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进而渐入无形无象无纷拏”、虚无”、浑沌”状态,达到一种乐无涯”的境界。
无极”状态的产生,拳家是以一个站桩的功法,通过体道”的修功过程,将人在日常生活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身心失衡状态调回到平衡中和的无极”状态,这个功法就叫无极桩”,是一个定中”的过程。这是太极拳很重要的入门功夫。
故在太极拳序列顺序和状态中占第一位,却也恰恰是被现代太极拳”所忽略的,尤其是广场太极拳”。
太极拳第二序列状态为太极”,太极”状态在中国各派传统太极拳中的认识基本统一
太极”状态的无形无象无纷拏”与阴阳”状态的有形有象”的交界点,或者称为太极拳第三序列状态阴阳”的起点状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有形有象”的阴阳变转的时时处处均又含藏着这种状态,即动静之机”。要着重体会这个机”字,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在于这个阴阳”变转的动态中时时处处含藏机”变。
总的来说,太极”是阴阳”变化的起点状态,这种状态要贯穿于拳之始终,是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的。其具体练法是在无极桩”无极状态下的意动含机”,有如捕鼠之猫欲扑未动而临动之时的神态。
这种神态不是一种做作,而必定是无极而生”的,是太极拳之本、太极拳之魂。
太极拳动之则分”阴阳”,这阴阳”是太极拳第三序列过程和状态。阴阳”状态为动态,在太极拳中主要代表动势的虚实”、刚柔”、开合”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其为虚、为柔、为开、为化的属阴”;为实、为刚、为合、为发的属阳”。拳论中动之则分”是针对太极”而言的;静之则合”是针对阴阳”而言的,为用中”,即习练者在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下动”而用中”,从自身分”出阴阳”的虚实动态;从用中”的阴阳”虚实动态静”而守中”,合于太极”含机状态。
最终则是从含机守中”的太极”状态静”而复合归于无极”的定中”状态,恢复常态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分”与合”与太极拳中另一对概念开”与合”是不同的。开”与合”是太极”状态下动之则分”成阴阳”的一种状态,即开”属阴为虚中”;合”属阳为实中”,是阴阳”的范畴不可混淆。虚中”与实中”属于用中”的两种状态。
动”分阴阳”,就得有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度,要无过不及”。这过”与不及”是两端,排除两端取其中”,这中”就是标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贯穿拳之始终的标准。
动”就是对中”的应用叫用中”,阴阳”以中”而分”,力争于中”,力止于中”,无过不及”。阴阳”随中”的动”而曲伸”变化,即随曲就伸”。
每动必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周身节节贯穿,时时处处不失中正”,才能无过不及”,渐至从心所欲”之妙境。
若初习太极拳就从套路入手,举手投足皆是过”与不及”的错误,尤中老年人,身体条件远不如年轻人,单纯追求形体姿势的所谓标准”,动作路线的所谓规范”,就必致耗时费力,是不可能进步的,终归是舍近求远而不得见太极之门墙。此现象在广场太极拳”习练者中比比皆是,闻之者不能不为太极拳之真义忧虑。
总之,无极”、太极”、阴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也是太极拳练习和使用的三个顺序过程,三种状态。
此三种状态,又是太极拳练习的起始模式,尤其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之根本所在。太极拳习练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若能按照这个起始模式入手,重视这个根本所在,则能得太极拳之精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