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是一切的母体。万物变化之轨迹,万物运转之机枢,无不以圆而运动。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圆的运动,其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气血运行,皆是小圆与大圆的结合,小弧与大弧的相拌,发于无端,成于无迹,绝无迹象可导,端绪可指。凡初学者均要先明此理,方能精练而速进。
3、要注意把握吴式太极拳姿势的要点
其总体要求是:立身中正,步法准确、四平三合”、三尖对齐”。
并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敛臀坐胯,顶头悬。立身中正主要表现在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上;步法准确是指川字步”中的正步和隅步一定准确规范;"四平三合"讲的是在练拳过程中整个身体始终保持处在顶平、肩平、胯平、脚平的状态,运动起来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三尖对齐"是指练吴式太极拳时的弓步姿势必须做到鼻尖、膝尖和前脚尖要在一条垂直线上,整个身型要形成牮柱支撑之势。上述这些要点贯穿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式式注意。就像练习一套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掌握舞蹈的姿势要点。
4、练吴式太极拳要特别注意做到以腰为轴,周身相随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是主宰,所有的动作都应以腰带动四肢和手足,使身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使动作在进退起落中自然顺畅,毫无滞涩之象。命意源头在腰际”,腰既能承传,又可疏导。练拳时要特别注意腰胯要松沉,即人们通常说的塌腰,塌腰就是实腰,要有意识地向下垂,臂部不可外突,塌腰与头顶虚领相结合可使脊柱上下对拉,松直一线。动则腰为先,腰是中枢,初学者不可不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5、明辩转换必有虚实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关键
变招和转势是太极拳套路中上一个式子和下一个式子的过渡动作,称之谓转换。其功能在于使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很迅速的、连续不断的进行虚实变化,使实的部分在某一时刻用意识立刻使它变虚,以便不会为对方拿住或打出。吴式太极拳对虚实的转换讲究的非常严谨,特别强调运动中的重心只能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以保证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自然顺畅,反映迅速。虚实转换的关健是重心的转换,练吴式太极拳重心转换的特点是以实腿送虚腿,重心先不动,腿脚先探出,增加腿的悬吊功力,然后缓慢地将脚落平,再将重心随脚而缓慢移动,*拢重心位移之距离,完成整个身体重心的位移,这是功力增长之要法,学者应详知此法。
6、完整连贯、缓慢均匀、不纵不跳、一气呵成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重要标志
严格地讲,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一经起势直到结束,没有停的地方。一个式子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式子的开始。式子与式子,动作与动作之间绝无亮象之势。一招起势,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练毕。既不可先快后慢,也不能先慢后快,更不存在快慢相间。一般来讲,练吴式太极拳应以慢为佳,不纵不跳,纯任自然。初学者必须牢记"柔、圆、连、缓、匀"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真经。
7、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妄动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现今有些初学太极拳的人喜欢多而杂,什么都想学,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样也练不好,动作无法做准确,反而误入油滑的途径。这也是有些人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却练不出一个准确动作的原因。所以,贪多妄动,误人误己。初学者一定要牢记。精进自易,多妄难成。一般来讲,初学者学一套拳应至少学练半年以上,若肯下功夫,经师傅经常点拔,一年内可基本成型。吴式太极拳博大精深,笔者难以窥其全貌,故本文中难免会出现很多言不及意,妄发谬言之处,望前辈和同道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的独有特点吴式太极拳独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严格,循规蹈矩,不可瑕疵。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在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来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
吴式太极拳特点
1、牮柱式与立柱式
牮柱是指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它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直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式严谨,玄理深奥。立柱式是指身体的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
这同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两脚的身形有着明显的区别。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点是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一动无有不动。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更能自如。
2、收臀
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吴式太极拳时,则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谓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含*裹裆,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的下部相平,从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迹。收臀姿式做得准确,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增加身体的稳定,保气不外泄,下盘稳固,转腰灵活。如果臀部突出,势必影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使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而减小了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
吴式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走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拳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间距,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
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之势,始终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拳的基础,本固而枝荣。如果步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把吴式拳练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
4、转换
转换是指重心的转换,是式子与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吴式太极拳的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转换是逐渐由虚变实,由前到后或由左到右的,绝不能骤然变动。转换时必须先开”,就是先松,把周身关节舒松之后,才能开始重心转换。无论进步还是退步,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当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这样才能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要求。转换时要特别注意身体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则将会影响步子变大或变小,造成步法不准确。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
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旋转后重心再转移时,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节逐节变动,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横移,都必须做到由脚到膝到腰,节节贯穿,不可隔断、跳跃或变动。重心的转换说到底就是虚实的渐进变化。
5、端引
所谓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外人能看得见,自己也能感觉得到。
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态,绝无静止之意,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思想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讲的是心静。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驱使动作,使动作形成气敛入骨,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来往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练拳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放长身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其外在表现是不用拙力,不纵不跳,随屈就伸,更不可有明显的发力动作。所有动作都给人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则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要沉稳缓慢,如动作迅速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气闲心专,用意不用力,达到身静意展,川流不息。
图老师小结:上文中介绍了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精要之处的一些要点,以及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分析,想要学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可以多练习,练习出一套好的太极拳,需要长期的不懈坚持才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