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宝宝学会等待
众所周知,美国人酷爱教育类书籍,特别是父母如何养育儿女的书籍,但美国妈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这些育儿书籍里的众多知识而使养育孩子变得更省力,相反,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育儿上。
而法国的家长就轻松的多。孩子出生3个月还没有睡整夜的觉,这就是父母的失职;宝宝四个月就正常一天四餐,没有零食,这被认为是常识;四个月还在喂母乳就会被看不起;断奶之后就可以申请入日托中心,法国妈妈就可以有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法国是再平常不过了。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法国妈妈从孩子会坐开始,就会在每个周末带他们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
如何让不同年龄的宝宝学会等待
0~1岁的宝宝
策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期望他人响应自己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注意他们的需要,所以0-1岁阶段,父母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让宝宝等待的时间要控制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最好不超过1分钟。
操作: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喜欢扔东西。一件小玩具,宝宝扔出去了,却又够不到时,宝宝大喊大叫,让父母帮忙。你可以尝试这样做:“宝宝,等一等。”一边说话,一边去捡玩具,这样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停顿几秒后再递给宝宝。
1~2岁的宝宝
策略: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采取哭、闹等举动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可以边说边做,而且要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
操作:宝宝想喝奶,但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太凉,他却有些迫不及待。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宝宝,你摸摸,奶太凉了,喝了会肚子疼,你等一等,温热了再喝。”在日常游戏和生活中,多设置一些让宝宝等待,延时满足的机会。比如“躲猫猫”“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可以慢慢增加“静止不动”的时间;在吃水果的时候,让宝宝分发水果,他最后一个吃,或者将水果用纸包住,让宝宝打开后才能吃到水果等延迟满足宝宝的满足时间;告诉宝宝,妈妈要换件衣服,请宝宝等2分钟,妈妈数到1、2、3、4、5就好了等等。
2~3岁的宝宝
策略: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等一等”的含义了,但因为他们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让他多体验,让宝宝等待的时间也可以从几分钟延长至一两天。
操作:带上宝宝去超市。当宝宝看到里面那么多好吃的时,禁不住拿起来想吃。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宝宝,在超市里面不让吃,只有妈妈付过钱,你才能打开包装吃的。你看这里面穿制服的叔叔,就是管着不让人随便吃的。”虽然宝宝还小,但对宝宝讲清道理,宝宝逐渐就会变得懂事,学会等待。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玩,宝宝喜欢玩秋千,而秋千那里已经有一个小朋友在玩。你可以尝试这样做:“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你再去玩,好不好。”不要因为有人玩就阻止孩子去等。因为这会使他明白耐心等候的结果,最终会让他满足自己的愿望。
3岁以上的宝宝
一般宝宝3岁以后很多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延长延迟满足时间。比如宝宝想要某样东西,可以让他等待一个星期再给予,或者等到宝宝生日或某个节日那天。这样宝宝就会对礼物更加珍惜,也会体会到得到礼物的满足感。
楠楠妈妈:我家的小男生现在四岁半了,在幼儿园里,老师总是说他乖。在家里,儿子也让我们很省心,客人来家里,他总能安静地坐在一边自己玩玩具,不吵不闹。虽然很多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好带”的孩子,但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也有人说孩子天生就应该是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小时候太乖,长大后可能成就不大……
有一次我带孩子出去买菜,在小区楼下看到几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正在玩遥控车,别的孩子一看见遥控车都会凑上去,想加入一起玩,可我的孩子看了两眼,仍然牵着我的手往前走,还学我的口气说:“楠楠乖,陪妈妈去买菜。”让我哭笑不得。
丈夫工作比较忙,平时我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做家务忙起来,免不了对孩子下命令。孩子现在那么乖,是不是和我在家管得太严有关?
很多家长都喜欢用“听话”、“乖”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尺。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调皮,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乖。面对楠楠妈妈的疑惑,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孩子太乖有问题?
乖不是问题,没主见才是问题
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首席讲师李铮认为,孩子乖不是问题,主要看的是乖的背后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小孩子乖,不是问题,乖到没有主见才是问题;小孩子跳,也不是问题,跳到不跟人配合才是问题。”李铮说,教育要把握好“度”。如果一个孩子非常顺从,喜欢配合别人,但当他在独立做一件事情时,仍会有自己的主见,那么这样的“乖”便不是问题。
李铮认为,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就是同情心比较强,自己的主见比较少,这样的孩子也能成才,现在的社会需要多种形式的tulaoshi人才,如配合型人才。“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培养成管理者的,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乖得很自在,在迎合别人的同时没感到自己受委屈,甚至是快乐的,那是没问题的;如果孩子总是让自己受委屈去迎合别人,那就有问题了。”一些孩子小时候很顺从大人的意愿,但长大后可能会不愿意继续保持自己的这种形象,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而出现问题。
过于顺从可能会丧失创造性
南宁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老师卢丹映表示,孩子太乖,过于顺从,就会养成凡事听别人安排,而失去自主做事的主动性。这样的孩子在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过于顺从,并不是好事。
“讨好型的人,总是琢磨别人需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而不能活出自己,没有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李铮说。
孩子为何太乖?
