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如若不练桩”、步”功夫,下盘无功,重心易偏。《十三势行功新解》中有其根在脚”之说,就可以证明只练拳掌不练脚,是练半截子拳。
拳论要求形于手指”。拳谚强调,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步法的基础功夫,是授拳时的首要课目。杨澄甫师《太极拳十要》中的第四要注重的就是分虚实”。
陈微明先生则更明确地提出,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太极拳的虚实练法也多数体现在桩步练法上。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和右脚上, 那右腿和右脚为实,左腿和左脚为虚;若全身皆坐在左腿和左脚上,那左腿和左脚为实,右腿和右脚为虚。虚实能分,转动轻灵,毫不用力;虚实不分,迈步全滞,自立不稳,易被人牵动。
所以说,步法训练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分清脚下的虚实。
再例如,意念集中在右脚,右脚为实,左脚为虚;意念集中在左脚,左脚为实,右脚为虚。这是两脚的分清虚实。
传统杨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沾地就是实,一松就是虚。虚实变化,越缓慢越 松沉越好。
例如,前进步法必须先提前进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足尖斜下垂,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脚落实。后退步法则是先提欲后退的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脚尖斜下垂,缓缓后伸,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左右横行,均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落地,全脚落实。
行拳灵活与呆滞,全在步法上调整。迈步时必须先将一侧胯根微向内收,该侧腹部充实,坐稳一腿,固定重心后,另一腿缓慢地弧形迈出,膝关节微曲,保持灵活。
落脚时注意方向角度,转换时膝尖外撇、内扣,脚跟左旋右转,不可稍有紊乱。步法是行拳之根,定步”须沉气稳实而不飘浮,动步”须轻灵活泼而不重滞,步步有根。
杨式太极拳有十八种步法,每一种步法都是划圆走弧形,绝无直来直往的走直线步。迈步要 轻灵,落步要稳健”。王宗岳师在《太极拳论》中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一警句用来警示后辈。
近年来,有一些练家对他的差之毫厘”之说,仍是懵懵懂懂,不明就里。须知,这个差”就差”在脚下。授拳习拳一定要纠正脚法。人们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在习拳之始就须认真严谨,力求步法的方位、方向、角度和幅度准确无差错。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常用步法步型
一、坐步,即坐马步”,也称骑马步”。两脚平行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以足掌外缘计算)。足尖与膝尖与胸部同向。膝微屈,后股松开,头顶与会阴呈一垂线。
看似两腿平均支撑全身重量,实则内含虚实,只是外表不易觉察而已。习练马步托抱桩”采用的便是这种步型。起势、云手与合太极均用坐步,大多是手到之处脚即为实,身躯随腰脊左右旋动(即一动无有不动”),动则分阴阳、虚实。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二、斜步,即弓步”、前进步”(杨家早期则称斜步)。斜步有左右之分,右脚在前者称右弓步,左脚在前者称左弓步。弓步两足之足后跟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前后呈斜锐之三角形。
前腿膝关节与髋关节须下沉,支撑全身重量,后退微屈而不用力,立身中正。前后两足距离视体形而定,但不可踏成一条直线。拳谱中的揽雀尾、搬拦捶、扇通背、野马分鬃、打虎和指裆捶等式均用的是斜步步型。
三、钓步,亦称吊步。其步型与后坐步、丁八步相似,只是前腿稍收回,脚尖点地。左脚在前钓起称左钓步,右脚在前钓起称右钓步。拳谱中的白鹤亮翅和上步七星用的就是这种钓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而退步跨虎是副步,上步七星则为进攻步,是上步。上步为阳,为合劲。退步跨虎是退守,为退步。退步为阴,为开劲。
四、倒插步。前脚后退,倒插于后脚之后,其意以退为进。前人称仙人步,又叫迷踪步。瞻之在前,忽而在后,有令人捉摸不定之感。拳谱巾的左右侧身蹬脚和前后回身蹬脚用的就是这种倒插步。脚蹬出去是发,倒插步是收。
传统杨式太极拳(慢架)的各种步法,要求轻稳、慢练,大有文质彬彬的儒雅风度。若要克敌制胜,则必须幻化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