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后位临床上比较常见,即子宫的纵轴不变,整个子宫向后方倾倒。
容易使子宫颈呈上翘状态,即子宫后倾,致使子宫颈不易浸泡在精液池中而可能影响受孕。
子宫后位的形成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区别,除合并有妇科疾病外,绝大多数的子宫后位都可以顺利怀孕,只有少数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治疗子宫后位。
1.子宫、输卵管或卵巢发生炎症
导致子宫体和后方的直肠之间组织粘连,使子宫在牵引作用下脱离原来位置并向后倾倒,子宫呈后位,且活动度差。
2.由于子宫先天发育不良
造成子宫韧带松弛,使子宫底部向后方或向左右两则倾倒。
3.多次施行人工流产
或人工流产后未能很好休养,盆腔感染,致使子宫向后方倾倒。
子宫后位的预防
大多数子宫后位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是要让产妇在产后得到充分休息,使盆腔组织及时复原。
在休息期间要特别注意卧位姿势,要避免长期仰卧位。侧卧、仰卧和俯卧多种姿势应轮换交替。
从产后第三天起,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腹部、四肢和盆底肌运动的保健操,有利于产后的康复。
在流产后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盆腔感染,并形成粘连时会促使子宫后位的形成,故应及早积极治疗。
严格执行产后检查,对产后子宫恢复不佳的,应及时纠正。
1.睡眠时最好采取侧卧位,不要采取仰卧位。
以免日久天长,由于重力学关系子宫倒向后方;需要注意的是,子宫位置常与睡眠姿势有关,流产后及长期仰卧睡眠的妇女,容易造成子宫后位,所以建议坚持俯卧位睡眠或胸膝侧卧位。
2.养成按时排除大小便的习惯。
不使膀胱过度充盈,不因习惯性便秘而增加腹压。
3.平时注意体育锻炼,增强骨盆腔内韧带和盆底肌肉的张力,尽量使它不松弛。
4.避免患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咳嗽向下用力。
子宫后位的女性很难怀孕
相信有过生育经历的女性朋友都已经知道了,子宫后位和子宫前位的概念,如果是子宫后位就很难怀孕,这是科学事实,也是有很多实例教训的,因此,子宫后位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早点到正规医院检查,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怀孕的几率。
近年来,各大医院的产科门诊就有很多检查出来是子宫后位的女性朋友,拿到检查结构,他们大多都非常沮丧,担心无法怀孕,不好给家人交代。
其实,子宫后位只是很难怀孕,并不是说不能怀孕,大家也不要有太多的担心,只要及时和医生做好沟通,也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子宫后位,就是子宫的纵轴不变,整个子宫向后方倾倒,容易使子宫颈呈上翘状态,即子宫后倾,致使子宫颈不易浸泡在精液池中而可能影响受孕。在临床上,子宫后位比较常见。
另外,子宫后位的形成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区别,但大多数的子宫后位都可通过一定的生育指导顺利怀孕,只有少数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治疗子宫后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nvrenyangsheng/)子宫后位分度
根据子宫后倒的程度不同,子宫后位分为Ⅰ、Ⅱ、Ⅲ度。
一般来说,Ⅰ、Ⅱ度为轻度子宫后位,如果女性没有感觉到特别症状,不需要治疗。
但对于重度子宫后位,女性朋友要提高警惕。
如果重度子宫后位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继发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增多、流产、不孕等。
子宫后位的患者在受孕三个月后,若后倒子宫仍未自动纠正,则膀胱颈部及尿道的变位和宫颈上翘,可压迫后尿道发生急性尿潴留。
医生说,虽然子宫后位通常情况下不会影响性生活,但是有可能会影响受孕。
所以,预防子宫后位也成了女性必修的一项科目。以下是几种预防子宫后位的方法,不妨学习一下。
