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氏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24式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氏太极拳24式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氏太极拳24式的特点。
学习太极拳,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些特点,这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全面。
陈氏太极拳24式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手法中多以拥、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由于陈氏太极拳24式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氏太极拳24式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氏太极拳24式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想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大家从基本功开始练习,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
初练陈氏太极拳24式,一开始缠丝动作可以缓慢一些,螺旋画圈大一些。熟练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画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而似有似无的境地。
近些年来,新编陈氏太极拳24式套路不断涌现,这对普及陈氏太极拳24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初习陈氏太极拳24式者有了一个很好的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机会和条件。
陈氏太极拳24式五大功法
一、腹式逆呼吸
陈氏太极拳24式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气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因此,陈氏太极拳24式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人地中。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二、缠丝劲(弧形螺旋劲)的练法
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识指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
缠绵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形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时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缠绕,进退屈伸,形成为复杂而又和谐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
内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于四梢(两手两足尖端)。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
弧形螺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
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两种。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顺缠、逆缠,始终拥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不丢。洪均生同学有句云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极拳练法上、技术上的特点。
腿的顺缠(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大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
一蓄一发,一吸一呼,通任、督,练带、冲、内外兼练,以内壮为主,是整体性、内外统一性的体育运动方法,与分部位练习的其他体育运动方法作比较,在时间上较为节约,在锻炼效果上较为优越于其他体育运动方法。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这种以意行气的缠丝劲练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较为完善的适应性较为广泛的体育运动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chenshitaijiquan/)太极拳缠丝劲的圆运动,不是直线的弧形动作组成,而是曲线弧形螺旋式的动作组成。在划圆圈时意气(内劲)的运转,像螺旋式的缠绕伸缩,可以比喻为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在自转。
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阳互转的。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就等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就不能阴阳互转,这种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线。
直线的弧形动作在推手实践中,证明它是容易犯顶劲之病(即双重之病未悟耳”),容易造成引进落实”,为人所制。即使功夫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弧形螺旋动作那样能达到边化边打”即化即打”打即是化”化即是打”的程度。
因为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继续前进,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
亦即在我为引进(弧形螺旋走化),在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同时,我的弧形螺旋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对方防线而进逼或发劲,亦即在我为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我处处在螺旋,在变动力点、方向、角度,才能不丢不顶”,不犯双重之病,取得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练太极拳,初期应架势舒展宽大,年轻力壮者更应每势胯与膝平,使下部功夫扎的深厚,缠丝劲转圈的幅度也要宽大。中年以后,架势可以稍高,转圈也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老年期则应练高架势,转圈也愈练愈收小,精锻已极,极小亦圈”,而内劲的质量也达到更高阶段。
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长期实践中都能体会到凡功夫下得越深,身体各部的转圈(位置移动)便越小越细密、越正确协调,推手时能达到紧小脱化”的地7步。
缠丝劲的精练与内劲质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都是无限制的。内劲越是充沛沉重,越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作用,推手时能使对方不能适应,处处被动,失去平衡。
三、腰裆劲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
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问”。
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氏太极拳24式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
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
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
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吸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随呼气而气沉丹田”,这时带脉充实膨胀,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实,冲脉气旺,臀部之力贯到足跟。
手臂之内劲前发,腰脊命门穴似有后撑之意,两腿则前腿弓、后足蹬,腿劲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后、左右对拉匀称,身法中正,支撑八面,周身团聚,劲力集中,姿势沉着稳固。
逢发劲动作时,腰裆劲由松沉转为浅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由脊背达于手臂浅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
这种腰裆劲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练法,与两臂的发劲动作是一致的,运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对方失去平衡、脚跟浮动。
