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说法又更进一步,说明太极拳非止是动静,而是动静产生之机,太极拳岂止是阴阳,而是阴阳发生之母。它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五字诀》说: 一日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这里一举手前的静势就是无为,正因为它是无为,所以又无所不为。这犹如挽起强弓硬弩引而不发,足具张力,出气势,是最有威摄力的。因为静之为静,静亦动也;动之为动,动亦静也。动静互根,动静互运,无法限制它的各个方向的变化可能性。它可以根据进击者攻守的具体情况,向任何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方向而动。这个举手后的动机,就是无所不为,故周身皆太极也。出手后分阴阳,即分出方向,这时在某一方向上有为,恰恰对应着其他所有方向上无为。要想在其他方向上有为,必须把原方向上的有为变无为。即先停下来,而后改变方向,才能在其他一个方向上有为。这种动静之间矛盾不断变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太极拳运动。太极拳原本由无为而起,其法自有为而修。即由静而起,生动而炼,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此为太极拳修炼之不二法门,即道也。
动之与静,原本是一体的。一体两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太极拳运动中静与动两个方面,静为势为本,在相对的静止状态中,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动之复归”,即所谓动中静是谓真静;而动则为态为用,在相对运动的状态中,动是静止的萌化,即所谓静中动是谓真动。静动势态是不可分割的,静动体用是合一的,静中以求得动之机变之态,动中以求得静之随应之势。动中处静,静中寓动,相连不断循环不息。正如《太极拳释义》曰: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太极者,其枢纽机关而已。太极拳当行功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曰:太极拳内功至深至广,然观其各功理归一道,无非由浅人深之分解,一动一静之分解而已。”我们既要认识到动静转化的必然性,又要主动地掌握和利用这种转化的规律。静动势态是互为因果的。我们常说:动中处静”就是说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就是动中静以守本”。又说:静中求动”则静是因,动是果,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即是静中动而至用”。我们既须知晓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须把握静一心而镇全局”。太极拳的动静观,即运动观就是互为因果的辩证法。有的拳家仅仅把动看作因,认为:动只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如将静作为练拳的要点,是将目的错认作手段,倒置了因果关系。”这样的认识和看法,就不免失之片面了。
太极拳是使自身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修炼方法。这种方法的主旨在于:宁定松静自然。
大道全凭静中得”。故太极拳术倡导敬以直内”。敬者,心静也,思慎也,恭敬肃穆也;慎静而专心致志,守我之静,御人之动之谓也;直者,自然、顺舒、中和也;内者,依身之精气神也,外者,器界之体也。认为不沦心理上的冷静和焦躁,身形上的安逸与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自目,其内外必然相通,并存在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其诀窍在于:意存动之先”,先在心而后在身”,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才能动也灵妙,莫可推测;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才能逐渐臻及随意而动,随心而静和心手两忘,纯任自然,返朴归真的超自然神明境界。即所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作真。其实,不只是太极拳强调静”,其它拳械也莫不如此。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时说: 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以说是武艺的共同法则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古老的太极拳术,早已把静”字诀放在首位,提倡脑居静为贵,主张心纬意正,注意心理意志的培养和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太极拳术本身的博大的太极精神。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我们知道在实战中或练习中,一个人在掌握竞技技术后,忘记方法是很常见的。
竞技不够沉着镇静,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也就变形,技术走样,这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这固然与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所以,太极拳将静”字诀放在首位,特别注重一个静” 字。俗说: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太极拳古拙凝炼、醇厚渊源的风貌。息心静气,乃得浑厚是也。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前,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这无疑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太极拳把心理意志训练作为拳艺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赋于它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它的高明之处。平素多强调有人若无人”的训练,则在竞技时自然艺高人胆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拳艺水平。反之,平素艺商,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尝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为此太极拳就特别讲究心境宁静,心如止水。心无墨碍,心境宁静则自然能使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改变气质逐渐化解为柔和,则使肢体松沉,柔体如春风,则感觉自然灵敏、心内外统一的静。试想心乱而体犹能静,这在走架过程中尚且无法做到,那就不必说技击实践中的以静御动了。
至于拳谱中提到心静”的地方,实在是极多的。如《张三丰行功坐功长生秘诀,学太极需敛神聚气论》曰: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得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体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如清·李亦畲所辑《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所收之武禹襄《太极拳解》曰: 身虽动,心归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又如杨氏家藏抄本《三十七周身大用论》曰:一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李亦畲《五字诀》则开门见山地说:一日心静。”并解释道: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心不静,身自散乱,自立尚且不稳,又如何能打好太极拳呢。
总之,心静与神舒体静,是身心内外的真正统一体,至于个人能作到什么程度,惟在个人自为耳!李公雅轩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道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