首先,平常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骨盆腔内韧带和盆底肌肉的张力,尽量保持它不松弛。
其次,当有尿意的时候,千万不要憋尿,不使膀胱过度充盈。
再次,睡觉的时候最好采取侧卧位,长期仰卧睡觉容易使子宫倒向后方。
子宫后位如何受孕
1、子宫托纠正法
个别妇女可先用手法复位成子宫前位,然后短期内放置一个子宫托,可起到暂时的纠正作用。
2、发生关系后俯卧或发生关系时采取背后跪式
使精液向阴道前穹窿部积聚,可使上翘的子宫颈容易浸泡在精液中。
3、子宫圆韧带缩短术或子宫悬吊术
此类手术效果不肯定,数年后又可复发,目前多不主张使用此方法。
4、发生关系时后臀部抬高
发生关系时或发生关系后在女方臀部垫置枕头,使女方呈头低臀高位,这样,可使精液积聚于后穹窿,使子宫颈浸泡在精液池中,有利于受孕。
预防子宫后位的方法
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特别是通过锻炼增强骨盆腔内各对韧带和盆底肌肉的张力,尽量不使它松弛。
同时,还应养成良好的排便的习惯,不因习惯性便秘而经常增加腹压。
避免患慢性支气管炎时,导致咳嗽时向下用力,睡眠时最好采取侧卧位,避免子宫因重力原因倒向后方。
所以对于子宫后位的备孕女性还是不用过于担心,子宫后位如何受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采取正确的发生关系方式,还是可以成功受孕的。
当然对于育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注意小细节,预防子宫后位的发生。
子宫后位的危害有哪些
很多女性朋友喜欢采取仰卧的睡姿,那么这种睡姿好不好呢?子宫能处于前倾前屈位,有赖于子宫的韧带,而后位子宫会产生腰酸、下腹坠胀等不适,月经前,子宫体的软组织充血、水肿消退,症状得以缓解,子宫后位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
1、不孕
后位子宫可牵引宫颈上翘,使精子无法顺利入宫颈里面,受孕当然难以实现,为达到受孕的目的,可取男上女下的姿势发生关系,射精后,垫高女臀部,仰卧半小时。
2、痛经
后位子宫犹如一把茶壶,位于宫腔内的月经血难以排出。
因此后位子宫的女性常会因子宫肌的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痛经,后位子宫的女性可于月经来潮时,取俯卧位,使宫腔处于宫颈管上方。
经血就可由高处的宫腔顺利流向低处的宫颈管,经血能顺利排出体外,也就避免了痛经的发生。
3、月经过多
子宫向后倾倒,常可引起卵巢输卵管向后下方下垂,使卵巢输卵管位置变异,引起盆腔静脉扭曲,血流不畅,产生盆腔静脉淤血症,导致月经过多。
并可出现腹部坠胀、腰酸背痛,有的还可发生疼痛。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前所述,后位子宫者常需要加强子宫收缩,才能迫使经血经宫颈管排出体外,宫缩加强,引起宫腔压力增加,在高压作用下,部分月经血有可能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后位,貌似小事,可它的危害却不小。
研究发现,大多数后位子宫与仰卧位睡姿有关,长期仰卧位睡姿,尤其是产后月子中采取仰卧位睡姿,使产后重达1kg以上的子宫,在重力作用下往后倒,而产后支持子宫位置的韧带多软弱无力。
尚未恢复正常的张力,难以将子宫牵拉至前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宫就取后位的姿态复旧,导致后位子宫,后位子宫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即采取侧卧位睡姿休息,产妇除采取侧卧位休息外,还可进行产后体操,促使盆底组织及子宫韧带尽早恢复正常张力,使子宫维持正常的位置,以免产生上述后位子宫并发症。
中医如何诊治子宫后位
(1)肝郁气滞
精神抑郁、心情沉闷、多愁善虑、情志不畅;肝主疏泄,肝气郁结,肝之功能失常,肝郁则气滞,气滞致血瘀而发痛经、癥瘕;气血不和而致月经失调、不孕等。
情志因素能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变化而致神经内分泌改变,如果腹腔液中孕激素水平下降,不能抑制有活性的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易种植于盆腔而发生内异症。
