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专家表示,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宣泻自己的情绪”,因此,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tuLaoShi.com“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宝宝在游戏中发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知识,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戏教育。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细心捕捉兴趣的亮点
一次,我抱着宝宝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他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身子倾向放映室的方向,伸着胳膊示意我——去那儿。
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眼睛一亮,咧着嘴笑。好奇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足足看了四十多分钟才肯离开。
后来,我发现宝宝一看到转动的东西就很兴奋,于是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让他看,如电风扇、圆形的钟、车轮,使宝宝对“圆”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地,延伸到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玩积木,培养他的空间感。这些又使得宝宝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宝宝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有意识地捕捉中巩固下来了。上小学后,他学数学很轻松,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拿到数学竞赛奖状。
小贴士
宝宝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如果你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宝宝的探究倾向,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宝宝在某方面的兴趣。
引导宝宝观察和思考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下着雨,儿子打着雨伞站在雨中,将伞飞快地旋转着,甩得雨花四处乱溅。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
“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
“怎么个好玩法?”
“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
“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
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
看着儿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12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tulaoshi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宣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因此,家长们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教育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宣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Tulaoshi.Com的语言,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因此,家长们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能盲目的教育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教育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和指点,不能一味的只是说教。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呢?”现在不少家长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指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有帮助,不妨一试!
(一) 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jiaoyu/)(二) 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jiaoyu/)(三) 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想法: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会引来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只是担心会“惹”来责骂。因为没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长和和老师往往丧失了很多与孩子们“交心”的好机会。以上的三种方法,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