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
治疗应分清虚实,虚证要滋补血液,滋阴和温阳。实证应祛痰、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
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不安,水饮,虚劳和汗后受邪,并提出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常用处方等基本治疗。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
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心脏器质性病变,有的是由于功能性的因素所致。
临床上须加以鉴别,从而进行不同的诊治。常见的引起心悸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一、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
2、心动过速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补动等。
3、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心脏收缩增强
1、生理性
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
2、病理性
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嗜铬细胞瘤等。
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心脏神经官能症
关于心悸发生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心肌收缩力、心搏量的变化及患者的精神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律失常时患者可因心率过快、过缓或出现心律不齐而感到心碎。
在高动力循环状态下,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搏量也相应增加,使心肌在收缩期紧张度增高,产生心悸。
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较易出现心悸,如轻度体力活动、偶发早搏等情况下即感明显的心悸。
而正常情况下只有在剧烈活动或强的精神刺激时人们方可感觉到,且持续时间短,经休息后心悸很快消失。
患者注意力的集中也常导致心悸的产生。当注意力较集中时,患者较易出现心悸,可能与此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心搏量及神经敏感性增强等因素有关。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
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
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
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
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
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心悸的症状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
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
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
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慌而就诊。
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年轻女性为什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呢?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还查不出来原因。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4、饭后心悸
饭后心悸是气血两虚的症状之一。气血两虚证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化气所致。
5、劳累后心悸
劳累后心悸指患者进行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后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心悸的中医治疗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
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
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
舌紫斑、隐青,脉涩或结代者,多夹瘀。
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临床常虚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2、辨惊悸、怔忡
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
惊悸发作有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为心之用病,治疗较易。怔忡自觉心中惕提,动悸不安,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3、详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虚辨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
脉来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
一般认为,若脉呈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
脉见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由元气虚衰,脉气衰微所致。
凡久病体虚而脉象见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见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结合辨病辨证
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
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温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心悸实证常因于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1、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动数,或细弦。
分析: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少寐多梦。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劳则加重。脉象动数或细弦为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加减
①时寐时醒者,加川连、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