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在我们周围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向孩子灌输很多知识,认为孩子知识越多,智力就越高,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回答是否定的。
知识与智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照人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分,可分为反映事物外部属性、外部联系的感性知识,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理性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间接知识是人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但从其总体说,都来源于实践。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极其有限的部分。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它保证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所以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智力包括几种不同的能力,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并不能等同于高智力。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好,但实践能力差等等,这只能说某人在某方面发展得不错,不等于智力发展的一定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有的孩子学了许多知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举—反三,触类旁通,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多而智力水平不高的例子。有的孩子能将平日所得到的知识经常运用头脑去思考,智力很快就得到发展。如有一个四岁半的孩子,人家开玩笑地问她:“两只牛和两只马相加等于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无法回答,人们都知道,不同单位不能相加。但是这个孩子思考了一下就回答:“等于四只会耕田的东西。”出乎意外的,一个四岁半的孩于给出了这样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他的知识是从图画书上得来的,知道马、牛都是耕田的东西。可见这个孩子虽然获得的知识并不多,但他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通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思考,使自己的智力得到提高。
知识和智力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它们的联系和统一表现在:
(1)知识和智力同时存在于一个认识活动中。就知识来说,它是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就智力来说,它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思维着的内容和智力活动不可分,没有无内容的“智力活动”,也没有无智力活动的“思维内容”。
(2)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进行某方面的智力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某方面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其中“眉头一皱”是智力活动,“计上心头”是通过思考得到的新见解。“计”的产生的基础则是相关方面的大量知识,离开了知识,“计”是无从产生的。所以没有知识,智力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智力发展对知识是有依存关系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智力训练是不可能进行的。这就是说,没有无知识的“智力型”人才,没有不传授知识而单纯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把“知识”与“智力”对立起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说,一个人的智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3)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又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学得就快,就顺利,就好;智力水平低,学得就慢,就困难,就差。
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绝不能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向孩子灌输知识,而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去启发孩子,要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愿意接受,让孩子学习运用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孩子的智力。但是,知识毕竟不等于智力,也替代不了智力,更重要的是人们远远无法掌握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知识,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能够产生新知识的智力。现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证明智力训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智力是可以被教授的。这样在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教授智力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智力培养。
兴趣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四、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1.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一次,孩子们去动物园回来,说的都是大象。有的说,象鼻子长长的;有的说,象的耳朵真大;象的大腿......看到这一切,我马上找来一些有关大象的画片和图书,孩子看了特别高兴,看了近两周的时间。当老师再带他们去图书角阅读时,他们对图书很感兴趣,因为那里有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和故事。
2.在阅读前,老师除有目的选择阅读的书外,还要请孩子自选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有助于激发其兴趣。
五、巧妙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1.独特的阅读姿势
开始阅读时,孩子小,愿意和成人一起阅读。这时,老师可将孩子抱在怀中,席地而坐,孩子背靠老师胸前,老师拿书,手指画面(也可以将孩子侧抱在腿上)。这样,孩子会感到很亲切。
2.上口的小儿歌
开始阅读时我总要说一些小儿歌或顺口溜,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边说边做动作,使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让孩子练习翻书时,我又自编顺口溜:“捻一捻,翻一翻,食指、拇指翻一页。”孩子结结巴巴地叨唠着,手不停地翻,当孩子翻开一页时,会不断地说:“罗老师,看!”说完,还给自己鼓掌。
3.用感情读,以心传神
为孩子读书,最重要的是一字字要清楚分明,即使孩子不理解单字的意义和内容,也要让孩子感受书中传递的情感。老师要充分掌握故事内容。读到悲伤的地方,语调要低沉;读到高兴的地方,语调要高昂,让孩子沉浸在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里。即使孩子开始不tulaoshi理解故事的内容,也会很喜欢老师的变化的声音。如:再给孩子读《狗熊搬家》时,“狗熊找了一间没有门、没有窗的破房子”一句,老师在读“破”字时,加重了语气,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破”的意思,这就是变化声音朗读起的作用。
4.适宜的阅读方法
(1)分页阅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每看一页书,我都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画面内容,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动作等,教孩子学说故事中的单字或短句,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提问阅读。
在阅读时,结合故事内容,要有针对地提问。如:图上有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解了就更有兴趣
(3)完整阅读。
分页阅读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因此分页阅读后,一定要完整地再阅读。让孩子对故事情节有完整的理解。
5.教师注意自身的兴趣,感染婴幼儿
一岁半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处于模仿期。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几个老师都喜欢读书,而且在班里故意让孩子看见,用自身的兴趣引导、带动婴幼儿积极参与阅读。
以上的方法,在实践中都能较好地激发了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前提。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究事物的最大动力,能使孩子做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孩子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让他(她)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记忆力得到强化,想象力丰富。当婴幼儿有了阅读的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快乐。图书中美丽的画面、形象的造型,让孩子从另一方面了解了美丽的大世界;孩子从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尽管只是浅浅的感知。他们知道了有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不抢东西;知道要爱妈妈、爱老师、爱小朋友;以及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