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层关系,需要我们自身协调好各关节之间的关系,注意动作的柔和顺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所以节节贯串又建立在节节分家的基础上来体现。 明白了公转和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那么,平时我们打拳练拳,应该如何做到节节贯串”呢,明白了以上了道理了,我们也就不难分清什么叫节节贯串”了,首先我们在练拳,每打一招一式都要按照上面的原理来做
肩肘:「松肩沉肘」几练太极拳者都要求做到这一点。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墜肘」。我们打拳松肩必做到沉肘,做到松肩沉肘了,动作才会灵活圆滑,才容易不受制于对方。如果肩肘受到障礙,便会影响內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協調。。
腕:陈式太极拳腕部动作变化较多,需要我们练习时注意它的柔韧灵活性。
手:陈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每一舉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現在手。」又有「捎节領(手为梢节),中节隨,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
下肢体
练拳下体是支撑身体的关健。无论是身体的根基还是劲力的发起都为至于下肢, 是支配身体动力的起源点,是我们练拳最为根本的,也是我们锻炼中最重要的部分。
《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强调下肢体的重要性。 对于下肢体而言,首先我们要谈谈裆的要求。在进行打拳行拳中,裆一定要保持圆裆,而且还要使裆放松,动作灵活。避免出现人字裆,死裆。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昹的起点,
练拳时头頂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利于立身中正。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撐开,膝能理合,襠劲自能撐裆。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圖说》中说,「下腰劲,尻微翻起,襠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蹶起來,理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膝: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日常打拳,膝的运作和保护也是很重要的,要合理练拳,活动开了在练拳,动作也要从高变低的练习,因为全身的重量一般都放在了膝上,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持,很有可能会伤到膝,因此由高到低,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進,以免膝关节受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脚:足是周身之根基,兩足姿势的正確与否,对保證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对兩足的要求是,兩足踏实地,足趾、足掌、足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 (正脚心)要虛。足趾不能翹,足掌不能左撇右歪,前搓后 晃,在开步及边步时,要定准方向和位罝,要做到〞落地生根〞,不能乱动。这样,才有步捋清晰、沉看、稳健的感覓。
另外,在运行中,向前邁步或向左右开步时,都要曲膝松胯,足尖上翹理合,足跟里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开到適当的位置,再移重心落实,向后退时,足尖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渐踏实。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摆或理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罝移好,再移重心踏实。足尖外摆和理扣时,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总之,足在运动中是随时的要调整,保证身体转换灵活,重心不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