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常见治疗
1、对症治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黄疸型肝炎患者,早期卧床休息,给以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供给足够热量,注意水电平衡,供给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有厌食者,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
2、中医中药治疗
甲肝患者出现黄疸或转氨酶升高,可予以清热解毒剂,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金钱草或茵陈、金钱草、折茅根、茯芩及赤芍,一般可奏效。如退黄及降酶效果不满意者,可加用茵陈、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及大黄水煎服,或茵栀黄注射液40-60毫升,加10%葡萄糖液400毫升,静脉点滴,如黄疸较深者,可同时加维生素K120毫升莫菲氏管静脉点滴,亦可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的中红方剂。
预防措施
1.隔离病人
注意对其排泄物的消毒,对病人的隔离期限不少于30天,对幼托机构的病人隔离40天。在流行区,对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6周。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要认真进行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首先要管好水源,其次为饮食和粪便。要做到食前便后洗手,推行分餐制或公筷制;加强对饮食摊点的卫生监督及食具的消毒食具应煮沸或蒸汽消毒至少20分钟;加强食用水产晶贝壳类的卫生监测,改变生食或半生食贝壳类食品的习惯;对病人的粪便等排泄物可用漂白粉、氯胺、1%过氧乙酸严格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者
①被动免疫
对甲型肝炎的易感者尤其是密切接触病人的儿童、孕妇与体弱者注射丙种球蛋白,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能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7天内使用超过2周注射效果就差,可防止发病,减轻病情或缩短病程,保护率约为80%,维持时间一般6周。通常对幼儿、儿童及成人分别注射1毫升、2毫升、3毫升,1月后重复注射一 针,可维持免疫力6个月。单位发生散发病例,周围人一般勿需注射。被动免疫还可使用甲肝抗体。
②主动免疫
甲肝灭I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已广泛应用,证实抗体产生稳定、可靠,基因工程甲肝疫苗也在研制中。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内容,大家是不是对甲肝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呢,对于甲肝的防治措施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呢。肝脏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问题就会让我们出现不适,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好的习惯,注意与患者的隔离,这样才能避免患上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