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时始终要精神集中,用意指导动作,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动作要旋转作弧形或作环形,逐渐做到各个关节和肌肉群都能一动无有不动,动作协调;动作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姿势和动作,处处要求圆满,不使有凹凸缺陷之处。
要以腰部的轴心运动为纲,腰部要松沉直竖,不软塌,不摇晃,微微旋转,带动四肢运动。
头要正直,虚灵上顶;目光要随着主要的手转动而前视;颈项要随目光转动,松竖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合闭,下颌微向里收,舌尖上卷轻抵上颚,使唾液的分泌加强;养成呼吸以鼻的卫生习惯,这样能使练拳时候喉头不致感到干燥。肩要松沉,肘节微屈;碗要灵活有力,指要舒展;要含胸拔背;亦既胸肌要放松,胸腔微向内含,不凸不凹,术语称作含胸;背肌也要放松,脊柱要节节松沉直竖,背脊两肩中间骨节(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术语称作拔背”。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能使腹部在放松状态下极为充实。
两腿要分虚实,胯根要松开,膝关节始终要保持微屈。动步出脚,须将重心先坐稳于一腿,胯根微向内收,身体中正地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缓缓伸出;过半路才身体略为站高(但不可显示忽高忽低的现象)。随着重心的缓缓转移,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jq/)做到每势定式以似停非停的时候,腰要在松沉直竖中略有下塌之意,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有上下对拉拔长之势。胯根要撑开撑圆,意思要上贯指尖,下贯足尖,胸部松静而又充实。要松肩坠肘,手臂要有往外延展膨胀而又微往下塌的意思,使内劲逐渐增加,轻灵沉着而不犯飘浮或僵滞的毛病。
目光经由主要之手的中指(或食指)前视,眼神要照顾上下两旁;耳要静听身后,内劲只能贯到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肩与胯要保持垂直,肘与膝上下相应;手指尖与足趾尖上下相应;前手指尖与后手指尖遥相呼应,前足尖与后足尖遥相呼应;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呼应合住。外形上要求自然合住,神气尤须先行合住,合则俱合。姿势要圆满,舒展,严正,不散漫,不萎缩。架势开展的要做到在开展中不显得散漫,架式紧凑的要做到小中见大,不显得萎缩。立身要中正,精神要蕴蓄。
凡逢前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足尖的姿势,术语称作三尖相对”。任何姿势,必须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术语称作外三合”。
每一姿势的起承转合,着着贯串,处处合住,其中主次先后,要细心体会,辨别清楚,尤其在动作中间不可有停顿之处。内外、上下、左右和前后要协调一致,不先不后,要做到上下相随”一气贯串”,一气呵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tjq/)练拳时一个姿势要接着一个姿势,要滔滔不绝,连贯圆活,越练越松越慢(慢以气势连贯,呼吸自然,动作不停断为度,过慢则神气散漫,周身有呆像)使呼吸逐渐加细,加深、加长、加匀,内脏逐渐充实,腿力逐渐稳固,体力逐渐增强。
练太极拳的心法”,可以抽象地概括为”静松正圆舒匀轻稳八个字。
静是屏除杂念,精神集中;松是内外放松,畅通气血;正是端正不偏,不俯不仰,圆的旋转柔顺,内外协调;舒是大不散漫,小不萎缩;匀是快慢均匀,缓急从心(初练时动作不论快慢,不失其等速性,谓之匀);轻是举动轻灵,不僵不滞;稳是虚实变换,处处稳重。
架子分高、中、低三种。架子高低要根据练习者的体力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架子的高低和快慢,高而快的练法运动小,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练整套拳时,在开头确定了高、中、低的架子以后,就要始终保持一个水平,不要忽高忽低。
要求提高技术水平,而体力条件许可的人,应逐步提高运动量,不应满足于轻松舒服的练法。轻松的练法是疗病保健的练法,对提高技术水平帮助不大。提高运动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胯根高度放低(胯与膝平的练法,膝关节负担量极大),运动保持一个水平,不忽高忽低,不偷巧借力,速度要均匀,虚实变换要分清、落实,特别在每逢动作转换时要把胯根内收放低,身微微下蹲而姿势保持中正,这样腿力能特别增强;另一种方法是把拳一次接连练习两、三遍以至十遍(以陈式为例,传统下的苦练法是一次连续练十遍,其时间约为一小时至一小时二十分钟)并练法的正确性。这两种方法可以并用,也可以单用,因人而异。过去有些老拳师,日练三次,每次十遍,坚持了二十年之久,故其功夫深厚,精微巧妙,独步一时。凡是经过传统的勤学苦练方法,技术上都有出类拔萃的成就。
太极拳七条练法规则
1、空圈
文中说:一势一势都练成空圆圈,即是无极,既是联。故每势以转圆为主,不须断续,不须堆洼。如此做去,方为合格。”这一要求与现在的赵堡太极拳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他式的太极拳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空圈的提法是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所没有的。一般都是说动作要圆,没有说是空圈的。杜元化在这里说一势一势都要练成空圈,不是一些动作的要求,而是所有动作的要求。这点有别于其他的太极拳书。
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要求是合格”。合格,这是做每一项事情所必须思考和认识的。在练拳时,动作转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断续、堆洼。这是练太极拳的、特别是练赵堡太极拳的合格要求,这点现在已为练太极拳的人所共识了。杜元化这里所说的新鲜之处是,他认为每势得练成无极圈。这种提法似乎其他太极拳书中并没有这样说。前面他对他的书命名为《太极拳正宗》,并不是说自己的太极拳正宗,而别的太极拳不是正宗,只是说太极拳之母是背丝扣,是无极,所以,在这基础上说,是太极拳正宗。他的书名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内容。
2、三直
书中所说:头直、身直、小腿直,三者何以能直?细分之是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倒,不扭膀,不掉胯,自然上下能直。”三直”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没有这种提法,就是已经出版了的赵堡太极拳书中也少见。这种说法的真理性是不容怀疑的。从逆思维来说,如果头不直,身不直,小腿不直,是不能练好拳的。在此,杜元化进一步解释说,要做到三直”,要不左歪右倒,肩膀不扭,这是形象的。不掉胯则要说明一下,从字面上说,胯不要往下掉。怎样的形态是掉胯”呢?也就是有的太极拳书中所说的敛臀,臀部不敛,肯定是上下不能成直。小腿直”这句话有点费解,小腿应该是直的,这是正常人的身体的自然现象,这里说的直应该是当做某个动作时,要与相连的大腿和脚部成直。否则就会造成身体整体的散乱,所以说小腿要直。从《太极拳正宗》中的图像看,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3、四顺
