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宝宝的身体发育特点
合格的家长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负责孩子的温饱教育,还需要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孩子发育特点,着重注意为孩子的发育营造绿色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不留隐患,进而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母婴频道为家长们介绍一下几种发育特点:
神经系统的发育
3岁的孩子,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头部看上去显得特点大,此时脑的重量已是出生时的3倍,约为1000克;4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5岁时脑的大小和重量已与成人脑十分接近。学龄前期结束时,几乎所有皮质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在小儿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环境的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其可塑性、代偿功能也很强,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此期脑的功能不断趋向成熟,但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往往不平衡,单纯或过多、过久的活动容易引起疲劳。由于他们的兴奋过强于抑制过程,所以,表现得易激动、好活动、自控能力较差,有时玩起来达到入迷的程度,吃饭、睡觉都不顾了。所以,家长要注意防止孩子过度兴奋和疲劳,不能任其自然。
呼吸系统的发育
小儿的呼吸道比成人短而狭,组织柔嫩,呼吸道黏膜易受损伤,呼吸道壁的血管和淋巴管较多。肺泡比成人小,胸廓发育与胸廓肌肉较成人差。因此,这个时期小儿肺部的弹性较差,胸廓狭小,肋骨是水平的,所以呼吸较浅,呼吸次数较成人多。此期,要注意小儿生活环境中空气要流畅,并注意躺、坐的姿势,以免妨碍胸廓的正常发育。小儿锻炼身体、劳动、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呼吸锻炼,使小儿有比较深长的均匀呼吸,以便充分供给身体需要的氧,促使体格的发育。
循环系统的发育
小儿心脏的发育较迅速,5岁孩子心脏的重量为出现时的4倍,但容易仍较小,负荷力较差。此期小儿心率较快,主要是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而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数以满足需要。同时小儿迷走神经兴奋性较低,交感神经占优势,故心搏较易加速。正常情况下,3~4岁小儿,心率为100~120次/分;5~7岁小儿,心率为80~100次/分。所以,还不能让孩子进行长时间或剧烈的活动。
消化系统的发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消化功能逐渐与成人接近,4岁的孩子食谱可接近成人,6岁的孩子可与家人工餐。但营养需要量仍相对较高,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应比例应为1:1.1:6,粮食的摄入量应该逐渐增多,钙、磷、铁摄入应丰富,以保证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ouer/)应重视营养素平衡。此期膳食虽接近成人,但还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应掌握饮食品种多样化、荤素菜搭配、粗细粮食交替的原则。除主餐外,还可在下午加点心1次,以补充能量。烹调应注意色、香、味,以提高食欲。应让孩子养成自己进食,不需成人照顾的好习惯。定时、定点、定量进食,注意饮食卫生。纠正吃零食、挑食、偏食或暴饮暴食、饥饱不匀等坏习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ouer/)针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家长们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运动,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注意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变化,及时的疏导和修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岁宝宝身体发育特点有哪些
婴儿时期是宝宝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之中宝宝的身体会出现很多的变化,家长们对此要特别留心,尤其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存在发育异常会发育迟缓的问题,如果你要想能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必须多学一些有关婴儿生长发育的育儿知识。在这里,我们就首先来学习一下一岁左右的宝宝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也是这一时期父母们要着重留意的几个问题。
从1岁到1岁半,孩子将这样逐渐成长:
有814颗乳牙;能单独站立、行走、蹲下来再起来,会抬一只脚做踢的动作;走路时能推、拉或者搬运玩具;能敲打瓶子、鼓等发出声音的玩具;重复一些简单的声音或动作;听懂和理解一些话,能说出自己的名字;能用一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看书,学着翻书,但不能一页一页地翻;能从杯子中取出或放进小玩具;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能指出或命名熟悉的东西;能堆起35块积木;能自己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能指出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小会儿。
发展警示
有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引起注意,必要时看:还没有长出牙齿;不能表现出愤怒、高兴、恐惧等情绪;不能爬行;不会独自站立。
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长牙了,而且应该能够独立行走和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了,一岁左右孩子的这些成长常常让父母惊喜不已,不过,你可别光顾着高兴,你要注意留意,看看宝宝在这些方面的发育是否都正常,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发育迟缓的问题,那么一定要尽早进行检查,以免耽误宝宝。
向你揭秘幼儿期宝宝四肢发育特点
细心的父母们会发现,自家幼儿期的宝宝相对于婴儿期,在手、脚的使用和活动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实,幼儿期的孩子正是四肢快速发育的阶段,这时候的宝宝们手脚会越来越灵活,并且开始学会爬行,进而开始别别扭扭地走路。那么,幼儿期的宝宝四肢身体发育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吧!
