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肩坠肘,胸微含,肩里卷,背自拔,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有拔背感,脊柱自然节节松开沉落,拳势则有气魄,时间久了两肩与背脊可呈现为向后圆拱的弧形,这种感觉就是古人所说的气贴背”。松腰落胯,双膝相合,十趾有趴地之意,动作以各种弧线和曲线构成的螺旋形旋转缠绕。
练拳时臂莫失弧形,两肘有护肋之意,切忌飞肘,两腋下犹如各夹一个鸡蛋。腕要灵活有力,松腕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如果腕部不松,则接劲、发劲皆受其制。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不宜硬并或散开,起落要轻灵,缓起缓落。
进步宜低,提脚的高度要适中,以不超过踝骨为宜。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丘来直去。
姿势正确了再来讲究松,心静才能体松。所谓心静,就是要保持精神贯注,要让自己真正松下来、静下来,躯体如同虚空一般。松包括内松和外松,内松即意松,指的是精神内敛;外松即体松,就是将身体拔长,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拔是一种前后、左右、上下等对称的对拉,绝不是简单地将身体往上顶或往下落,而是周身松开,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尽量放松。松腰落胯是全身放松的关键,松得越透彻干净质量越高,这样才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
三、腰脊为主宰,身手似拉弓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是以腰为轴,腰椎不动四梢纹丝不动。练太极拳不会用腰带动四肢运动,就等于不会练太极拳。打拳向外的开和向内收缩的合,都是以腰脊为主,开的离心力从腰脊发出,合的向心力归向腰脊,整体发力的关键是腰胯能发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在发劲、放劲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至于怎样用腰,开始可从腰部旋转弧度很明显的拳式中去体会,如单鞭、搂膝拗步等。反复练习单式,可重复几十遍,慢慢就会有所悟。到一定阶段真能动腰了,这时练拳不过是腰部转些圈而已,至于四肢之动作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圈的外在表现。腰的转动是有规律的,动作欲向左则腰先向右转,欲向右则腰先向左,松胯活裆是腰劲训练的关键。
练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有对拉劲。举个例子,你站在墙边推墙,怎么推才能有劲?脚向后蹬,身体成半圆,这样推才有劲,才能把腿力、腰力都用上。所以太极拳中手向前伸,则身必向后,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如揽雀尾的按,手向前按的力量是由腰脊的后撑引起的,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若向前移,但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每一动作都要有对拉劲在里面,只有这样才能打出太极拳独有的韵味来。
四、圆活如连环,衔接放心中
太极拳要求动作转换协调连贯,所以式与式之间的过渡动作至关重要,到每个定式时要似停非停,前一动作将停止时下一动作已开始,这就是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把每一个动作的结束看成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后面的动作是被前一个动作的神意气催发出来的,是沿着原有方向的继续延伸。如搂膝拗步的转换,前推的手不要随着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缩回,而是继续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带。这样就可以克服断劲现象,也就是老拳师们常说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这样式与式之间衔接自然柔顺,整体动作连绵不断,没有一丝间断和停顿,不存在断劲。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腰部的转动,尤其是在上式结束向下式过渡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还要牢记太极拳运行中非圆即弧”的原则,臂、腿处处带有弧形、圆形,不直来直去,这样才能把动作做得圆满、不凹、不凸、不起棱角,身体上下就有一种顶天立地、支撑八面的感觉。
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饱含无穷的哲理,所以对太极拳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上几个方面,还需要我们在掌握拳架动作的基础上不断琢磨领悟,慢慢积累,慢慢进步,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