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游戏都有一个现象,少数人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别人对自己的认知是一致的,大部分人是不一致的。很多人对自己突出特性的认知,且认为很明显的一个点,却被所有人忽略,而他有时没有想到的点,反而被每个人识别。
例如A对自己的认知是,设计稿细致、创造力强,但是大家对A的认知基本统一是,工作狂、反应敏捷。这是自己对自己认知点与大家认知点不同的例子。
例如B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反应慢、思考过程长且出活慢,但是大家对B的认知基本统一是,稳重、踏实、能控制自己的工作节奏。这是自己对自己认知点观察角度与大家不一样的例子。
作为一个设计师,都对自己有一定要求,且希望自己的定位、风格、印象、标签是什么样子。但是真实工作环境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去看你去理解你。所以设计师应该时刻保证对自己的理解,并从周边环境得到对自己的真实印象,然后再调整自己往最优化的工作状态去调整,这才是优质循环。
如果工作场合中,设计师总是被别人的印象带着去改变,这时设计师的发展是不可控的,因为这是一个被动的进步过程,方向无法预期无法掌控。遇到好的环境,能成长迅速,遇到不好的环境,就麻烦一些。这也是一些小伙伴换了工作环境,工作效果迅速变好/变糟的原因。
个人认为正确的方式是,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且能有明显的特性展现出来,引导周边环境(公司、部门、上级、平级、下级)去理解你的特性,让别人对你的印象是你控制的,那设计师的发展就是相对可控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会帮助设计师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信心,帮助设计师在任何环境都能保证自己的设计输出和工作发展。
回到开始提出的点,定位要同时从周边开始,不要仅仅从自己开始。
一个没有任何反馈的环境是可怕的,没有人有义务天天主动提醒你,所以自己常思考,保持观察和思考的敏锐,非常重要。
认识了自己,就要聚焦,这是进步的一个方式。人的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把自己最优势的地方扩大,然后弥补必须解决的缺点。
所以第二点,聚焦解决问题
讲一个例子,设计师A需要给客户讲述一个设计方案,目标是客户能接受并认可设计方案。
这时设计师对自己的认知是:
设计方案思考成熟。
设计稿优质。
案例展现充分、论证逻辑严谨。
这是好的方面,这时设计师应该做的就是把Keynote再优化做到完美,设计方案思考成熟,再额外准备一些设计思考方式,并找到一些反面的设计案例来证明为什么这个方案针对现有商业情况是唯一合理的。设计稿优质,再用心思安排设计稿展示思路,讲故事,铺垫起承转合,构建设计曝光的精彩环节。案例展现充分、论证逻辑严谨,更需要自己挑战自己的思路,假想自己是提反对意见方,自己轰炸自己,然后自我攻防后保证逻辑的严谨度到最好的状况。
然后设计师对自己的不足认知是:
客户是外国人,自己英语不是很流利。
正式的演讲场合经验少。
客户是第一次见,演讲前没有任何交流机会,较为生疏。
时间紧凑,不能面面俱到,设计师A决定聚焦到第一个问题,因为正式演讲场合经验少的缺点短期无法弥补,而客户在地球另外一边,暂时也没有办法提前熟悉。所以设计师A天天对着镜子练习英语演讲,把设计方案讲得滚瓜烂熟。至于另外的两个点,就硬着头皮上。
聚焦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做起来很难。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想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很多时候聚焦意味着,说不、忽视、放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pmsj/)设计路上是这样,职业发展道路也是这样,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就算美国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也是代表部分人的要求,不敢说让所有人都支持他/她的。
最后一点是,坚持
有一些事情,做了立马有效果,得到好处。
有一些事情,要做很久,才会有效果,会厚积薄发越来越好。
两种事情我们都要做,第一种事情总是少见或者要付出代价的,第二种事情感觉长远来看更靠谱一些。
认识自己,反复认识自己,并控制自己的被认知,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