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练拳时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兴奋控制的。
练功时,只有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但要知道,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得法掌握要领的锻炼过程。
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习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去练拳,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却因摸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
在太极拳的发劲练习中,松静的运用时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将其掌握。
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起来好象柔软优美,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其实,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却急切求松的意图,他们往往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有如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
有些人把太极拳练成过于软绵锦的,稍微用一点拙力,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来,这样既没有柔,也没有刚,这种练法不能算成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而是一种体操式的太极拳,圈内人俗称太极操。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要松得好,就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松是太极拳劲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
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
所以在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 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推手对练或交流技艺中不要争斗好胜,拳友同道,有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只要大家有诚意,便可聚在一起盘盘手,摸摸劲,寻找只有太极拳才具有的特殊感觉,以此来彻悟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深奥的天人合一”、内外相合”的哲理。
若得意处,双方叫一声好,得到了一种体验,于是欣慰无比,精神倍感爽朗,无所谓胜,也无所谓败,大家共同所有的,只是人与人的亲切,是对太极拳论某句话认识上升华的陶醉。摸摸劲,看看拳架的劲道是否正确,找到了感觉,打起拳来兴趣盎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多点追求松的质量,才有可能学到较好的太极拳功夫。
以上所述是对资深的发烧友而言,若是学拳不久的爱好者,还是先松心,后松身,不宜过早找劲,亦不宜追求练松功的气感”。
对于学拳不久的爱好者来说,练松顺序是:首先求得神经中枢的松,有练拳数年松得不尽意者,部分人与神经中枢不能松静有关。接着是求皮肤腠理和肌肉韧带的放松。
再接下去是关节的放松和用意识导引内脏的放松,如胸松腹实、气沉丹田等。
还要知道一点,关节的活动度与关节的松不是一回事,太极拳所要求的关节松开,是指两对应之骨的接触面能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离得开一点。还要清楚的看到,松自然能柔,而柔却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进而松柔兼备,进而松而能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