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掤的着法为捋或採挒,但要随对方来势的大小及劲路的高低,因敌而变化。假设甲方身仍左转,右步向乙方裆内前进,此时原来攻击乙方胸部的手已被拨开,又欲进肘时,乙方身继续右转,右脚顺缠塌劲,左脚逆缠进到甲方右腿外侧,同时,右手变逆缠引住甲方右腕向右后上斜角旋转,高与眼齐,左手变顺缠下塌外碾地向内收肘,而手的方向不变,以採来化解肘、挤。
甲方被採,身变右转,塌下裆劲,成右侧马步,以右肩进靠;乙方亦变右转为左转,左脚顺缠塌劲,右膝逆缠松垂,成半盘步;同时,以左手变逆缠拨甲方的左腕,以右手变顺缠,中指向里上方扬起,以掌按在甲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这是乙方的按法。甲方的左肘应松沉随化,手指仍向乙方的胸前,而右手逆缠,右肘向乙方的左上方上转,以配合左肘的化劲,并为下一转变设势。这又是甲方以掤化按的手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在双掤住之后,甲方可利用右手的掤劲偏向乙方的左上侧,身变左转,腿部变转左顺右逆的步,同时用左手顺缠引住乙方的左腕,并以右手逆缠以乙方的左肘下转到其左臂外上侧,立即变顺缠,合在他的左臂外上侧,同时身变左转,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成马步。左肘松沉逆缠前随左手,右手仍顺缠,沉肘贴肋,手在胸前。这是乙方的又一掤法。
甲方变掤为捋,身继续左转,左腿顺缠,脚尖外摆,右腿逆缠松膝塌裆,成右半马步;同时左手顺缠引住乙方左腕到胸前,右手亦顺缠下塌外碾,向左下方捋进乙方的左臂,这是甲方的捋法。
乙方则身继续右转,步变半扑步,左手仍逆缠,从甲方胸前随到甲方的左肋外侧,右手仍顺缠合在左臂弯里侧,这是乙方的挤法。
甲方被乙方用挤,身变右转,以右手逆缠掤化,而以左手顺缠捋乙方的左手按在他的胸前,步法变右顺左逆,右膝弓塌,左膝松垂的半马步。这是甲方的又一按法。
以上是陈式太极拳推手的常规练法。初学者如已将这些变化练熟,可以再加以活步推手的练法。它的方法是:从甲方的按法后,把按的左手中指方向从乙方的胸前左方转为右方,乙方身略变左转随化,甲方即用右手逆缠引住乙方的右腕,并以左手顺缠搭在乙方右肘关节外上侧,同时身变右转,左脚逆缠,弓膝塌劲,右脚以脚尖向右划弧线退一大步,变为右退步採法。乙方用右手逆缠前随,左手用顺搭在右臂弯里侧,同时身向左转,左脚顺缠,弓膝塌劲,脚尖外摆,右脚逆缠随进到甲方腿里侧,踏下足根成为右挤法。以下动作甲方如前乙方的按,乙方则如前甲方的掤化。
这样可反复练习。但应注意:推手时,双方都不用前弓步,以避免双重。陈鑫说:练架时,最大步子可到三尺宽,但运用时,只用一尺二寸的步子”,因为过大则转换不灵。洪师教推手,有时用大型马步、扑步,动作很低,为练下盘功夫而设。但实战应用时,只用半马步。这是为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功夫。
陈式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陈式太极推手是陈式太极拳所特有的训练方法和竞技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用于散手技击的过渡阶段和方法。推手水平如何是衡量一名习练者功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要体现出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拳术特点和拳理理论。
太极推手一定要符合太极拳的拳理,否则就会变味。而想要在太极推手中融汇太极拳拳理和太极理论,是需要潜心研究和深入体会的。传统拳论内涵博大、语意深奧,使今天的年轻习练者不易尽解,因此如何用当代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解读太极拳理和推手技法,进而找出使习练太极推手的爱好者,短时间练成真正太极推手功夫的捷径,是我几十年在习练和教授陈式太极推手过程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用力学理论对陈式太极推手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在推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这些心得与习练太极拳推手的同道们进行交流。
一、棚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掤”,要贯穿整个太极推手的始终,掤劲本质上是力,必然符合力学原理,不必被一些玄虚说法和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把它神秘化,反而不易练出真正的棚劲。我们可用牛顿三大定律”中的第一定律一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分析棚劲的本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勻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究竟是静止还是作勻速直线运动,这除了和参考系有关外,还要看初始时的运动状态。在推手时,一方只要保证与对方发出的力相等,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双方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时就攔住了,但必须注意支撑点这一问题,即避免双重。何谓双重?凡太极拳习练者,在行动练拳过程中,以双脚(腿)支撑身体重量者,均称为脚下双重”。双手虽不支撑身体重量,但在练拳时,双手不分阴阳,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击时双掌用力,均称之为手上双重”;而在习练太极推手中须更多注意避免脚下出现双重之病,这是因为掤劲不丢的根本就在于力合一点于脚下”,且必须是一只脚的脚下,另一只脚必须是虚的,否则就会出现双重,就会拥不住。
