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1574——1605年)
(一)蒋发出生年代考
蒋发,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之东数里的小留村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 1574年)。这个出生年份,在赵堡一派内的几个分支(如和兆元一支、张应昌一支、任长春一支),均—致确认是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是拳史中有文字记载留下的证据,是蒋发本人对弟子邢喜怀传述而世代传下的第一手材料,无可怀疑。过去有人持怀疑态度,是因为相信托名的《陈长兴序》(简称陈序”)之讹传。信讹不信真的原因,是因陈序”传出较早,在1910至1920年已造成影响,赵堡的可信史料,是从1935年由杜元化发表《太极拳正宗》才开始问世。按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未有揭穿讹误的陈序”以前,世人是难以认识真相的。现在,应是去讹存真的时候了。
二十世纪以来,外地的讹传,严重干扰了蒋发的时代与史实。讹传蒋发是清乾隆时人”,并说蒋发亲传陈长兴这些讹传,出自诸多名家之笔,并且有一份托名的《陈长兴序》,以陈长兴自述的口气,说他得蒋发传授二十年”,使人相信。此外,还有陈家沟名人陈鑫在八十岁时(1928年)留言于陈氏文修堂拳械谱” 中,戒村人不能再说蒋发是陈王廷之师”。因陈王廷是明时人,蒋把式”(指蒋发)是清乾隆时人,人不同时,不能为师。另外,在1984年又传出—份传说,说吴图南于1917年访问陈家沟时,陈鑫、吴图南说过:陈长兴在中年时,带子侄徒弟练拳时,蒋发在旁观看,哈哈一笑,陈长兴上前追赶,被蒋发一回身,摔倒在地,陈即跪求拜师。”与陈序”可以遥相呼应,有此三说为据,而赵堡太极拳的真实信息,在1935年以前,无人知晓。各地名家著书时,竞相引用 乾隆”之说,广为传播。言语曰:三人成虎”,数十年来诸多名家的反复传播,竟使社会信以为真,对后来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所出的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反认为讹误,或者看作是太极拳上有两个蒋发”。
笔者对此反复验证,确认所谓乾隆蒋发”,实无其人,因为:
1、所谓陈序”不是陈长兴所写,在陈家沟没有此序传下,杨氏也没有传下,而是于李派太极传出。陈家沟不承认蒋发传陈长兴”之说,在陈沟公认的《陈氏家乘》对陈长兴的师承写道:秉旺子长兴,尽传其父学”,是父传之技,其父秉旺则受陈继夏之传。陈长兴所获的‘王谱’,就是由陈继夏传秉旺,再传长兴的。又在陈沟的宗祠有蒋发与陈王廷的共像,说明蒋发是明末清初人,不可能活到嘉庆年代(1796--1820年)而传陈长兴。蒋发传下的赵堡太极拳派,也不承认蒋发传陈长兴”之说。当地的两派均不承认,外地的陈序”自然失效。笔者于2001年6月亲到赵堡调查,当地人一致认为,在赵堡没有乾隆蒋发”其人。可见乾隆”之说不实。
2、查陈鑫历年言论,也说蒋发为明末清初人,与陈王廷同时代,但晚年为了掩盖蒋发传拳陈王廷”之史实,谎说蒋发是乾隆时人,示意村人不得再言蒋发传陈之事,其历次原文如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1)在陈鑫执笔的《陈氏家乘·陈王廷传》(1919年以前写)内云:公(王廷)与登封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三周御寨未及。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文中的蒋姓仆于公者”指蒋发。陈鑫之孙陈绍栋于《武林》杂志 1992年第12期第6页著文确认:这—位仆于公者,不是别人,正是蒋发。”
(2)陈鑫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九月二日写《辨拳论》(引自和有禄编著《和式太极拳谱·附录》第271页)全文如下: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子王氏。(按:指王宗岳,其家乡小王庄,经已查明,在山西阳城县东冶镇内,并非汾州府)河南温东刘村(小留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白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拳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王廷),清之敬柏、季好平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镇邢西(喜)怀、张宗禹,又后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
此文承认,蒋发为前明人,不是乾隆人。
(3)陈鑫在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文修堂拳械谱上的留言,内云: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陈卜)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蒋氏(蒋发)所教。至陈奏庭(王廷),前明成手不可胜数,陈奏庭以后,成乎亦不可胜数。要之,陈奏庭明时人,蒋把式(原文误为把拾”,指蒋发)乾隆时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得)于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得)于蒋氏’。吾所明辨,虽不能为陈氏增光,亦不致败先人之宗幸。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岁贡生,县丞,行年八十岁,陈鑫,字品三,号应五,别号安愚谨志。”
