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囊肿性肝病简称多囊肝,形象地讲,就是肝脏中长了许多水泡”。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即因先天发育的某些异常导致了肝囊肿形成。有家族集中性发病倾向。半数以上患者合并多囊肾。
多囊肝的病理特点可谓千姿百态,临床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学术界尚缺乏统一的分型。综合考虑囊肿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以及肝囊肿负荷(即所有囊肿的体积总和)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情况,可把多囊肝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满天星型
最常见。囊肿不大,但数量甚多,均匀分布于肝实质内,在CT扫描片上观察,犹如晴朗的夜空里那满天的星星(图1)。此型的肝囊肿负荷占肝脏体积的比例也小,对肝脏功能并无影响,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每半年或一年复查超声或CT即可,如囊肿无明显的增大或增多,则可继续观察。
2. 孤岛型
囊肿数量不一定多,但却有一个或几个囊肿鹤立鸡群”,个儿较大,犹如肝脏中的一块孤岛(图2)。囊肿较小时,常无症状;当长到一定大小,可对周围重要器官如胃、结肠、膈肌等重要组织产生压迫,导致右上腹胀痛不适、胃炎”等症状。此型如发生压迫症状,或缓慢生长,应考虑治疗,否则,可不予处理。
治疗方式可选择经皮肤囊肿穿刺引流术,但这一术式的复发率高达75%,更适宜于高龄患者,或作为权宜之计;开腹行囊肿切除,疗效确定,但创伤较大,也不足为取;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既有确定的疗效,又能避免过大的创伤,当为首选。
3. 葡萄型
是多囊肝的晚期表现和重症型,通常由满天星型发展而来。病理特点是肝脏内充满了众多大小不一的囊肿,大者可至直径10厘米以上,一个挨着一个,肝脏失去正常的形态,体积常增大至正常的3倍以上,而有功能的肝实质却明显减少,甚至是所剩无几。
在腹腔镜下或开腹时观察,整个肝脏犹如一束巨大的葡萄,只见一个个囊肿,见不到正常的肝脏组织。此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肝脏体积增大所导致的腹腔占位性效应和对周围器官的压迫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明显膨隆、纳差等症状;另一方面是功能性肝实质的锐减、肝脏内结构的受压或破坏所致的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为乏力、腹水、脾脏肿大等。
此型的治疗颇为棘手。经皮穿刺引流,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如有功能性肝实质储量仍较丰富,可考虑在腹腔镜下行囊肿开窗、切除、引流术,这一方法可减少囊肿的数量,缓解肝脏内的压力,促进肝脏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如功能性肝实质储量不多,肝功能己近衰竭,保守治疗多是徒劳,选择肝移植是明智之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肝囊肿的治疗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之一,虽是一种占位病变,但不是肿瘤。肝囊肿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两大类。寄生虫性肝囊肿由寄生虫所引起,如牧区的包囊虫病。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最常见,临床上所说的肝囊肿主要指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后天性肝囊肿有:(1)血肿和退行性囊肿;(2)淋巴囊肿;(3)因胆管阻塞所致的潴留囊肿;(4)囊性腺瘤。其中潴留性囊肿最常见,多由炎症、水肿、瘢痕、外伤、穿刺等原因所致。临床上见到的大多数是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
肝囊肿又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单发性肝囊肿常位于肝右叶,多见于女性。多发性肝囊肿更常见,可侵犯左、右肝叶,并可合并多囊肾。肝囊肿生长缓慢,可能长期或终生没有症状,其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和有无并发症而异。
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压迫邻近脏器,如胃、十二指肠、结肠等。
通常在40~50岁后出现症状,多数症状轻微,偶然发现上腹部无痛性肿块,或有肝区胀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消瘦。
若囊肿增大压迫胆总管则有黄疸,破裂可有囊内出血,带蒂囊肿扭转可有急性腹痛,疼痛多在上腹部或右肋部,有时向肩、背或胸部放射。肝肿大但无压痛,约半数患者有肾、脾、卵巢、肺等多囊性病变。囊内感染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肝囊肿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以超声波检查最为重要。B型超声检查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在定性方面,超声波检查比CT更准确;但在全面了解囊肿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肝脏和肝脏周围的相关脏器时,特别是需行手术治疗的巨大肝囊肿,CT优于B型超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应首先进行简便无创伤的B型超声检查,同时可鉴别肝包虫。其次根据需要选择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腹腔动脉造影、胃肠造影、CT和核磁检查。肝囊肿一般不导致肝功能异常,化验检查对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B超或CT诊断肝囊肿十分可靠,一般不必做过多的检查。
