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律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律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如:肺失宣散和肃降,则痰壅于肺;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则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酿痰;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致津液停留,为痰为水;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着津液的环流,而且也影响着津液的排泄。津液的输布障碍,虽然有上述多种成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迟,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滋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这是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闭塞,汗液排泄障碍的情况下,津液经过代谢后的废液,仍可化尿液而排出体外,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反之,如果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减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应当指出,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导致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如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同时津液的充足,亦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如下几种病理变化:
1. 津停气阻
津停气阻,主要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2. 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主要指津液丢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律液之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又如《景岳全书·泄泻》说:“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金医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亦可使正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 津枯血燥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律液暗耗,会导致律枯血燥,表现为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临床表现。
4. 津亏血瘀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致。津液大量亏耗,则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