宝宝小手越来越灵活
扔小球
宝宝能够单手扔球,站着时,能把小球抛出100厘米左右;坐着时,能把小球抛出50厘米左右,但宝宝还不能把小球抛到指定的地方。宝宝看着一个方向,但球却扔到另一个方向,宝宝手里的球不能听从宝宝指挥。抛物是身体的协调动作,需要大脑和整个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运动。
把手伸进瓶图老师口
妈妈把装有小花球或彩色珠子、瓶口比较小的瓶子给宝宝玩,宝宝会把手指从瓶口伸进去,试图把瓶子中的东西拿出来。可是因为瓶口太小了,无论怎么努力,也取不出瓶子里的小花球和彩色珠子。
妈妈开始观察宝宝:把瓶子丢到一边不再理会?开始大声叫?开始哭?抱着瓶子摇晃?翻来覆去地看瓶子?这些表现都有可能出现,宝宝的表现很正常。宝宝把瓶口朝下,希望小花球从瓶口中出来?如果你的宝宝有这样的表现,那真令人震惊。
当宝宝遇到这样的困难时,妈妈要及时帮助
宝宝,这不属于代劳,也不会让宝宝变得懒惰,不动脑子。对于这个月龄的宝宝来说,只要有取出瓶子中小花球的欲望就足够了。妈妈可演示给宝宝看:把瓶子倒过来,口朝下,小球就出来了。然后再把小球放到瓶子中去,再倒出来,反复做3次,第4次开始让宝宝做。
要特别注意,宝宝容易把小花球或彩色珠子放入口中,会发生危险,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在场,防止意外发生。发现响声1岁以前的宝宝,摇晃带有响声的玩具,不能意识到声音是摇晃的结果。
1岁以后,宝宝会突然醒悟:原来摇晃玩具会发出好听的响声。但是,宝宝只是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不能理解这响声是物体间相互撞击产生的。所以,宝宝会摇晃所有他能拿到手里的东西,如果没有发出响声,宝宝会感觉到很奇怪。
爸爸妈妈可用小球和瓶子做这样的演示:把小球放进瓶子,轻轻摇晃,再让宝宝亲自摇晃几下。然后,把小球倒出来,轻轻摇晃瓶子,再让宝宝亲自摇晃几下。慢慢地,宝宝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了。
帮宝宝演示,不同于帮宝宝做事,爸爸妈妈的目的是让宝宝明白并发现一种现象,以此训练宝宝观察事物的能力。宝宝也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有趣的现象。
游戏:取小球
宝宝看到瓶子中有小花球,会隔着瓶子试图把球拿出来。很快,宝宝可能就发现了取出花球的秘密:从瓶口取出来,因为球是从瓶口放进去的。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把球取出来了,父母要及时表扬,肯定宝宝的独立创造性。
通过爸爸妈妈的启发,宝宝领会了,也把小花球取出来了,父母要肯定宝宝的领悟能力,要表扬宝宝的模仿能力。如果宝宝因取不出花球而哭闹,没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来,这是比较糟糕的方法。不要让宝宝养成用哭要挟父母的习惯。
爬着走、走着跑、跑着跳
自由自在地爬着走
1岁以后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够自由自在地爬着向各个方向前进或后退,但还不会自由爬的宝宝并不少见,父母不必焦虑和担忧,宝宝爬得晚,并不意味着发育落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爬得晚的宝宝,会站和会走的时间大大提前。
父母不要为宝宝一项能力发育慢而怀疑宝宝的发育有问题,更不要感到内疚,宝宝天生就具有这些运动能力,每个宝宝都会按照自己的发育阶段和时间正常发育和成长起来。
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训练宝宝,而是在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适时而恰当地为宝宝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有利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宝宝父母对宝宝报以欢快的笑脸,投以鼓励的眼神,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起着巨大的作用。
走路与父母训练的关系
大多数宝宝在12个月到14个月,开始蹒跚学走。是否能够独立行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宝是否有走的愿望。倘若宝宝没有这种愿望或一点兴趣也没有,甚至比较反感,爸爸妈妈就没有必要锻炼宝宝走路。
宝宝所有能力的拥有都是基于生理上的成熟,只有达到某种运动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现这种能力的愿望。爸爸妈妈所要做的就是给宝宝创造条件。
宝宝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妈妈逼出来的,也不是训练出来的,如果宝宝没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没有达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妈妈再努力也训练不出来。
宝宝走路的早晚与父母训练的关系并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个宝宝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个月就会蹒跚走路的宝宝并不稀奇,到了2岁走不好的宝宝并非意味着发育落后。
宝宝在幼儿期正处于四肢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此时的宝宝们在神经系统的发育方面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因此,小编在此建议各位父母们,不妨在日常的育儿过程中,多加锻炼宝宝的手、脚灵活度,多与宝宝做一些对四肢改善有好处的游戏,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对孩子身体的发育也是有很大的好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