量。如何取代,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方法,让你前进吃糖不胖的境界。
Way1:利用代糖,享受甜味无负担。
Way2:利用高甜度、少用量,降低热量摄取。
Way3:用自然甜味,取代人工糖份。
时机法——吃对时间,热量不囤积
同样一种东西,在不同时间点吃,体内消化吸收的状态就不一样。想吃甜食,或许不必严格限制,只要懂得挑对时间吃,也可以躲过发胖危机。
Way1:白天吃甜食,提高热量消耗。
Way2:甜点蛋糕饭后吃,避免过食危机。
Way3:炖补调养时,适当加糖做温补。
Way4:沮丧时,适当甜点来疏压。
总结:通过图老师小编上文的介绍,你知道过度吃甜食的六大致命危害有哪些了吗?虽然甜食的确非常美味,但是大家一定要避开这些饮食误区,不要过量食用,健康饮食,才能让你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