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功能上看,目前竖向滑动赋予的功能有:下拉刷新,底部加载更多、全屏、上下篇切换、返回上一级,拉出附属功能。
(三)拖动是更大力度的滑动,常见的是拉出附属功能或其它隐藏内容。
(四)双指收缩、拉开常见的功能是:图片、字体放大,亮度调节,打开关闭,新增删减等。
(五)按住并拖动一般用于自定义(改变顺序,加入,拉出等)。
轻点的功能非常之多,不详述。
三、引导方式
目前常用的引导方式有:
(一)露出某一部分,提示前后、上下有隐藏的内容或操作,如QQ浏览器。
(二)到达界限值时给出文字、动画提示等,如clear,拉到底部时提示往下拖动清除,拉到顶部时提示返回上一级。
(三)在首次开启应用,用户帮助中进行说明,许多应用都采取这种方式。
(四)进入具有手势操作的界面时给出气泡、动画、图片等提示 ,如腾讯爱看。
(五)通过拟物的方式提示可以通过手势进行操作。如拉绳状、开关状、滑块状、掀起页角状等。
(六)提供反馈
由于手势的不可见性和误操作性,除了在操作前进行引导外,在操作后也应提供一定的反馈。反馈方式可以采取声音、抖动等。而对于误操作二次确认也有一定的必要,特别是较重要或隐晦的手势,例如删除等,要让用户可以及时撤销操作。
四、动画配合
除了引导之外,在手势操作的转场之间运用合适的动画,可以给用户更加明确的心理感受,这种和手势配合的顺势而动能够使手势更易理解。比如左滑返回首页这一操作可以用翻页动画营造出立体的空间感,加深用户的记忆,从而更容易地记住这一手势。拉出附属功能可以用拟物或动画强调上下层的空间,比如拉时露出前一页内容。拉到页面顶端可以用弹性效果,强调已到达顶部。 比如双指收缩拉开可以用扩散、分离、折叠等动画表示内容的增删。
五、创新手势
(一)根据文化约定
手势本身或操作过程的设计符合特定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用法,形象的、有意义性的手势更加容易记忆和学习。比如珊璞提出的用打叉的手势表示删除。
(二)根据实物隐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pmsj/)手势本身的形状或操作过程是从具体实物中简化出来的,其内涵具有实物的隐喻意义。比如划圈将某部分内容选中。
(三)表音
将命令或品牌的中文或英文的首字母符号作为该命令的手势。如用 c(copy)表示复制; Google通过g(google)尾部延伸圈中内容进行搜索,通过w(wiki)尾部延伸圈中内容查看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