肝囊肿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B超或CT检查时尤其是B超发现的囊肿数量有时发现多有时发现的少 ,那是因为检查设备的局限性或检查者的仔细程度不一样,少一个并不意味着好,多一个也不意味着变坏。
肝囊肿不会恶变。至今未发现肝囊肿的形成与某些食物有关,因此肝囊肿患者不必忌口。也未发现做家务、运动、工作对肝囊肿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肝囊肿患者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可以工作,可以运动,在生活上没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肝囊肿多数无须特殊治疗,单个或多个囊肿,无临床症状者,不需治疗,应定期进行B超检查。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特殊治疗
(1)囊肿超过5厘米者或有一定的临床症状的患者;
(2)巨大肝囊肿:少数肝囊肿生长较快,当直径超过10厘米时,称为巨大肝囊肿。巨大肝囊肿可引起压迫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应考虑进行治疗;
(3)囊肿继发感染:肝囊肿一般很少继发感染,但少数肝囊肿可继发感染。这些患者可有肝区疼痛、发烧、血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B超检查可显示增厚的囊壁、液性暗区及混杂的增强光点(提示脓液)。对这些患者应及时治疗;
(4)囊肿继发出血:少数肝囊肿的囊壁血管可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肝区剧烈疼痛,如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
(5)囊肿扭转:悬垂型囊肿扭转时会产生剧烈疼痛,需要腹腔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肝囊肿的治疗方法
(1)穿刺引流+注射硬化剂;
(2)外科开放式囊肿开窗术;
(3)腹腔镜囊肿开窗术。三种治疗各有利弊,穿刺、硬化术如果操作不当可有复发率,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腹腔镜费用高,也有一定的创伤。其实后两种治疗方法复发率也较高,有问题者需要与医生详细讨论,权衡利弊后选择。
目前,单纯性肝囊肿微创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经皮穿刺囊肿引流+硬化治疗肝囊肿是一种最微创方法,不留任何疤痕。
其原理是囊肿壁内立方上皮具有分泌囊液的功能,将囊液抽尽注入硬化剂,可使囊壁上皮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破坏,产生无菌性炎症,囊腔粘连闭合。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是另外一种治疗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三甲医院已可开展此类手术,从理论上来讲,腹腔镜肝囊肿去顶术后仍残留部分囊壁上皮,囊肿仍有复发可能。尤其是囊肿深陷在肝实质内而不可能大部分去除者,复发的可能性更大。
而穿刺引流+硬化治疗只要囊壁能够充分与硬化剂接触凝固变性,则几乎没有复发的可能。复发者均为操作不当造成。
因此,首先是囊液务必抽尽,否则囊液会稀释硬化剂影响疗效,要抽尽囊液最好用有侧孔的穿刺针,普通长针不容易做到。其次,硬化剂反复冲洗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方法 ,可以减少硬化剂被稀释的可能,保持囊内酒精浓度在 40%以上。
第三,囊肿直径大于10 cm者采用置管法较好,充分引流后可再硬化一次,以保证疗效。
因此,在B超或CT引导下行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无并发症,费用低廉,创伤极小,患者恢复快,可在门诊施治,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介入性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是治疗肝囊肿的首选方法。
肝囊肿的处理原则
肝囊肿是临床常见疾病,绝大多数为先天性肝囊肿。
先天性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处理,只需要定期观察(B超)。
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仅合并感染时需抗炎治疗。
仅一部分生长较快、囊肿较大(通常以5cm为标准)、伴发感染、出现症状者需要处理。
先天性肝囊肿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包括:
①囊肿穿刺硬化术,即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入肝,抽尽囊液,注入无水酒精,反复数次,破坏囊内壁,以期不再分泌囊液。
②囊肿开窗术,即通过微创手术(腹腔镜)在囊肿上充分开窗,让囊液引流至腹腔,让囊液引流至腹腔,就可以自行吸收。
一般来讲,前者适合孤立和相对较小的囊肿,后者适合较大或多发肝囊肿,后者治疗彻底性好于前者,但前者仅需局部麻醉,创伤小,而后者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创伤和费用较大。
少数情况需行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多发肝囊肿并相对集中,不能排除病变等。如果是多囊肝,并出现肝功能衰竭时,唯一的办法是肝移植。
总结:通过上述关于肝囊肿的介绍,大家对于它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不少了解。图老师小编在这里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饮食中要多注意,以免除肝囊肿的困扰。而患者朋友们也不要感到沮丧,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每天按科学的养生之道进行膳食,耐心调理,也可以将它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