临床主证:下腹胀痛经行痛剧、痛引腰骶、痛甚昏厥、腹痛拒按,私生活疼痛,胸胁作胀、乳房胀痛,经行淋漓、经色紫黯,夹有血块,婚后不孕,舌苔薄质紫、边尖有瘀点,脉弦。
治则:理气活血、散结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枳壳、柴胡、桃仁、红花、牛膝、香附等。若经行不畅加益母草、失笑散;阴部坠胀加川楝子、柴胡;经行发热加红藤、大黄;乳房胀痛加橘叶、橘核;经行淋漓加蒲黄、炒地榆。
(2)寒湿凝滞
经行、分娩或产后受寒,或久卧湿地,寒湿之邪客于冲任胞脉,血行不畅则痛经或瘕瘕;素体虚弱,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振,冲任之脉失于温煦,血失固摄,血不循经而致月经不调或癥瘕。
目前研究发现,脏腑功能低下,易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调节失控,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参与,促进异位内膜进一步生长和增殖而发生内异症。
临床主证:经常下腹冷痛、隐痛、得热则舒、经行腹痛加剧,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头昏头痛,白带较多,月经不调,大便溏薄,婚后不孕,舌边紫黯、苔薄白,脉细紧。
治则: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白芍、桂枝、人参、生姜、丹皮、甘草等。若下腹冷痛加艾叶、紫石英;小腹下坠加黄芪、升麻;大便溏薄加炒扁豆、肉豆蔻;带下增多加芡实、鸡冠花。
(3)肾虚瘀阻
房事不节或产育过多伤及肾气,致冲任损伤;因肾藏精,肾亏则精少,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足,使气血运行不畅,滞而瘀阻。
肾亏冲任损伤者易致免疫功能异常而发生内异症;肾亏瘀阻者易导致内分泌紊乱,排卵障碍,发生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内异症属肾亏瘀阻型致不孕患者中79%是LUFS者。
临床主证:经常腰酸,头晕耳鸣,经行腹痛、痛引腰骶,肛门坠胀,平时少腹隐痛或不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量多、经色黯红,眼眶发黑,神疲乏力,孕后流产,继发不孕,舌苔薄质黯,脉细。
治则:活血化瘀、补肾调经。
方药:内异消(经验方)加减,药用:三棱、莪术、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穿山甲、水蛭等。若月经量多加阿胶、岗稔根;头晕耳鸣加女贞子、墨旱莲;继发不孕加仙茅、胡芦巴;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
(4)瘀热内阻
素为内热之体,或经行、产后复感热邪,或情志过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瘀血曰久滞而化热,邪热阻内伤及冲任,气血不畅致内异症。
临床主证:下腹疼痛、腹部有灼热感,常有低热或经行发热,大便干结,口渴或口干不欲饮,月经提前、经色红夹血块,带下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药用:黄连、生地黄、丹皮、桃仁、红花、丹参、香附、莪术、延胡索等。若伴低热加地骨皮、青蒿;心烦易怒加郁金、川楝子;月经先期加黄芩、黄柏;湿热重加土茯苓、萆薜;月经过多加炒槐花、陈棕炭。
(5)痰热互结
瘀阻可因气滞而引起,如果肝气失调、肝旺克脾,脾虚易致痰湿内生,痰湿内阻,影响肾之气化,使水湿停聚,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瘀互结而致内异症。
临床主证:月经量多或少,经期延长,肛门坠胀,发生关系时疼痛,腰尻酸痛、经行加剧,胸闷不舒,喉中痰结,形体肥胖,嗜睡乏力,平时带多,婚后不孕,舌黯、舌尖有瘀点,苔白腻或厚腻,脉细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nvrenyangsheng/)治则:软坚化痰、活血止痛。
方药:血竭散(《增效产乳备要》)加消瘰丸(《医学心悟》)加减。
药用:血竭、没药、丹参、赤芍、山慈姑、薏苡仁、竹茹、象贝母等。若月经不调加当归、川芎;胸闷不舒加全瓜蒌、枳壳;痰湿重加苍术、石菖蒲;瘀阻重加蛰虫、夏枯草;有包块者加水蛭、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