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
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
练习久了,功效自然会出现的。
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
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 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
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
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
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
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
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
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后退的是《逆缠》,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
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著;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的分类。
《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