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意放松
练习32式大极拳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
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
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放松,生活在压力下的身体已经身心疲惫,如果我们不将身体经常放松一下,长期这样将会疾病缠身。
二、连绵不断
练习32式大极拳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
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
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练习32式大极拳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
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
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的完整。在技击上,也就是使对方没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虚实
练习32式大极拳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功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
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
以躯干部为例,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
以上肢部为例;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
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
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大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
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敛腹含胸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
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
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
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
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六、拔背顶劲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
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劫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顷,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
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
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
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防劲的动作。
七、松腰收臀
32式大极拳以躯干带动四肢,而躯干的转动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转灵活。
所以古人说腰如车轴”,又说腰为纛”,腰为主宰”,同样说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题下,使两胁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
所以武禹襄把它称为护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转动灵活、上下不相牵掣,重心降低,两脚有根而下盘稳固。
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时,有意识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缩,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个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
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竖,尾间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盘一样的指挥作用
32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2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一、易骨、易筋、洗髓阶段
这个阶段是习练32式太极拳的基础阶段。32式太极拳是一项身手放长的运动,32式太极拳总论中明确要求,要在行功走架中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各种特点及要领,在于大家平日里多加练习和揣摩,太极拳重在思考和领悟。
按此要求,日积月累练习,能逐步使身体各个关节和筋脉舒展柔开,进而达到身肢放长和洗髓之目的,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增强八面支撑的拥劲。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节松、节节通,敛气入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柔曲百折若无骨;才能在发劲时松活弹抖、惊炸点刚、柔韧有余,为下步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练精化 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阶段
32式太极拳对内是意气运动,对外 是神气鼓荡,其理是精满则气足,气足则神清,神清则虚空灵动。拳谚云心一虚,全体则虚,为虚则灵,灵足以应敌”,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套路的运动来实现。
想要真正学好太极拳,首先就是要将它的套路熟练掌握。
套路行功走架时,在意念的导引下,虚实、开合、起落、旋转,腰胸折叠,配以绞来绞去的多种动作,使丹田之气得以培元,周流全身,又能在意念中达于梢节。
此时习者大有虚空、灵动梦游般步入仙境之感,而这种感觉正是第二阶段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具体体现。
因此说,打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练内家拳必须以练内气为主,一定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就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
三、明劲、暗劲、化劲阶段
习练武术,必须研练各种武术的劲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成为强者。那么,什么是武术的明劲、暗劲、化劲呢?
所谓明劲,是指心一动,通过肌肉和筋脉在瞬间一松一紧中所形成的劲”。
暗劲,是指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心、意、气、神、形外相合所形成的混元之劲”,暗劲既可外显,又能内敛。
