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是全身运动或者叫在腰脊带动下的全身运动,所以应该从人的结构谈起。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是由气、血、经脉、骨、髓及脏腑组成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指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
这些脏腑是由许许多多的经络联结在一起的,每条经络都有若干个穴位,这些穴位都相当于气血的能量库,调节它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脏腑的俞穴位,均处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紧靠着督脉,是沿着脊柱而行的。
俞穴位是脏腑之气输注入体表面的部位,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疗法就能治愈疾病。
练太极拳同样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由于腰脊不停的运动使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配合拳势呼吸及内气鼓荡,使脊柱有节律伸缩张弛。
同时对这些穴位进行不停的按摩,尤其是腰脊命门的两边,有命意源头的两肾,腰眼的前折后迭更为激烈,使两肾得到非常难得的良性按摩,可以增强丹田气,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丹田气,只有丹田气饱满时。
才能阴平阳秘,固命之本。丹田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所以丹田气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最近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奇经疗法,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贴膏药和梅花磁针等方法,能疏通脏腑的气血,来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效果很好,许多疑难病症得到治愈,本人深有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脏腑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而且太极拳又是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
只要脊柱一动督脉就会随动,其穴位就得到按摩和锻炼,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根据临床经验,许多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疗法就能治愈。
临床中诊治颈椎、胸椎、腰椎疾病中,有一半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好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也就痊愈了。<<<简单一招式让你的心脏多跳20年
3、脊柱的构成
人的脊柱是由5节腰椎、7节颈椎和12节胸椎所组成。24块骨节,即节节放松连套,又虚虚对准,中正重叠,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动摇性很大,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人体的自然脊柱为s形。
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要想形成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敛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弯曲度减小了一些,这是中国的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以利内功的修练和内气的蓄养。
脊柱中间形成椎管容器,容纳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许多神经细胞体,如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行走的神经纤维束。是联系脑和神经的通路,行拳时感受器收到外界的信息。
通过脊髓传给大脑,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发出命令.由脊髓传给身体的相关部位,作出反应,产生出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十三势动作。
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尾闾中正是腰椎活动的结果。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些是胸椎活动的结果。虚领顶劲,竖项神惯顶,这些是颈椎活动的结果。
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统领下以命门为火车头.带动脊椎和四肢运动,直接关联到背部的骨髓神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及腰部的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贯串,才能引起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贯串。
必须是全身松净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松是练拳的方法,也是练拳的灵魂,而节节贯串才是练拳的目的,没有节节贯串,就不能练出内劲,肢体松不透就不可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目的。
拳经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说明节节贯串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带肢体和四肢运动,先有腰部的松、沉、转、放长,才有肢体的前进、后退、上起、下沉、左顾、右盼。
整个行拳的过程,就是脊柱活动的过程.这样不仅任督二脉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时脊髓神经也获得良好的锻炼,增强了任督二脉的气血畅通,五脏六腑才能跟随健壮,这些部位的骨节和肌肉群同时得到锻炼。
中医有骨为髓之舍,骨坚髓实,骨软髓虚之说;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虚衰,由此可见人的衰退与衰老,表现的较为明显的是: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胃胆。
太极拳对大脑的作用
一、利脑养性
以目前流行的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为例,锻炼者完成88个动作的过程,就是大脑记忆锻炼动作的过程。
且练拳者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太极拳锻炼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但太极拳不能代替正规医疗。练拳者也要量力而行:日练三套是对健者而言,中老年体弱者每天认真而心无旁骛地打好一套太极拳已足够。重要的是贵在坚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二、宣肺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
经常性的舒展动作,也可以调整人们的心情,促进消化。
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四、促循环
由于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必然会促进血液循环。
再加上饮食合理,少食盐,减少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
据专家的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五、正骨骼
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这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有助于帮助他们矫正身姿。
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如何练出最强腰功
一、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
在太极拳功法中,腰功是其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针对初学太极拳不会用腰或练拳多年仍不会用腰者,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功练习。
笔者在选择练腰的基本功法上,主要学练的是俯腰、涮腰、扭腰、摆胯、抖擞等,并以上述功法作为热身练习磨练多年,渐渐增长了腰劲。
除此之外,还针对自身情况选择拳势中某些技术性较强、典型的用腰动作进行练习,如:云手、野马分鬃,以及陈氏太极拳中发劲动作等,通过单势练习,学会腰走圆形、S形、8字形,以及腰走小圈,手走大圈等腰之运化”的技能技巧,为练好太极拳奠定了基础。
二、以中正为本
太极拳要求行拳要缓慢均匀,形态上要求上轻下稳中间活。中间当然是指腰间。活,是指腰的运化要灵活。而这一切,都要以上体中正为根本。
只有保持上体中正,才能使腰胯放松,才能使纵轴免受外力挤压,也才能保证腰的灵活运转。
因此,练拳时必须遵循身法要领,注意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头正、项竖、沉肩、肘坠,使腰间始终保持松竖状态,而没有丝毫额外负担”,以便随时发挥其主宰”作用。
三、正确把握旋转度
太极拳拳势中以腰为主的旋转动作,除脚下旋转90°以上的旋转外,通常其旋转度均为45°以内,如此既符合腰的生理动量,也符合太极拳注意松腰和内动的基本要领。
在以腰为主的旋转中,需要提出的是腰胯之间的动量关系,即,转腰只可随上下一线而摆胯,决不可扭胯。
胯与腰保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腰与尾闾也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除此若出现腰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紧张,甚或关节扭伤。
四、以意领动腰在先
用意,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是太极拳所有的步骤的前提。用腰也需要我们能够用意来引导,那么在练习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意念先动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将意念放于腰上。
这么做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腰功,同时也符合了太极拳腰为主宰的思想,能够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
图老师小结:综上所述,练习太极拳能够健康长寿,因为太极拳对我们的腰脊的训练有很大的作用,生命活动处处都是腰脊的支撑,如果人体没有了腰脊就无法行动,失去自理的能力。因此,作为时代前线的年轻人,想要有力量,就要练好太极拳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