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时期的护养要点
孩子从出生起到第28天为新生儿期。我国历代医家对新生儿的护养非常重视,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就像嫩草之芽、幼蚕之苗,肌肤娇嫩,抗病力弱,对外界环境还需要逐步适应,所以特别需要谨慎抚养,精心护理。若稍有疏忽,极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遽,变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发育特征
新生儿出生时,正常体重应该在2.5千克以上。健康新生儿的标志是皮肤鲜嫩呈粉红色,大声啼哭,手脚自由地活动。
新生儿形体上的增长比较迅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主要处于抑制状态,除吮乳时间外,多数时间处于睡眠之中,一天睡眠时间达20多个小时。
新生儿需要适应新的外界环境,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生儿需要经过2~3周的生理调节,才能逐步提高。
新生儿时期还可以见到一些特殊的生理状态,如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假月经、粟粒疹、马牙等,这些和孩子的生理特点及胎内受母体激素影响有关,并不是疾病表现。
母乳喂养最好
喂养新生儿的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出生后5~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是母乳喂养;因无母乳或其他原因不能喂奶,而用牛奶、奶粉等食物喂养的是人工喂养;以母乳和牛奶一起喂养的,是混合喂养。
中医向来主张新生儿应以母乳喂养为宜,因为“乳为血化美如饧 (糖稀)”。具体来讲,母乳喂养有以下好处:
一、母乳是最有营养的
若从热量上讲,母乳和牛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当进入孩子体内以后,母乳和牛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母乳的蛋白比牛奶的蛋白容易消化,孩子在3个月之后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中的蛋白,所以,至少在3个月以内应喂母乳。母乳和牛奶都含有铁,但母乳中的铁可以被吸收50%,而牛奶要低一些。
在吃母乳的过程中,母乳成分会发生变化。越吃到最后,脂肪越多,味道也变了,孩子会满足地离开奶头,这样就不会使孩子吃得过多。而用牛奶喂养的孩子往往比较胖。肥胖的孩子不能说是很健康的,因为胖仅仅是由于脂肪积存过多造成的。肥胖儿的心脏需要加倍地工作,而从孩子时起心脏负担就过重是很不利于健康的。
二、母乳喂养利于建立母子感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吃母乳并不是单纯为了给孩子营养,最重要的是建立母子感情。心理学家认为在出生后3天内被母亲抱过的婴儿,其后“情绪”容易安定。通过将婴儿抱在胸前授乳,母亲比任何人都能在最近处观察婴儿的脸色、接触孩子的体肤。在授乳的过程中,母亲就可能观察到孩子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变化及身体发育是否顺利。
三、母乳既简便又安全
不管是牛奶还是奶粉都要进行溶解、加温或消毒。母乳则是在体内消毒后流出来的,里面没有引起孩子生病的细菌,温度又适宜,可以放心地喂养孩子。
不仅如此,母乳还有抗感染的作用,乳汁中含有的免疫抗体能保护孩子避免肠道和呼吸道感染,乳汁中还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等,也有利于抗感染。
四、用母乳喂养对母亲也有好处
喂母乳的母亲产后恢复快,因为孩子吃奶会刺激子宫收缩。不喂奶的母亲产后更容易怀孕,而哺乳的母亲,由于在10周内(长的有6个月的)不会排卵,所以下一次的妊娠就晚。最为重要的是,喂母乳的母亲比不喂母乳的母亲患乳腺癌的机会要少。
另外,比起那些用奶瓶喂奶的母亲来,直接给孩子喂奶的母亲每次都会体会到一种快感,有了这种快感,又相信喂母乳是最好的喂养方法,就能使母亲的情绪安定。
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喂母乳
在某些情况下,乳汁是不适宜喂给孩子的,因为乳母的身体情况与孩子健康息息相关。
乳汁为母体气血所化,乳母的精神、营养以及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乳汁的分泌和质量。《普济方》说:“其或母用性不顺,则气血乱,气血乱则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儿见逆。”在《古今医统》中说:“母食寒则乳寒”,“儿食其乳,所感立应”。因此,乳母应当经常保持精神愉快,特别在产后,一定要慎戒恼怒、悲伤等不良情绪,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饮食应以富于营养、多样化、易消化者为宜,以保持乳汁的营养成分,对于辛辣厚味煎炸的食物,更当慎忌。 同时,乳母应注意生活起居的卫生、稳定和保持精神愉快,有了疾病要及时治疗。如果母乳减少,可采用猪蹄汤、鲫鱼汤促进母乳的分泌。
乳母在哺乳期间,还应慎服药物。因为药物本身为补偏救弊所设,不少药物都可以从乳汁排出,孩子吃乳后也可引起阴阳不和,有伤脾胃,甚至引发疾病。若乳母有病,非得服药不可时,且药物含有大寒、大热或有毒的成分,则应暂时断奶,待乳母病愈后再给婴儿喂奶。若乳母患有乳病或全身性传染病,则更应马上断奶。
喂乳的方法
古人强调应该先清洁新生儿口腔,待胎粪排泄后,才可以喂乳。在给新生儿喂乳前,先用手按摩乳房,使乳汁流畅,并将宿乳(上一次哺乳后滞留于乳房内的乳汁)挤去,以免新生儿因难于消化而发生呕逆、咳痢等疾病。
现代医学提出在分娩后两三天时间里,母亲要做以下两件事:
一、让新生儿吃初乳
分娩后两三天中所流出的初乳,虽然其颜色比日后母乳的颜色浅,但其中却含有非常重要的成分,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乳酸,能杀死细菌、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让新生儿免受外来细菌的感染,所以一定要让新生儿吃初乳。初乳不是为了给孩子营养,所以每天最多能产生10~40毫升。即使要进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也一定要在产后的3天中喂初乳。
二、尽量抱着新生儿
由于习惯了母体内的生活环境,一旦来到全新的世界,新生儿会感到十分不安和迷惑,他期待着亲人的保护和爱抚。把新生儿抱在怀里,并且抱在靠近心脏的部位,让他能听到妈妈心脏的跳动,闻到妈妈的体味。这时,还可以伴随妈妈对宝宝的亲切呼唤声。很快,新生儿因感受到了他所熟悉的声音和气味,就会安静下来。
