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前辈们流传下来的许多拳谱、拳经中都无不对圆有着共同的要求。《十三势行功心解》不断出现对圆的解释和要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同样讲到:练拳时动作要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串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同时太极拳的连贯圆活,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徒具形式”。例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需做到裹裆、涵胸、沉肘形成内圆;开胯、拔背、松肩形成外圆;同时人体以中线对称。只有做到处处圆转饱满才能轻灵活泼。做得圆,走得圆,无有断断续续,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则更是讲究圆的运用。在圆的运动轨迹上,每一个点都存在着向心力,当物体在圆的轨迹上的某个点瞬间失去向心力的牵制,物体则在该点延切线方向做离心运动。而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这一特殊表现充分体现在太极拳术的技击中即为粘”和走”。缠丝劲法,螺旋走势,腰似车轴,肢如车轮,手运八卦,足踩五行,气行周天,无时无处不体现圆的运用。只有全身时时处处都圆活、放松,才能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才能 朋得圆,才能处处松活贯串支撑八面。圆”是太极拳的本,这是太极拳前辈们结合人体生理结构经过长期的数辈人的实践而总结提炼出来的。
最后,以圆为本的太极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对共同审美、实用标准、探索自然、顺从自然追求的必然目标。认识太极拳术以圆为本的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在实践中更好地遵循和坚持这一原则。以圆为本的太极拳术在太极拳各门派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太极拳种类和形式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习练、运用和传授实践中要不断汲取、掌握符合这一规律的身法、拳法、步法,研究探讨其外形、内涵、风格,有助于系统、准确、科学而事半功倍的提高拳艺和传授质量。从而进一步体现以圆为本的太极拳术集强身健体、防暴御辱、陶冶情操为一身的审美实用标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同时,在追求以圆为本的审美实用标准过程中,不能教条地简单套用这一规律,应该辩证地看待、分析、把握以圆为基础的每一动,每一势。要认识到有圆即有方,有曲即有直。《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中太极正功解”曰: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外哉”。只有熟练掌握好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才能在行拳走架中意气换得灵”,在技击运用中粘、化、拿、发——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太极拳确和圆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但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充分的体现在套路习练、技击运用之中。圆是太极拳的道”,有志探求太极奥秘者必遵道而行,方可登堂入室攀登太极之顶。太极拳术为人之拳术,人体四肢各自向外打开,其外围各点的线条连接便是一个圆形,行拳中人体在三维立体空间运动,必然脱离不开以行拳者躯干为中心的圆形空间。许多种类的体育武术都是在这种规律中运动的,这种客观规律是太极拳前辈设计行拳动作的基础,也是以圆为本、为美、为实用的标准,是设计太极拳动作的客观依据。所以不同风格、不同门派的太极拳术向人们展示了共同的美,它打破时空的差距,唤起无数人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因而在我们的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对于圆的把握。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坚持对太极拳的理论进行研究学习的同时,重视对于太极拳拳架的学习与练习。按部就班的根据太极拳的学习要领进行太极拳的学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