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反复强调的是,第一,练太极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对两种性质不同的松紧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甚至是不理解的,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很容易使人将错误的紧当作正确的紧带到拳中来,致使本来就僵硬的肢体更加僵硬;第二,练太极拳放松是绝对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紧的源头活水,应一辈子抓住不放,坚持不懈地松柔到底。紧是相对的,居从属地位,是余者未事耳!”是松到一定程度后不期而遇的副产品,是不可能用紧的方法练出来的那种紧。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模糊了松与紧的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容易使人松紧并重着练拳,影响摧僵化柔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除了松紧,刚柔也是需要单独进行学习。事实上,刚柔并济从不是太极拳自身的独特内容,而是很多拳术共有的一个内容,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概念,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刚柔并济其实都不一样。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仅仅提倡刚柔并济,并不能促进太极拳的学习。
太极拳运动处雌守柔,尚柔尚巧,主张以巧取胜,以柔克刚,借人之力,还制其身,以小力胜大力。太极拳不主张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认为那是皆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王宗岳),是斯技旁门”,而不是太极拳的正道。太极拳的正道是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避实击虚,引进落空,是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与人交手时如此,自己练套路也应设身处地,坚持这些原则。例如,四肢伸屈要均匀,节节贯串,走到走够,富有韧性,好像迎来送往,随人伸屈似的;又如动作往复转换之间要折叠画圆,好像与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似的。
太极拳也要刚,但不要刚铁性质的刚,而是要水势性质的刚。太极拳也要刚柔相济,但不要又硬又软、半硬关软的刚柔相济,而是要像水因势虚实变化的刚柔相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湃,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李琏)。学水因至柔善流而起波浪的刚柔相济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水是至柔之物,涓涓细流”,随器成形,避高就低,刀劈斧砍不留痕。水又是至刚之物,澎湃、倾泻、鼓荡、奔腾”,甚至像山洪,如海啸,迅猛异常,所向无敌。值得我们留心借鉴的是,水即使在刚猛无比的时候,它仍然是水,而不是钢铁,不是坚石,没有火药的爆炸力,它的每一部位都仍然是大柔大软,而不会丝毫变硬。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具备着至柔善流的性质,所以,第一,才能聚散自如,避高就低,才能刀劈斧砍不留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才能有向低处流的共同方向,才能聚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形成广大深厚的潜在力量;第三,才能使它自身的各个部位相互贯通,集小力成大力,成趋势,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量;第四,才能凭着自身的整体重量,顺着落差和位移,借到更强大的地心引力,发挥出无坚不摧的威力。水本身是不会生力的,它只有重量,没有力量;水的力量来自它的自身重量和至柔善流的性质。与水相比,我们练拳人同样有自身重量,但因为缺乏至柔善流的体能而不能将自身重量开发成行拳的动力。这正是练太极拳强调松柔的理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松柔是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从没有到有,从微微有到明显有,从偶尔有到经常有,从局部有到全身有,今天积一点,明天再积一点,越积越柔。柔的质从不纯净到一点一点清除僵硬的杂质,逐步地变得更纯净。柔的量从涓涓细流一点一点地积至波浪翻滚。柔得像水一样能聚能散,开合自如了,就积柔成刚了,就刚柔相济了。
水的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楷模。练太极拳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水性,学习水的大松大柔,将肢体练得极柔软之后达到极坚刚,达到刚柔相济。有诗云:拳本虚无一气游,松松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如水流。”
身形如水流,首先要体内的意气如水流。意气就是前述有序放松的松意。意气在体内的流动方向,除了左右之间从实侧流到虚侧,从而实变成虚,虚变成实之外,主要是上下两半身之间开合升降地流动。意气在上下流动,不论开合升降,腰腹为枢纽,以腰腹升降开合为动力。腰腹分管四肢的意气走向,其中腰脊直接主管上半身,小腹(丹田)真接主管下半身。每当四肢末端的意气要向腰腹回流时,命门后鼓下坐,腰脊向下松沉,将手臂及上半身的意气引下来;同时,小腹向命门方向蠕动提收,与腰相合,将腿脚的意气经裆提起来,从而将全身的意气聚合于腰腹,引动肢体屈缩蓄劲。这就是合,就是缩,就是陈长兴先生所说的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柔势也”。每当腰腹的意气要向四肢流动时,小腹向裆的方向松沉,送意气经裆沿胯腿沉到脚;同时,腰脊向上伸坚,与小腹反向相开,送意气沿肩臂贯到手,促成肢体伸展,手脚有力。这就是开,就是伸,就是陈长兴先生说的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拳势的刚柔变化就像水势的刚柔变化一样,拳势由刚变柔时,四肢的意气向腰腹回流,手脚逐渐柔和,就像海水退潮,回于海中心,海岸从而平静;拳势由柔变刚时,意气外放,充满四肢,头部有神,指尖鼓胀,就像海水涨潮,澎湃鼓荡,淹没礁石,流向海边,拍击海岸。拳势刚柔变化都是意气潮落”或潮涨”的变化所致。而意气的实质是松出来的感觉,是如水的至柔善流之物,所以,太极拳的刚,不是松柔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其本质仍然是柔。刚势的实质既然也是柔,为什么不同于柔势的轻和而表现力量呢?这是因为,刚势的意气走向与柔势相反,是从内向外的,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各对称部位互借反作用力一致向外,从而调动了全身所有细小的柔,将许多小柔拧成一股绳,聚合成整体一致的大柔,就像将无数的小水珠汇成江河湖海一样,形成周身一家的整体趋势,显出了力量。这首先要知道,柔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如水涌动的柔性力量;其次要明白,全身的柔是有开合变化的,分散开来就百无所有,有了统一目标之后,集中起来就形成了势,就显出刚的力量来了,这就是集”柔成刚。刚只不过是柔劲的表现,柔劲”就是太极拳的刚。无柔则无刚。小柔则小刚,大柔则大刚,极柔则极刚。有多么柔,才能有多么刚;能柔到什么纯度,也就能刚到什么程度。刚只能从柔中求,不可能用刚”的练法练出刚来。因为在常人的意识中,一说刚”,容易联想起钢”,容易联想到铁石般的坚硬,就想收缩筋肌使用力气。所以,如果提倡刚柔相济的练拳方法,就容易让人用力,就背离了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原则,不可能练出真正属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来。想要什么就直接练什么,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欲要直取的思维方式,不是太极拳阳从阴中找,阴从阳中求的思维方式。没有经过迂回运化的积累过程,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欲求紧必须一心一意地练松,根本不要想紧,久松自能见紧,自能松紧结合。欲求刚必须全心全意地练柔,丝毫不去想刚,纯柔为刚,积柔成刚,自能刚柔相济。松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太极拳头等大事。遵循弱者道之用”的思想练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以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立论,逆反思维,反面入手,先走物极”,再顺必返”,迂回折叠,达到目的。这才是太极拳正确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