没有母乳时如何用牛奶
无论多么想用母乳喂养,也有乳汁分泌不足的时候,这时就一定要考虑添加牛奶,还要考虑添加什么奶。
有人可能会想可不可以用鲜牛奶喂养新生儿呢?对3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以不用鲜牛奶为宜。这是因为子牛与人类的婴儿不同,子牛会很快地成长为成牛,为了促进子牛的成长,牛奶中含有比母乳多3倍的蛋白质和钙,而生后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是不能充分处理如此浓的牛奶的。蛋白质很难被吸收,钙会成为肾脏的负担。
若将鲜牛奶稀释3倍,使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接近母乳,又会使糖分不足。何况每次调配鲜牛奶,又会增加细菌侵入的机会。
所以,3个月以内的婴儿,喂鲜牛奶是不适合的。同样,喂浓缩奶粉和炼乳也不适宜。
如何选择配方奶
奶粉是在现代化大工厂里将牛奶预处理后经均质、杀菌、浓缩、喷雾干燥而制成的。母亲在选用奶粉上,应注意两点:
首先,我们国家对于婴儿奶粉的生产有统一的奶制品规格要求,所以选用哪种奶粉都可以,不过要在有质量保证的商店里购买,奶粉也一般以最新出厂的为好。
其次,奶粉的品种很多,在营养元素的选择上不必太刻意。厂家都在做大量的宣传说自己的产品最好,添加了孩子最需要的各种元素等,促使人们去购买,对此我们不必太在意。因为孩子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用任何一种合格奶制品喂养,都可以保证孩子正常地生长发育。
新生儿衣着
新生儿的衣着,以柔软且吸水性好的旧棉布拆洗干净做成的为好,宽松而使四肢活动不受限制。
《政治准绳·儿童论》说:“初生儿出月,必须入襁褓,襁褓之道,必须得宜。”所谓襁褓,即用棉布做成的被、毯,以包裹新生儿。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新生儿初离母腹,从体态上常保持胚胎时姿势,四肢屈肌较紧张,故“宜绑缚令卧”,使其四肢舒展。新生儿神气怯弱,突然听到巨声异响,会引起气血紊乱而惊惕,所以襁褓一定要得宜,使其肢体舒适固定,才可避免或减少外界刺激的不良影响。
同时,《诸病源候论·养儿童候》也指出:“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需要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因体液过多地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让孩子多见风日,以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古人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
在提倡“薄衣”的同时,古人又提出了孩子穿着方式的观点。《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中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一、要背暖
背部是诸阳经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所谓“适当温暖”,也就是说不可“过暖”,过暖则孩子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致背湿凉,易招致风寒湿等病邪侵入而生疾病。
二、要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所以,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就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中国古代养生家、道家等也常劝人“每晚临睡前按摩足心(涌泉穴)百余下”,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要头凉
头为诸阳汇聚之处,喜凉恶热。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xinshenger/)五、要心胸凉
穿着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中医认为“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的正常撑展,才能发挥 “宣发”、“肃降”的功能。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再就是睡觉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
冬季天寒时,烤孩子衣服,不要趁热穿在身上,须凉片刻,以温为宜。
古人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新生儿得病慎用药
新生儿虽然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但是他们的免疫力和屏障能力不足,患病后反应性差,感染容易扩散,死亡率比其他时候高。许多疾病,如畸形、窒息、黄疸、破伤风、脐部疾患等,大多与护理的不当有关。
因此,喂养、保温、隔离消毒、细心护理等都特别重要。如喂养不当,会造成孩子吐奶、溢奶,甚至消化不良;保温不好,会使孩子受寒着凉而感冒、发烧,重者会造成抽风;消毒不好,会造成孩子腹泻或口疮;护理不好,会使孩子的皮肤受损伤,造成臀红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痛苦。
新生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不仅衣食宜调摄,服药施针更当审慎。新生儿除吸乳外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而睡中面色常有乍红乍白,或有皱眉、咧嘴、收口等表情变化,俗称“弄相”,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非病态。父母切不可误以为病,延医诊治,汤药叠进,使孩子柔脆之胃肠,妄受药攻。
至于针灸,也如《千金要方》所说:“儿童新生无疾,慎不可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是以害于儿童也。”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也指出:“凡有微疾,不用仓忙,但令乳母戒油腻荤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间,不药自愈。”
对于新生儿用药和针灸问题,应以有病无病为根据,既不可有病而贻误病机,又不可无病而妄伐正气。总之,宜以细心详辨、谨慎从事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