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时就会迟钝,腰不塌下,裆不扣合,手臂就会显得不是沉着松静,而是飘浮无力。
每一拳势变着换劲,腰裆的变换、开合、虚实,关系到全身的灵动和重心、力点、角度双换的迅速、正确,这是推手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顺人背”的关键。
腰裆的沉着有力,关系到力量和耐力的发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时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步稳虽在双足似钉入地,也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与坚实,才不致流于死硬。桩步无论怎样稳固,如果不善于变换虚实,还是容易被牵动而失去平衡的。
四、抖劲
抖劲的基础是缠丝劲和腰裆劲。抖劲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其特点是快速、螺旋、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久绣推手,对缠丝劲、腰裆劲的体会也愈来愈深, 粘连黏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也愈练愈熟,逐渐发展出来一种突然的发劲动作---抖劲。
一个完善的发劲动作——抖劲,包括四个因素:一是落点的位置;二是发劲的速度;三是落点发劲的旋转度;四是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一、二两项为一般武术技击方法所共有,而三、四两项则为太极拳推手所特有。
抖劲既须在推手中实践,也须抽出拳套中几个单式来反复练习。在推手中可先互喂”,即一人被动地听凭对方试验抖劲,并告知其不足之处。这样互喂”可使进步较快。
抽出单式来反复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全身各部位的爆发力而无所顾忌。掌拳肘和腕,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这是从前太极拳家总结的发劲经验。
太极拳的抖劲练习,要求在内外兼练、增加身体的抗击力之后才练习抖劲,先练能化也能受击,然后再练习抖发。练拳和推手时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主要是练任脉、督脉。
塌腰落胯,气向下沉,劲往前发”,主要是练带脉、冲脉,内劲充沛,气势腾挪,皆由此练出,功愈深而技愈精。内外兼练,才能既增强身体的抗击力,又加强了打击的爆发力。
练习发劲,先注意动作的柔顺、协调和正确,然后研究爆发力的集中、快速和强大。这是练劲先练顺、练巧先练劲的锻炼程序。
单练时,为了增强抖劲的旋转性、刻人性,发劲时须风声呼呼,气势雄壮,才能练出功夫。否则, 拳无功,一场空”。
前辈太极拳家散打发劲时,目光如电,变脸变色,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虎威比猛,鹰扬比捷。
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黏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截。亦有以刚克刚者,则运劲似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其手法:碰啄劈拿,分筋错骨,点穴闭户,按脉截脉。其运劲有:黏随抖截,犯者立仆。
其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横直披砍,应手而跌。
其拿法有:粘连黏随,乘势借力,变化轻柔,随人之动而制之,使人心服。
五、五弓合一
陈氏太极拳24式主张全身整体劲内外统一性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
现试述如下: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用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抽换,带动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
合、虚、吸气、蓄势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内气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
命门穴先有微往后撑松沉之意,在提顶(百会穴虚领顶劲)、吊裆(会阴穴托起丹田), 上下一条线”的身法中正状态下,使重心稳定下降。
在推手运化时能做到螺旋式引进而又让中不让”(不失我之立身中正)的作用。开、实、呼气、发劲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胃部内气下行丹田,胃部和胸廓自然平复。
落胯塌腰,腿劲下沉,而内劲往前透发。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胀,冲脉气旺,命门穴继有微往后撑之意。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而后发之势。
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为弓把,用意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颈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称作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有定向的前提。手弓备,则听、拿、化、发,处处能整而不乱。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弓腿时,前腿胯根松沉而前送,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超出足尖),后腿膝关节有力而微前送,而胯根则松沉而又后撑。
后坐时,臀部与足跟齐为度。前进后退,臀部之劲要贯到足跟,两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使能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使能做到劲起脚跟,注于腰间,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chenshitaijiquan/)五弓合为一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并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
每站一势,须检查五弓是否俱备,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
太极拳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顺遂无滞。
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上下相随而贯串协调。腰脊命门穴是身弓”中的关键。
推手时一搭手即五弓俱备,源动于腰脊,缠绕运转,劲贯四梢,呼吸行气,周身劲整。才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动之至微,发之至骤,蓄发相变,滔滔不绝。
所谓全身都是拳”全身处处是太极”但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之”。
进身在陈氏太极拳24式中的运用
陈氏太极拳24式以其独特的运动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武术界的一枝奇葩。它在健身和技击两方面的突出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谈到陈氏太极拳24式的技击,就要从它最基本的要求谈起,棚、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技法;
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以螺旋缠丝的内劲为统驭,将抓、拿、摔、打、跌融为一炉,内外兼练,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我认为陈氏太极拳24式的各种技法如要真的发挥出它的威力,能够快捷进身是太极拳技击的关键所在。
拳论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最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进身的关键在进步、快捷的步伐移动来改变与对方之间的距离。
同时做到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所谓步到、身到、手到”,三位一体一气呵成才会产生其意想不到的威力。
拳论又云:身到手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催草”。身到即进身,进身需进步,步到同时身到、手到。
陈氏太极拳24式在实战技术上强调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攻人即进人,要敢于进身发挥陈氏太极拳24式技击的优势。
如害怕不敢进身则容易受制于人;所以与人交手不可心生胆怯之意,在意志、精神上要有必胜之信念,勇于进身骤然发力优势必生。
在推手时自己得势对方就不得势,对方得势自己就不得势。怎样才能得势呢?进身到位即能得势,到位即正好”的意思。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进身的位置是否能正好到位,与步法的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步时要做到外必管套,内必插绊”,上下配合、下合上开、上开下合,形成相反的力。如能运用自如,必能制人于顷刻之间。
在太极散手实战当中,进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被动防守则只能挨打,进攻还要知道怎样进身、闪躲化开对方的来力,然后能够快速贴近对方,就能发挥太极技击的优势,即运用靠打或摔法来对付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