化劲是指在积柔成刚或积刚生柔和刚柔相济中所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敏捷,能沾、粘、连、随应变万端之劲”,化劲是武术劲法中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中有很多练武之人,没有练好各种劲法,功夫尚未真正上身,只会打定步拳,打不好活步拳;只会打套路拳,而打不好随机应变的应用拳,墨守成规,练用严重脱节。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练出周身的整劲及混元劲,所以很多人对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和应手即仆的说法产生了种种质疑,这不足为奇。
练习大体分八步走
32式太极拳有一整套完善的训练体系。大体经过:无极桩、缠丝劲、套路、采气桩、运气功、器械、推手、太极散手等,只求健身养生的话,前几个步骤就可以了。
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是需要大家多花时间的,这样才可以掌握的更加牢固。
练习首先从无极桩开始,无极桩重在调息、放松、入静,要求精神内敛、意念集中、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行于足下;
第二步练习缠丝劲,要求运裆走劲,周身上下无处不缠丝,既疏通了经络,又提高了擒拿和化解水平;
第三步熟练套路,将每个动作练到位,前裆、后裆均要打开,还要合得住,这样下盘沉稳,上身才能松活;
第四步采气桩的练习,通过吐纳来增加内气的饱满充盈;
第五步练习丹田各个角度的转动,催动内气达于四梢,通于身体各个部位;
第六步熟练器械增加难度,达到器械与身体的高度协调;
第七步进行五种推手训练,将八门五步熟练运用;
第八步太极散手阶段,从最初的有招法向无招法阶段发展,最后达到周身上下无处不是手的高级阶段。
32式太极拳口令
(一)起势
(二)右揽雀尾
(三)左单鞭
(四)左琵琶势
(五)进步搬拦捶
(六)如封似闭
(七)搂膝拗步
(八)右单鞭
(九)右云手
(十)野马分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十一)海底针
(十二)闪通背
(十三)右揽雀尾
(十四)转身撇身捶
(十五)捋挤式
(十六)右拍脚
(十七)左分脚
(十八)右蹬脚
(十九)进步栽捶
(二十)左右穿梭
(二一)肘底捶
(二二)倒转肱
(二三)右下势
(二四)金鸡独立
(二五)左下势
(二六)上步七星
(二七)退步跨虎
(二八)转身摆莲
(二九)弯弓射虎
(三十)左揽雀尾
(三一)十字手
(三二)收势
32式太极拳的特点
1.心静体松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心静”要求要专心。
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
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4.连贯圆活
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每一势如何起、如何落,要仔细揣摩,到定式时必须意识贯注十分满足,
似停非停,这种势与势之间的承接,就称作连贯。连贯就是要求上一动作和下一动作折叠地衔接起来,转接处微微贯动,不僵不滞,不能有停顿断续之处。
动作要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在一连贯的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无有缺陷,不起棱角,变动又非常轻灵活泼。圆满灵活运用到动作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满灵活。
5.身法中正
身法中正指的是中正不偏”、上下一条线”。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处处不使身体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
正、舒展、和顺的形象,符合心静用意的静态要求。练习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形成一条直线。
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上下一条线”的关键,在于用意识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圆活,全凭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使得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进退、旋转,不论手足如何伸缩,身法必须保持中正。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
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协调动作,胸部就会僵僵的得不到运动,腿部也只有随着腰部的左旋右旋而左右旋转,得不到一升一降的上起下落的弧形运动。
虚领顶劲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条件,尾闾中正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是身法上须始终保持的,是气不上浮、重心稳定的关键。
6.协调完整
太极拳的连贯圆活,是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做精确严密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统一性运动,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的分力破坏平衡,而是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
这在太极拳中称作对称协调。太极拳对称协调的内在规律,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意欲向上,必先欲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7.呼吸自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tjq/)太极拳呼吸是根据动作的变化而自然形成的,与动作配合不起来或用自然呼吸法的人,坚持练拳时间长了,也会不自觉地使动作和自然呼吸结合起来。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合和虚是蓄、吸,开和实是发、呼,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
开吸合呼是以胸廓的扩张与否为开合的概念,胸廓扩张的动作为开;反之为合。开合是姿势上的现象,虚实是内劲的轻和沉的现象,呼吸是运动生理上的自然现象,三者密切地自然结合,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
8.意领身随
人体的任何动作(除反射性的动作外),包括各种体育锻炼的动作,都需要经过意识的指挥。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也要求用意识(指想像力)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拳论说: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就是这个意思。
32式太极拳对骨骼的保护
1.莫弓过
就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膝盖弯曲的程度不要太大,膝关节主要就是用来做屈伸运动的,如果太过弯曲就会造成伤害的。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2.莫扭拧
主要是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3.莫滞劲
我们看到太极拳有很多动作都是单腿支撑的,这时膝关节承受的重力就很大,如果停留的时间长必然会造成膝盖所受的压力过大。
4.莫叉劲
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5.不激烈
在运动之前一定要有热身运动,但是热身运动不要太过激烈,硬抻、猛压这些都会造成膝关节的受伤的。
32式太极拳对骨骼的好处
一、正骨骼
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二、宣肺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