从两篇文字看,相距二十天,蒋发便由前明”人,变为乾隆”人。可见,陈鑫为了给陈氏增光,不惜编造假话,以掩盖蒋发传拳陈王廷”的史实。因此,村人根本不听。 1931年唐豪来访时,村人仍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足见乾隆”一说,不足为据。
至于1984的年传出的传说,说1917年吴图南访问陈家沟时,陈鑫对吴说:陈氏族人陈长兴,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在场上练拳,这时来了一个人观看,看到热闹时,失声一笑,他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猛追,眼看赶上,伸手在那人肩头一抓,那人猛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陈长兴爬起来,就要拜师。此人就是在西安开豆腐坊的蒋发师傅,回河南探母,路经此地。”此传说也使人相信。但查陈鑫一贯的指导思想,与此相矛盾,陈鑫既要为陈氏祖宗增光,对 蒋发传拳陈王廷”的史实,尚矢口否认。因此,他决不会自己编造谎言,承认陈长兴之拳为外姓人蒋发所传。这也同样有损陈氏祖宗之荣誉。1917年陈鑫是否有此言论,无第二份旁证可以印证,不能确认。
由此检验,可以得出结论: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这是蒋发对弟子邢喜怀传下的生年,确凿可靠。
(二)蒋发拜师、收徒、建派
蒋发少时喜武,习外家拳。二十二岁时(1596年)在赵堡街与青少年共同练拳,适遇山西省阳城县小王庄的太极宗师王宗岳一行二人,因赴郑州检查生意,在渡黄河前投宿赵堡,也在观看少年的练拳。发现蒋发的习武资质良好,适于培养,在蒋发恳求拜师之真诚感动下,允收为徒,带回阳城县小王庄家中长期培养。经过七年的倾囊而授,不仅在太极内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传,也在文才、太极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养,成为文武全才的北派第二代宗师。二十九岁< 1603年)满师归里。王宗岳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教汝不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若得人不传,犹如绝嗣,能广传更好。”蒋发遵师命,物色人选,弘扬其术。阅二年(1605年),收赵堡街的邢喜怀为徒。代有传人,形成了赵堡太极拳这一古老的门派。因为蒋发是赵堡人,所以就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掌门。又因传到第四代掌门陈敬柏时,此术传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在乾隆时代正式兴起。所以,陈、杨、吴三派均属于蒋发——邢喜怀 ——张楚臣——陈敬柏的传承。前人李亦畲在《五字诀》的《太极拳小序》中早已说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王谱”之传入陈家沟,也就是蒋发的间接传承,无可否认。
赵堡太极拳传至第七代掌门陈清平,广收门徒,传武禹襄便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再衍生出孙式太极拳。六大派之远祖均可追溯到蒋发。因此,他亦是北派太极的第二代宗师。
这一史实,揭穿了顾留馨宣扬的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谬论。关键有二:(1)陈沟的拳技、拳谱,是蒋发的三传弟子陈敬柏所授;(2)武、孙两派源出赵堡第七代掌门陈清平所授,与陈家沟无关。
中、壮年时代的活动与功绩(1605—1640年),中年、壮年时代,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对蒋发的贡献来说,亦应如此。但在赵堡派的拳史中,记载甚少。只能依靠现存的古谱分析,作一鳞半爪的整理。
在这35年中,蒋发培养弟子邢喜怀,已经成才接班。邢又收盟弟张楚臣为徒。在门派的成长、巩固方面,打好了基础,弟子们分担了弘扬太极事业的重担。
蒋发的重点,放在拳理的研究、创新方面,主要业绩有:
1、为普及王宗岳拳谱,撰写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阐发太极拳理,后人吴鉴泉将此套拳解,名之为《太极法说》,其子吴公藻在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中已公之于世。杨振基也:陈杨家所存的抄本,于1992年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附录中全文刊出,供世人共享。现代之拳家,对此谱甚为珍视,可与王宗岳古谱匹配而生辉。