书中说: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惟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点。向右顺亦然。”这里杜元化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原则是顺,这四个方面顺了,人体可以说是处处顺了,顺了,人体的内部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以及所发出的力量就完整。无论于锻炼身体,于推手技击都是十分必需的。现在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动作不顺。如何做到顺,杜元化也讲得十分明白。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联系。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脚先将脚尖撩起,随身体的整个动作的需要而动,要求脚不能抬的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杜元化的这些认识非常符合练太极拳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将顺”这样突出地提出来作为练太极拳的要求,在现在的太极拳书中是很少见的。一般的太极拳书中只是提及,或在某些章节中谈谈。杜元化这样重视在太极拳中顺的要求,这是与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有联系的。
4、六合
书中说: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条要求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对练拳和推手的一般要求,其他太极拳也有这种要求,一些内家拳也有这种要求。有些太极拳书中将膀与胯合”写成肩与胯合”,其实肩与膀还是有区别的,字典里说: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为肩。”而膀是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从概念的内涵上说,应该说膀与胯合”更为准确一些。杜元化在当时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研究太极拳的文化人,他在写书时,对文字的表达要求很高,因此,他的文字用得比较准确。
5、四大节、八小节
书中说: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梢节之根,胯为根节之根,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顺随,与膀胯为一。”这里先解释一下,膀为梢节之根”和胯为根节之根”这两句。按赵堡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将人身分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分三节,这样从手臂来分,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膀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膀为梢节之根节”。以人体的大三节来分,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腰以下为下节。那么,下节再分为三节是: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所以,杜元化说:胯为根节(下节)之根”。在杜元化出书的那个年代所出版的太极拳书中,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四大节八小节”这样的内容,就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也没有详细的说明。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不在于它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能给实践带来效果。杜元化把人的身体分为四大节八小节,已经把人体主要的关节都说了,并对这些关节的活动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就是四小节要节节随两大节运动,使全身关节顺随合一。这种说法非常符合练拳的实际,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出现死滞,当然死滞是练太极拳的大忌。试想,人身这些主要关节得顺随了,人的全身气血肯定是畅通无阻了。杜元化提出的这点要求系统地说明了人的关节与练好太极拳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练太极拳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所在。
6、不撇不停
书中说:每动一着,左手动右手不动为撇,右手动左手不动亦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在这里杜元化提出了太极拳的两个新的概念,即撇”、停”。字面上停”是容易解释的,撇”是费解一点。杜元化认为,做每个动作时,左手和右手要同时动,如果一手动另一手不动,是为撇”,撇”的意思是丢开,应该说杜元化用词用得是很准确的,如果在练拳时一手动另一手不动,不动的这个手是丢开了,也就是说两个手没有配合。脚也是一样,一个脚动,另一个脚不动,这不动的脚是丢开了,这也是撇”。很明显,在练拳时,或者在推手、技击时,这种撇”情况是不利的,特别是推手时,两手没有联系,怎么来与别人抗衡?而这种撇”的情况在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至于停”,这一弊病的出现是一个动作没有到成势就停止了下来,它的结果是将自己的劲打断了。也就是说,练拳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练到位,只有练到位了,劲才能在到位时完整地发出来,没有到位劲在中途断了,这样无论练拳的人如何锻炼,到时,因为劲不连接,临敌时是无法使用的。杜元化提出的这点也是非常符合练拳人的实际的。
7、不流水
书中说:每一着到成时一顿,意贯下着,是为势断意不断。如不停,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无定位,必致无从发劲,此宜深戒。”杜元化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练太极拳的新概念,即是不流水”,他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意思是练拳时,虽然动作不断地转圆,但是必须有节制、有定位,这种节制、定位是在练到一个动作的程式时要有一顿,但是这一顿要有意贯下面的动作,虽然这一顿好像是势断了,可是势断而意不断。这种到成势时一顿的练法的效果是能将自己的劲发出来,能发到位。如果不是这样,在练拳时,从头到尾,一混做完,到时劲无从发出。杜元化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太极拳的实际,特别是符合赵堡太极拳的实际,这是真正的真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从众多的太极拳书中,很少见到对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完整的提法的。
图老师小结:相信看了上面的文章你应该对太极拳练习时对练习者的要求了吧,太极拳练习最终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习者能否坚持练习,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很难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