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遇见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精力旺盛,每天被折腾的筋疲力尽。在这一点上,我的建议是:家长需要带着孩子玩,而不能让孩子带着家长玩。因为家长懂得规则和顺序,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建立模版规则。反之孩子不懂得规则,一旦淘气出格了,家长没有预见到(大家都是第一次,这种情况经常能遇到),面对指责, 孩子就会既不理解,又非常委屈了。
对食物的敏感来自本能,利用最天然的本能来激发学习乐趣,是最简单易行的育儿方式。
对宝宝来说:制作食物、学习技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游戏)的过程远比只吃结果有吸引力的多。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宝宝更喜欢参与进来,如果给他们相同的机 会,可以按顺序(规则)拿着食物搅拌棒搅拌几下,也可以指导宝宝拿一种食物配料在旁边随时添加,或者干脆抱着宝宝站在锅子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拿着铲 子有模有样的翻炒几下,吃的时候,宝宝就会因为是“我”做的,或者“我”参与的,而多吃一碗,挑食、厌食的情况比例也会大大减少。其实食物并不一定要非常 丰富非常有营养,但带着这样正能量的食物,对宝宝的成长来说,也大有裨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ls/)孩子对通过食物能够学习和训练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循序渐进(有序化管理)的进行:
第一阶段
需要家长介绍每一种食物的味道(五味)、性质(食性)、颜色(色)、触摸的感觉(触)、闻起来味道(香)和吃完以后身体的感觉和想法(思考,各种情绪的表达、沟通)等。
第二阶段
需要家长给予各种不同的食材教导孩子分辨,同时通过帮助家长烹调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帮助妈妈拿某一种指定食材来分辨食物类别和性质;剥莲子或者用线穿莲子串来锻炼精细动作;引导孩子学习并使用计量工具等。
第三阶段
大点的孩子需要锻炼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最好是孩子自己最近或者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最基础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吃什么,吃这种食物的好处,例如:变白变漂亮、 不生病、鼻子不出血等等日常生活常识;出外游玩时,可以讲解下遇见的各种食物渊源(自然知识),包括季节的变换、植物的生长、节日的传说等等。
例如:冬天吃橘子,Rayman吃了几瓣,就知道不吃了,因为:“橘子吃多了上火、咳嗽”。
在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就会发问一些涉及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能根据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阅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等相关联,并重新寻找新的答案。
这个阶段,孩子基本就是个活体十万个为什么,家长要做好跟孩子斗智斗勇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第四阶段
一开始可以在制作面食的时候给孩子一块软面团让他揉,同时鼓励孩子用面团和其他食材设计并做出各种造型(麦穗、小猫、小猪等);进而可以在制作烘培的时候 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制作饼干、蛋糕以及各种菜肴的时候,对色彩、味道、食性、气味的搭配、以及造型上整体的协调和装饰等。
第五阶段
家庭成员和孩子、其他小朋友与家长一起的烹调过程,不仅涉及到生活技能,还是对协作关系、说话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社交、礼仪、逻辑思维、对事长远战略性谋划、社会规则的学习等技能的训练过程。
第六阶段
无论男孩女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当孩子一本正经的投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实际也是把生活中模仿家长做饭、请客、言谈、思维方式等生活场景复习和强化的过程。
吃是人最质朴的感情,通过对吃的学习,让孩子一点一滴的懂得尊敬、热爱、信赖父母。进而建立强烈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这可是日后孩子把握人生的关键--热爱家庭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内心强大并性格平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内在幸福的人!
利用食物激发孩子兴趣的游戏,家长执行的时候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安全第一:对于食m.tulaoshi.com物的制作,有些是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分享的,例如:择菜、洗菜、准备食材、调料等,而家长控制不了的厨房,是坚决不许孩子进入的,例如:有明火、热油、刀具、烤箱、插座、电器、易夹手的抽屉等危险的环境。
2、有效沟通:给孩子做食物的时候要跟孩子做有效的互动沟通。一定要在孩子听懂并执行大人的指令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教导。例如:家长发出指令“给妈 妈拿绿色的青菜”,只有孩子能够准确清晰的为妈妈拿来对应食物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表扬),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和教育。为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一 样,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就懒得这样做。
3、选择性引导:制作食物的时候,要经常给孩子一些可选择性问题,从小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决断能力,你只能选一个的话是哪一个呢?如果妈妈每天都会这么 问,孩子也会主动告诉大人明天想吃什么,为什么这么吃。人总归是要面对取舍和抉择,从早期锻炼孩子去选择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很重要。
4、耐心细致:教孩子学东西时候要不厌其烦,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模仿,多次反复的进行,孩子肯定会记住,这种练习,可以从小刺激孩子的记忆能力。呵呵,后果就是妈妈做事很细致的同时,会变的很唠叨。
5、颜色: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引导孩子对食物颜色的认知(同时给孩子穿色彩丰富的衣服),培养色觉。在儿童脑发育过程中,颜色对孩子大脑的刺激非常有益,不 仅如此,从零岁开始给孩子味觉上多种刺激,也会同时刺激到孩子的大脑,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如给孩子品尝一些酸甜苦辣的味道等等。
6、平衡:背着孩子进厨房(不要抱着孩子)。这样可以从早期锻炼平衡感。孩子从小就会有本能的调节平衡的能力,孩子的脖子可以支撑住头和整个身体的时候,尽可能的背着孩子玩,这样可以迫使孩子自我调节身体平衡。从而早期锻炼孩子通过肢体运动保护自己的能力。
7、语言:不跟孩子使用儿语。比如吃饭饭、捡豆豆等,孩子究竟要成为社会人,从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过渡到成人的语言和行为过程中,对孩子来说要承受诸多不安和相当长的时间。只是因为孩子小就使用专门的孩子的语言和思考方式进行教育,以后会给孩子造成负担。
8、工具:在厨房使用工具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以正确的方法和姿势进行,给孩子做好模范。保证安全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正确使用工具,建立正确的行 为规范、规则。别以为孩子还不会讲话、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就自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摹本,哪怕是你走路的样子,他都会去学!
9、数量、顺序:厨房育儿的过程中,通过食物对数量和顺序的认知也很关键。例如:教孩子数豆子的时候时候不仅要从0到10的顺序数,还要从10到0的顺序数,通过这个过程教育孩子0的存在非常重要。
10、心理环境:与父母一起劳动,有付出有所得的生活环境,才是平衡和谐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声明:本文章为独家约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违者,后果自负!
:音乐使人心情愉快。让宝宝对音乐产生兴趣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挖掘他的艺术天赋,在培养孩子音乐细胞的路上,父母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以下五种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方法家长不妨试一试。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二)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ls/)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四)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五)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多早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