2、将古之拳名十三势”,更名为太极拳”。在王宗岳的系列拳论中,都没有太极拳”之名,统称之为十三势”。在蒋发所写的37篇拳解中,也没有太极拳”之名,但太极”二字,使用极为频繁,如《太极圈》、《太极进退不已功》、《太极上下名天地》、《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正功解》、《大小太极解》等等。说明十三势”这一拳理,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的。用太极”为拳名,体现出其哲理,比起用叫八门”、五步”之技法命名更为适当。改名已是大势所趋,蒋发在《大小太极解》中有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此处用太极之拳”,而不用太极拳”,即是处在改名为太极拳”的前夕。该谱最后云: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此处引用王宗岳名句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称王宗岳为先师”,可知作者是蒋发无疑。后来,蒋发将王谱”中对三丰拳诀三、四之释文,抽出来重点推广,赋以《太极拳论》之标题,文末加上是为论”三字,并立一附百于文后曰:此论句句切要,开元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这就是蒋发命名太极拳”的真实写照。
3、创编了《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和《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的赵堡秘传拳谱。
(此二谱参见王海洲、严翰秀合著的《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第163~164页及167页)该谱注明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万万勿轻视”等语,是赵堡派内秘中之秘。是蒋发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宗岳拳理的成果。
杜元化在河南省国术馆公开传授此秘术时,馆长陈泮岭观后评价甚高。陈泮岭为杜元化作序说:余酷嗜拳法,历访名家,望得其珍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万(元化)所著秘而不传的太极拳解十三样,公之同好,方觉太极拳名实相符。”可见,蒋发在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
4、蒋发首次将十三势”长拳的单式操演,周而复始,改为定型的太极拳套路:在王宗岳时代,十三势”(长拳)是没有套路的。蒋发前期著作《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说明蒋发在前期,尚未有创编套路的思想。后人陈微明有1930年著《太极答问》中有云: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成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由此看,《太极拳论》之名为蒋发所定,其后附上之各式名目,也必是在《太极拳论》问世之后的事,并非王宗岳之创编。查蒋发在晚年入陈沟时,曾帮陈王廷将炮捶一路改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的套路,又为开封普救寺创编过鬼扯攒”的套路,太极拳最早套路的创编者,应是蒋发。
5、为开封普救寺创编一套鬼扯攒”拳术。据《武林》杂志1988年11期陈旭东发表的《山西鬼扯攒”》一文说:山西定襄县流传的‘鬼扯攒’拳术,相传是河南拳师蒋发所创。清康熙年间,定襄县小王村青年铁匠宋本意,因叔父老二误伤人命,被判流放于开封府三年。为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宋本意一直护送叔父到开封府,并住下来行乞,等待叔父期满同归。宋本意落脚于开封普救寺。一夜,偶见和尚集体练功,很是喜爱。后几经曲折,终于学得秘传之‘鬼扯攒’拳法,后传至山西。”此文所述,时代与空间,均与蒋发的时代与地域相近,比较符合史实。
6、蒋发还有一些已散失待挖掘的拳谱著作。据杜元化《大极拳正宗》一书末页的附言云:蒋老夫子传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余所编皆系余师任老夫子(任长春)所传。其一生所绘总图及十三样手法之图,仅两见。在先与余师兄陈四典绘过一次。陈已没世。其次,余为此外,未闻再绘过。因余如弟刘瀛仙,嘱余公开,公之同好。今将一册先付印焉,其余正在编述中。”(育万”印章)由此看出,蒋发所传八册,仅发表一册,其余因战争影响已散失无存。笔者曾托友人河南沁阳市张杰先生到杜元化家乡,向后人打听拳谱下落,均无踪迹,甚为可惜。又据陈清平之后裔陈忠森(河南焦作市司法局退休干部)于2000年9月9日写给赵堡太极拳总会的陈清平家史证明,内有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困难,其祖母陈李氏(陈清平之孙媳)将陈清平传家的一批拳谱,卖与同村的张瑞南老师(现己散失),这批拳谱,并非早已流传的王宗岳拳谱,而是很有价值的秘传之谱,才能卖出高价以糊口。其中也必有与杜元化所述的蒋发秘传之谱。现在所能看到的一篇是载于王柏青编《太极秘术》中的《太极拳功》一段论述。可见,蒋发在中、壮年阶段,对拳理拳功是有很多贡献的。
综上所述,蒋发的中年、壮年时代,是负有盛名,并有不少业绩。但因史料缺乏,未能反映全貌,本节所述,只是局部而已。
陈式太极拳
拳架要求:
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 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 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 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图老师小结:太极宗师蒋发是六大派的的共同祖师,他是陈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但同时也是创立武当太极拳之人。蒋发的一生为太极拳做了很多的贡献,他重点将时间花在太极拳的拳论研究、创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