棚劲不丢的另一个关键是重心的下移,即习练时须尽量将重心下移至腰部以下,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很多初学推手的习练者向我反映重心在腰上下不去,这样不但腰的灵活性受限,而且处理不好腰部还容易受伤,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做到含胸拔背、虚领顶劲”。需特别注意含胸拔背”要做到位,并且能够通过调整含胸拔背”的程度来调整重心的高低,进而使拥劲不丢且常在。
二、虚实转化
根据太极拳理论,一切动作内都有虚实,都必须分清虚实,从实际实施的太极推手动作轨迹分析,绝大多数动作的发动实际是源于脚下的直线运动,并通过脚下直线运动中虚实偏心的转化(脚下的螺旋运动),将力通过腰转化到上半身和上肢,进而发动上肢的圆周运动,主要体现为上肢的螺旋运动(包括手上的螺旋运动),只要把这些螺旋运动和圆周运动中的圆走完美,并适时将对手发出的力引向某一圆的切线方向,对手就会遵循杠杆和离心力的原理而跌出,但要想干净利落地完成这个动作就必须保证完成这个圆的整个过程中,圆心不能有任何方向的偏移。保证圆心不偏移的前提是拥劲不丢(以上陈述的是偏重于用力学原理对推手运动中具体手法的剖析,未涉及到练功。在实际的推手训练和比赛时,是需要平时综合训练积累的功力和正确的手法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化解对方劲力的,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通俗地阐明了练功的重要性)。如想要达到拥劲不丢的境界,下盘的力量和恰当的虚实转化是根本和基础,而欲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只有靠平时多盘架子、练桩功和练缠丝劲,所以技巧、手法的掌握和练功皆不可偏废。
三、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要达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关键是”听”劲,正确的反应是”随”劲。听劲是靠全身皮肤触觉和体内的感觉,探知对方力的大小、刚柔、虚实、长短和速度,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全身皮肤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性,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意在人先。
要真正做到能够有效走化对方的劲力,就需要随劲。从力学的原理看随劲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两力相接触时,保持同一方向、同一速度,两力不产生相互作用,这样就具备了走化对方劲力的前提,加上不丢的棚劲和正确的手法,轻松走化对手的劲力就不是问题了,而且主要随好了对方的劲,己方的”沾、连、粘”劲也就有了。
不丢不顶”的关键是松”,太极拳最大的奥秘就是松”,太极拳中的”松”是无底的。 松”绝不是”懈”,如果在推手中把松”变成”懈”,必然出现丢”,但如果”松”不下来,顶”就必然出现。要想做到不丢不顶,细致地摸索体会棚”劲和正确的虚实转化运用是关键。
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是对太极拳”引进落空”技法的一个形容,而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随”劲是引进落空的基础,在太极推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但可以靠随”劲走化对方进攻的力,而且在”随”的过程中抓住时机,在走化对方力的过程中适时地突然加快速度,只需用很小的力就可将对方从某一个圆的切线方向跌出,这是太极推手乘势借力”技击技能的一个具体体现。
五、采”与”捌”
采”是习练者在推手过程中用自身单脚支点的突然变虚下坠产生的力量带动对手,把对手沿一个竖圆或斜圆的切线方向跌出。釆”劲从力学角度看主要是在上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即习练者身体以自由落体状态下坠产生的加速度乘上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的力量。捌”劲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力学上的杠杆原理,即: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在实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支点的位置,以求达到最佳的技击效果,但由于捌”劲属于反关节,在正式推手比赛中是为规则禁止使用的推手技法。
图老师小结: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所必须练习的能力,太极推手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太极拳的水平,练习太极拳重在坚持不懈,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究难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