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套路、推手、实战等才是检验拳里正确与否的标准,注意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瞎子摸象,乱说一通,理论与实践脱节。
然而,我认为学太极拳的人要有一种"儒将"风度,即要有读书人的文化修养,有内涵有厚度的文质彬彬的气质,明理通达兼容万物的人格;又要有练武人的谋略与勇气、豪爽。
意志坚强。这样才是,真正达到自我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
二、明确太极拳拳理对周身部位的要求
在一开始练习太极的时候,就必须了解太极拳的一些规矩和动作要领。
很多人认为最大的精神自由是在混乱中创造秩序,即用规则来取得身体活动的有序与减轻思维的负担,又达到发挥整体功力的效果。所以才有拳理,才要懂拳理。
太极拳拳理规定:立身中正。王宗岳《太极拳论》规定身体立如平准,腰如车轴”。
中正要求:虚领顶劲,会阴里裹,胸虚腹实,尾闾中正,腰椎正直。陈正雷大师还说到抓地、扣膝、圆裆、松肩沉肘、舌顶上颚等等(这是定势时的要求吧?也是最基本的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三、在行拳过程中则要做到螺旋缠绕、节节贯串
对于螺旋缠绕,正如陈正雷大师说的:旋腕、转膀、沉肘;旋踝、转膝、松胯;旋腰、转肾、中定;还有运行过程线路的缠绕。
对于节节贯串,陈世通大师认为在行拳过程中要用意念引导每个动作,太极拳的转动,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转动,从腰部分开,上下连接部分在胯部,应该要求节节贯穿,没有停顿,没有间断。
顾留馨先生认为动作衔接处要有折叠、转换。同时,张晋僖先生认为:"每个动作要做到外走弧先,内走螺旋,前后左右都是圆。在手的运行上,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两手运转时,左手管左半身体,右手管右半身体,以鼻和脐之连线为中心,在左手往右运转,右手往左运转过程中,都必须上对鼻,下对脐,使整个运动圆转不离中心线。
在腿的运行上,在向前、左右开步时,要屈膝松跨,足尖上翘里合,足跟里侧着地向外划弧线铲地滑出,开到适合位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脚尖划弧线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
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撑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翘外摆或里扣,以足跟外侧着地,方向位置移好,在移重心踏实。
在两腿的虚实变换中,要走平行∞”字的内外旋转;在左右变换时要走后弧线;在前后变换时,要走下弧线。寻着这样的运行轨迹,在以腰为轴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外走弧线,内走螺旋的圆形运动。"
四、学习太极拳的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用方法来掌握太极拳的技巧
因太极拳是一深奥玄妙的高深学问,不是一学就会,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用策略懂方法。初学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慢、松、柔,懂用意。
罗红元、彭仕青认为练太极拳时只有动作缓慢,才便于解剖分析、领会动作要领,(在技击时)便于熟悉攻防动作的运动路径,便于形成动作的自动化,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技击时心理上只有觉得对方的动作慢,而不觉得对方的动作快。
太极拳的慢练是造弓和张弓,也就是将人体变成强大的弹性体,并时时处处保持蓄劲姿态的独特训练方法,张弓是为了放箭,慢练是为了快用,慢练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初学要用意求柔与入松。对于柔与松,小帆所推荐文章中认为:"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自然放松。
何谓柔? 柔是指修为的结果, 是谓整劲能在周身隐而不发,自然转换。"冯志强老先生认为心虚(即做到胸微含)则全身能松。"松是:意识松,胸松,胯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太极拳的注重用意,对于用意,我是这样理解的,是在尊重太极拳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的意识。即通过对太极拳本质的深刻把握,抓住关键原则而达到周身协调、发挥整体功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