教育时强化导致
李铮指出,有些孩子的乖是天生的,有些孩子的乖是被教育出来的。如果是乖而没有主见的孩子,父母就要反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了孩子什么理念让孩子出现问题。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比较顺从、配合,父母就很高兴,“看,我的孩子多乖!”这样的赞扬就会强化孩子的“乖”,导致他慢慢失去主见,所以父母在面对乖的孩子时,最好是让孩子去表达自己,就算说错了,说得和父母的意见相左,还是要给他一个改正的空间。
如,父母如果常说“乖,我给你买块糖”“乖,妈妈喜欢”,其实就在不断地告诉孩子:只有乖,妈妈才爱你。于是孩子就会用乖来换取爸爸妈妈的爱,这是孩子生存的智慧。“乖与不乖都是孩子生存的智慧,有些孩子用乖来获得爸爸妈妈的爱,有些用不乖来获得爸爸妈妈对他的关注。”李铮说。
父母太过强势
听话顺从的孩子也常常有比较强势的父母。李铮认为,强势的父母常常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允许孩子自由的成长,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退缩型”的儿童,因为父母太严厉了,孩子不乖不行,孩子会认为,“我不能活出自己,我只能活出爸爸妈妈理想中的样子”。李铮表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能活出自己,同时能在社会中很自如的生存,但这是需要很多磨练、体验才能达到的。
父母本身就喜欢顺从
一些喜欢顺从的孩子,也许有着喜欢顺从的父母。例如父母如果在与外人打交道时,都是顺从的,那么孩子便无法从父母身上学到别的用来代替“顺从”的方式,便只能学父母,形成喜欢顺从的性格。
乖到没主见怎么办?
多询问孩子意见,少否定
卢丹映表示,如果家长想让孩子避免过于乖巧、顺从,应该让他自由成长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太乖的孩子,家长应该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少否定孩子。”
孩子和爸爸、老师在玩积木。专家指出,对于过于顺从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
“乖不乖”更多地是指向父母
首先这个“乖”和“听话”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的清楚,怎样才算乖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成人自己的感觉,对同一个孩子,肯定会有的人说乖,有的人说不乖,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感觉自己孩子乖的父母可能焦虑会少一些,而感觉孩子不怎么乖的父母也许焦虑就会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说某个孩子乖不乖的时候,其实关心的倒并不一定是孩子本身,而更多的是孩子的父母。换一种说法是“你们带这个孩子累不累啊?”因此,与其说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倒不如直接说想要一个让自己更省力的孩子。
“乖孩子”是在怎样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我国,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孩子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没机会接受教育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没钱的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多赚点钱。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很少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总觉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其实,做父母的也许远远低估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成长的力量,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这种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的爱,可是这样的爱太多并且转化成对孩子行为的干涉,就会演化成另一种东西,那就是控制,以爱的名义控制。
而且,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以至于失去了自我,“我都是为了孩子!”几乎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这句话对很多父母来讲,会是一个自我欺骗的谎言,你活着只是为了你自己,即便你确实为了孩子付出很多,那还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良心”和价值观。
“乖不乖”并不重要
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刻意为孩子做太多,当你把自己调整好,家庭和谐,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好!那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力量。
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一部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犯错误的机会和权利,我们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不要把你的好强加到他身上,要相信孩子并对他有信心,那么他们都会是好孩子!至于乖不乖,那不取决于孩子,而是取决于你,取决于你的自信心和你的抗焦虑能力。
不要试图用过多的言语去教育你的孩子,孩子很聪明,他更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不要一直担心这个社会会怎样影响孩子,最好多考虑一下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影响。
为人父母,当你把自己调整好,把自己的家庭调整好,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成长为好孩子,乖不乖本身就不是问题!
只要稍微总结一下中国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所谓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是,同时中国式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听话”并非绝对是坏事(专家视点)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angshi/)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孩子都有不乖的时候,也许是随便破坏东西,也许是不愿意吃饭,甚至是有暴力倾向……对于这些行为,先不要想着如何让他变乖,而是要找出孩子不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尽量不要简单地以“让孩子听话”为早教教育目标。接受了孩子的不乖之处,孩子的性格才不可能扭曲。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真是太不乖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膨胀,当自己的意愿受到阻挠时,很可能就变得不乖。其实这个“不乖”,也如同不听大人的话、不按大人的规矩办事等,只是大人的一面之词。孩子有不乖的表现,说明他个性鲜明,并非是糟糕的事。就算真有缺点,不妨给孩子反思的空间,总是用一些教条的想法束缚孩子,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反叛。
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孩子经常在衣服上乱涂乱画,父母一般都会认为孩子不乖,但是孩子的不乖是有原因的。父母一位的指责并不能解决孩子的不乖,恐吓也只能加深孩子的反叛。既然孩子在衣服上画画已经成为事实,父母何不坦然接受呢!对于孩子的这种不乖的表现,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孩子喜欢漂亮,可以让他选择要穿的衣服和鞋子‘在心疼被他乱画的衣服的同时,也可以赞叹一下,我们家的宝宝真实个绘画的天才哦。
接受孩子的不乖之处,就是用一种温和的早教方式和孩子相处,了解孩子不乖的真正原因。这样不但容易被孩子接受,还可以tulaoShi.com在孩子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让孩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专家提示:
1、平时多注意孩子,把他们每个阶段的好坏都牢牢记在心里,这样才能做到了解孩子,找出孩子不乖的原因,从而在沟通中占得先机,避免和孩子形成代沟。要有宽广的心胸,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不乖之处,这样你发现孩子的不乖有时也是一种可爱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qiangshi/)图老师育儿网友:您好!我家宝宝马上就2岁了,但早上她就喝200ml的奶,别的都不吃,到中午才吃饭,而且吃饭很不乖,有时候要吃一个多小时,请问有什么办法吗?谢谢!
沈文: 建议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早餐可以适当减少奶量,添加主食,如馒头、花卷半两,鸡蛋半个。早餐和午餐之间的加餐可以给宝宝喝50-100毫升的牛奶或酸奶。午餐可以吃米饭、西红柿炒鸡蛋、清蒸鲈鱼。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加水果一个,晚餐可以吃面片汤、海米小油菜,临睡前一小时加奶50毫升。按此规律喂养孩子。
沈文:中医世家,现任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中国药膳研究会专业制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文来自图老师育儿网专家在线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