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能胜快”不符合近代太极拳家的论述
事实上,中国近代并没有哪一位成功的太极拳家说过慢能胜快,相反,很多太极拳家的著作反映他们对疾快的重视和追求。
太极拳之快,时机恰到好处,又是由脚而起的像鞭子弹抖似的传递性力量。因此,其发劲可以不需要为增加速度助跑,故而被称为发劲没有先兆、劲则无形,这种发劲使人猝不及防。
另外,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前还有一个接劲,接劲对太极拳至关重要。这种接劲就是既要对别人的疾快攻击迅速趋而迎之,而在接触的瞬间又必须不能有碰撞,一旦接触就要像乘上便船似地贴附于对方随之而动,这种接触其反应之快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三)慢能胜快”不符合太极拳武术实践
太极拳对于非太极拳的快和慢都是主张摒弃的,而对于具有沾粘连随特性的快和慢都是重视的。太极拳对于沾粘连随之慢的重视尤其反映在学练之中。杨澄甫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了太极拳学练要慢练。近代太极拳文献等资料反映缓慢习练不仅是太极拳初学阶段唯一的锻炼形式,而且也是达到上乘阶段主要的锻炼形式,对于太极拳学习者而言,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①在刚开始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必须要保持缓慢的速度,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慢慢的去体会太极拳的动作变化,锻炼自己的反应,使自己能够慢慢的熟练太极拳。等到练习者提高慢练真正的掌握了太极拳之后,就可以考虑提升自己的速度,此时才会有效果。
②沾粘连随十分追求不能主动,这样才能如乘便船般的不先不后地随人而动,其中肢体红肌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红肌的条件反射容易消退,所以即使建立了能够不先不后随人而动反应的条件反射也还是应该追求经常慢练加以锻炼。
③太极拳达到上乘阶段也是以缓慢习练为主要锻炼形式的。
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从古至今,即使像孙禄堂先生这样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较技决斗的太极拳家,较技决斗时间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越到后期,几乎一年之中也难得有人与他交一次一分钟时间的手,因而无须经常快练;
二是根据现代运动解剖学,人的快速反应是人体中的白肌工作完成的,这种白肌快速反应一旦建立,消退较红肌为不容易,所以快速反应的条件反射一旦建立,是不需要每天去练习巩固的:而且缓慢习练仍然可以一定程度巩固快速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反射;
三是太极拳达到上乘境界的人平时习练的主要目的是养生祛病:而快练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容易透支而损伤健康,缓慢则十分适宜于养生祛病。
主要由于以上三个原因,近代除了杨澄甫先生十分强调慢练外,许多太极拳家如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等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是十分强调要缓慢习练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在片面强调快”的同时,认为太极拳不需要慢”显然也是很错误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缓慢习练是太极拳的重要锻炼形式,就去违背武术不能离开快速”这一是所有武术都不能违背的普遍规律。从近代太极拳著作等资料与一些前辈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太极拳小架的中架与高架的习练不仅几乎式式发劲,而且其速度之快已经与实战没有区别了;太极拳还有涮大杆、抖大杆的发劲锻炼,这种锻炼是只有快速、没有慢速的。而太极拳锻炼即使到了上乘,虽然小架与抖大杆等不是主要的锻炼形式,但也是不能偏废的,也是需要安排和投入一定时间的:太极拳锻炼脱离了初学后,出于武术需要,小架与抖大杆等的锻炼更是需要有更多时间的投入。当然,这些锻炼是每位太极拳家为数很少的一些投帖拜门弟子学习的内容,成千上万一般的学生是无缘得到传授的,不仅如此,这些一般学生中的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太极拳有这样的锻炼。太极拳被说成是慢能胜快”很可能有这样的误会因素在内。太极拳慢能胜快”说法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未得真传的误会。
现在很多太极拳的练习者完全不考虑太极拳快练的可能性,而把缓慢作为了太极拳唯一的速度,这显然是对太极拳的误解,同时也不能带来太极拳水平的提高,因而在我们的练习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完全将慢练作为唯一的练法的想法。
破除慢能胜快的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的技击技能是很有帮助。因而必须要从人们的思想中破除慢能胜快的想法。想要真正的破开慢能胜快的错误观念,就必须全面的对这一观点进行宣传,让所有太极拳学习者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