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普通痣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于5毫米。
此外,发痒、按压疼痛的黑痣也要特别注意,这类黑痣如果继续发展很可能出现溃疡性病变,刺痛或灼痛也会更明显,其周围还会出现卫星结节或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此时说明病情已进展到晚期。需要强调的是结构不良的痣与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区分,仅凭肉眼观察是很难鉴别的,对怀疑病灶应及时进行活检以获得病理确诊。
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危险因素有关:基因、环境及基因/环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发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导致色素沉着的皮肤、不容易晒黑皮肤、红色头发人种、强的间断日光暴露、日晒伤、多发黑色素细胞痣等。基因/环境多种因素导致黑素瘤恶性转化。恶性转化的关键细胞通路:Rb通路、p53通路、PI3K/AKT通路、RAS/MAPK通路(20~30%NRAS突变,55~60%BRAF突变)。
临床表现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一般来讲,黑素瘤的症状与发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皮损出现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皮损表现与解剖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相关,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型别、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类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遗传学背景,目前黑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采用Clark分型,包括以下四型。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LMM);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肢端雀斑样黑素瘤/黏膜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NM)。在患恶性黑素瘤的白种人中,约70%为SSM。但在所有恶性黑素瘤的亚洲人中,发生于较少日光照射部位的ALM占72%。
诊断
对于可疑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A代表不对称,B代表边界不规则,C代表色彩多样化,D代表直径大于6mm,E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素瘤,需要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但是有些亚型如结节性黑素瘤的皮损不能用ABCDE标准来判断。
组织病理: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肿瘤细胞胞质中有色素颗粒。在侵袭性恶性黑素瘤中,肿瘤细胞向真皮或皮下组织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S100阳性、HMB45阳性及MelanA阳性。
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
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
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Ⅲ级
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
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
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小于0.7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0.76~1.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51~3.0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01~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大于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
传统治疗
这是最为多见的黑色素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早期手术切除和中晚期手术切除后辅以化疗和放疗。有专家报道对部分切除后有残存病变的黑色素瘤行放射治疗,结果表明黑色素瘤对放射有阻抗性。有专家也证实与单独化疗对比,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可提高疗效,不过仍提示放射疗法可作为黑色素瘤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
基因治疗
这种黑色素瘤的治疗方式以特有的特异性、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温和的人本主义治疗方式,生物治疗效果明显、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等优点,被称之为肿瘤治疗的科学绿色疗法,为肾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大大减轻了肾癌患者的痛苦。
图老师小结:以上就是关于黑色素瘤和痣的相关知识了,黑痣是很常见的,但是有些看起来像痣的东西确有可能会对将看产生极大的伤害,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细心观察,注意身体是否有所不适,在发现疾病的时候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