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力的关键在于一个力”字,即如何得力、如何用力的问题。力是人人都有的,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一个人的整体冲撞击打之力会是身体重量的3~4倍,加之抖发、惊炸、螺旋之力的正确运用,对付人的血肉之躯已是足够了。
拳学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运动科学,技击是实实在在的实践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投机取巧,什么一丝不动,粘手即飞”,全是哄骗小孩子而已。所以,聪明的拳术家,特别是勤于技击实践的人,总是首先从提高自身的实用功力入手。否则,学来的技法还得哪里来哪里去,仍还给老师,也就是说此时再好的技法,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太极推手是追求技击实用的,它不能例外的也要踏踏实实地从练力找劲开始,并且得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讲用意不用力”,要一心练沾连粘随(控制)、螺旋、崩炸、抖发等太极力。
刚进行推手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撞击的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这是很常见的。
在用力伸缩的动作(活力运动)中,能使出弹性力,并且有了韧、柔之劲时,才算初步进入了太极劲味的层次,然后再经过相当时日的对抗、推磨摔打、锤炼加工、使劲又大又顺达,就又深进了一层,具有了初步的功力基础。
此时,不但同学之间要互推较劲练习,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块头、力气差异,给以劲力的强烈刺激。高明的老师,一搭手会叫学生肩臂酸不可耐,不管其身强体状,还是体弱力小,都是如此。对力小者老师用劲小一些,对力大者用劲则重一些,而其感受则一样,都得竭尽全力,一刻也偷不得懒,无不推得动、走得顺、弹性强、韧劲足,劲都能自足而腿而腰而肩,直达于手臂,使其小腿肚、腰背、肩臂无一不酸痛,随着练功的深入,感受日益强烈,甚至难熬。这种运动,使劲深入筋脉骨骼,搓揉伸拉运动如百炼钢”使刺激不断深入,从而使学生对劲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承受能力不断提高,使听劲、承受劲、吃劲、受纳得到千锤百炼。强劲柔耐的太极劲经过这道工序的百般揉搓磨炼才能真正具备,因此,在老师手里,不要试图化劲(化不掉),只有全吃全耐的承受,才能出功夫。
用力练劲的方法,是渐变的过程。此时力期短而劲期长。进一步讲,就是继续追求高质量的劲,从物理学角度讲,仍为力的相互作用,还是力的行为起主导作用。不过推手寻求的是从用拙力到大而顺、顺而活、活而灵、灵而敏、敏而捷、捷而准、准而巧、巧而妙的用力技术(太极劲),始终得在用力上下功夫。其中用大力的过程相当长、相当艰苦、而又相当有情趣,要化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重视这一过程。因此,只有把用大力功夫下足了,用小力和不用力(力点集中、准确而巧妙),则水到渠成。
功力练到此时,结合技法(实用高招)稍加熟练,便可以得心应手的应用。尚若不想用技法採拿折别、跌掷摔打对方,单纯凭功力拿控时,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一搭手,就用自己的十分绵软,紧跟紧逼对方,不让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的时刻,令其用力,不让动弹,把他困死。使对方感觉吃力无比,不用力不行,不用力即被困住,用力也不行肩臂酸不可耐,有力无气,斗志消失。
初练推手,就追求轻灵,讲用意不用力,轻轻地推、慢慢地化,甚至不是化的劲也化,这种不关痛痒的练法,是违背武术技击运动规律的,太极推手技击训练也更不倒外。这种错误目前相当普遍,贻误了许多人,致使一些久练推手不上功夫、更谈不上学以致用的人,产生了对太极拳的技击持怀疑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太极拳技击运动的发展,初学者应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