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法
首先,我们从老板、技术leader、产品经理推荐过的行业产品中,挑出一些设计方面比较好或有个性的网站,再加上我们自己找的一些不错的网站,总共二十个左右。把这些网站的首屏截图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同时也找了大量各种类型的logo,按照不同的设计形式分组放到一张大图里制作成图谱。我们邀约老板和各位leader一起逐一观看这些图片,同时准备了五个问题:
①目前网站界面有哪些问题?期望本次改版达到什么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pmsj/)②请整体评价这些logo/界面,有没有哪些点符合咱们产品的气质?
③大家认为咱们的产品应该体现出什么感觉/气质?
④如果把咱们的产品比作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pmsj/)⑤哪些logo/网站整体贴近咱们产品的感觉?为什么?
老板和各位leader非常耐心、客观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为他们对产品的深刻见解深深折服。以前我很自傲,觉得设计的事情应该设计师来解决,老板的意见往往是主观、不专业的。而通过这次会议,我认识到对设计的理解更多的不是来源于设计专业本身,而是对产品的理解。
结束会议后,我们团队成员都对产品、设计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觉设计方向清晰了许多。
第三个坑:正确但不出彩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理性+感性的结合。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但一到身处其中的时候就很容易忘记。我们之前关注感觉,导致产品缺乏行业特征;后来我们又开始关注产品特征,导致设计缺乏意境。这两者都造就了不正确的设计,它们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最后我们终于完成了受到老板认可的正确的设计,但是没过多久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做的是正确但平庸的设计。
举个例子,有个交互设计师为了设计好版式布局,参考了很多同行业产品,并发现了共通的规律;结合自身的产品诉求,最后完成了界面布局设计。正是这件事情撼动了我,因为我发现这个设计平庸至极,但却又挑不出错误,因为她确实严格遵照了分析的结果。她也觉得这样是没问题的,也没有想过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想象和创意,直至完成既能正确体现产品定位、突出强调产品个性、又具有创新风格的优秀设计作品。我们当时的视觉设计也有类似的问题。
由此我意识到,无论是交互还是视觉,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交织:理性的分析帮助我们限定问题的边界,缩小范围;而感性的创意帮助我们在一个聚焦的点上无限发挥,最终得到一个既正确又个性、创新且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然而把握好理性与感性的边界点又是何其困难。我们常遇到非常感性或非常理性的人,却很难遇到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如果你是其中一类人,请不要排斥另一类,换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还在继续前行,前面也许还有无数坑,但踩得越多,我们完成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也明显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