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性格变了?
当孩子病后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只要处理得当,孩子的性格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妞妞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前段时间,因为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当她再次跨进幼儿园大门时,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坐在教室一角,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得了一场病,这孩子的性格都变了?
其实,这种性格的改变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缺陷。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身体康复后,性格改变较为常见。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患病以后又患“心病”呢?
1、尽可能让孩子生活自理。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疾病恢复情况,要求他达到同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缩小与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2、调剂好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生病后活动空间减少,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创造条件,使他有适当的游戏、学习活动。
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极强,如果孩子病愈后出现妞妞那样的性格改变,在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恢复正常教育,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纠正。
3、家长应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解释生病的缘由,告诉他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要性,减轻其心理www.Tulaoshi.com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孩子患病后,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扰乱,精神、体力均受到影响。对他们多些关心、照顾是必要的,但也不能一味迁就。
4、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对于病程长,需要久治、久养的孩子,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起居生活,避免养成懒散习惯。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不过,应避免因过分贪玩而疲劳。
向上比较会把孩子变被动
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初入幼儿园的孩子,过了几个月,好歹熬过了让家长头疼的“分离焦虑期”,就轮到家长自己开始焦虑了。家长为什么焦虑呢?因为当自己的孩子一下子融进几十个同龄的小朋友中间,有意无意的,家TuLaoShi.com长们会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别。于是我的博客上类似的咨询问题集中涌现———我的孩子老是一个人玩,其他孩子都是一起玩怎么办?
幼儿园老师说我儿子听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怎么办……这就叫“向上比较”。其实比较本身本没什么错误,但总向上比较,家长就永远只盯着自己孩子的短处,慢慢有了悬殊的心理落差,产生挫折感,容易焦虑、着急。情急之下言语中就会犯错误:“人家谁谁谁怎么不像你一样”,“你怎么这么笨,隔壁的孩子一教就会,弹琴多好听呀!”
然后就仿佛有了目标,立马回家训练孩子———吃饭不好练吃饭、画画不好练画画……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孩子处处优秀。这种“被动比较”,对孩子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的,它会导致孩子强烈的挫败感和人格伤害,孩子刚刚建立的一点点自信心就被打得支离破碎,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在发现孩子技不如人时,重要的不是家长忙于给孩子补习,而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对自己说:“学习不是为了攀比成绩,自己孩子最好,即使有弱项,也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家长不能把行为的目标定在“成绩”上,而是要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少一点跟别的孩子的比较,多一些自己孩子的纵向比较,比过去有哪些进步等。
此外要教孩子和优秀者进行“主动比较”,比如给孩子讲名人故事,让孩子自己寻找差距,确定目标。
我们要多让孩子自我比较,拿自己的现在跟过去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凡是有进步的就值得表扬和肯定。
新生宝宝的被动游戏
宝宝刚生下来,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对他的锻炼了,不要忽视宝宝的一个小运动,也不要以为宝宝听不懂话就没耐心对它说话,更不要认为,宝宝的感官不需要刺激。
研究表明,得到充分锻炼和刺激的宝宝比没有被锻炼的宝宝要聪明得多。这是有生理依据的:宝宝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大约是成年人的两倍,当宝宝出生的时候,神经细胞还在生长,相互之间的接点也在增加,大脑不断发育。当宝宝学会信任和爱、感知好的事物、观看脸和物体、记住物体的位置、倾听话语和音乐、把物体放回容器等事情时,宝宝的神经细胞之间的接点会增加且变得有组织,智力也得到发展。然而,到了一岁的时候,那些不被使用、不和其他神经细胞发生联系的神经细胞将被消灭。
所以,在宝宝刚出生还没有多少活动能力的时候,智力的发展是十分依赖爸爸妈妈的爱心和努力的。新生宝宝运动、表达、思维、自理等能力都需要爸爸妈妈帮助锻炼。
宝宝发育过程中存在某些“敏感时期”,这一时期大脑特别想接受和学习某种信息,所以,需要适当的时候培养宝宝特定的能力,时机不等人。
一个月的宝宝的智能发展标准是:
大动作 抬头:俯卧时头能微微抬起
转头:左右转
扶坐:双手扶宝宝上臂,
宝宝的头能竖直2秒以上
精细动作 抓握:能握住笔杆10秒以上
语言 喉音:与宝宝说话,宝宝用细小的
喉音回应
认知 注视:将物体放宝宝正面20厘米处,
宝宝能注视7秒以上
寻声:用声音在宝宝头部周围引
逗,宝宝会转头寻找声源
行为 逗笑:用各种方法逗宝宝,宝宝会笑
自理 识把:宝宝会根据大小便提示有条件
反射
根据这个标准,宝宝的潜能开发的游戏特点是被动的亲子游戏,及宝宝参与游戏是被动的,往往需要父母投入更多,更主动。具体如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yuerzhishi/) 抬头游戏:竖抱宝宝,不要扶住头部,让头部自然直立片刻;
宝宝俯卧在妈妈肚子上,妈妈引逗宝宝抬头;
宝宝趴在床上,妈妈用玩具逗抬头并左右转动。
四肢游戏:让宝宝仰面躺着,用手移动宝宝的四肢,给他做被动操。妈妈可以边唱歌边做,让宝宝四肢的运动随节奏动。
手的游戏:抚摸宝宝的手,让皮肤充分接触,并用玩具放在宝宝掌心,逗引他抓握。
语言游戏:对宝宝说话,引逗宝宝发音,在宝宝发出细小喉音的时候,模仿宝宝的声音,宝宝也会很高兴。
逗笑游戏:对着宝宝笑,用手挠宝宝的脸或身上,让宝宝早笑,对他大脑发育有好处。
视觉游戏:在宝宝的上方、床栏或够不着的地方挂上能动、彩色的玩具,刺激宝宝视觉, 然后隔一段时间移动这些玩具的位置,以免造成斜视;用动的玩具引逗宝宝追视,或者妈妈移动的脸也可成为宝宝的追视对象。
听觉游戏:用发声的玩具或者妈妈发出声音引起宝宝转头寻找。
环境游戏:抱着宝宝熟悉整个房间,并介绍房间的物体名称。
妈妈要注意,与宝宝的游戏不仅仅是这些程序,整个过程都是母亲爱的传递,只有让宝宝感觉到爱,他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妈妈的心情也要愉快。
孩子牙齿变黄怎么办?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会担心自家的宝宝会不会蛀牙,因此宝宝的牙齿一点点变黄,或者有一点点变黑,就会担心,然后带宝宝去看牙医。那么,这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正常牙齿的构造,牙冠表面为牙釉质,其下为牙本质、牙髓。其中牙釉质和牙本质皆为极硬的组织,且为高度钙化的构造,而牙釉质本身为略带透明的颜色,牙本质则略带黄色,因此咱们亚洲人的牙齿,本身就略带黄色;随牙齿钙化程度的不同,即使正常的牙齿也可能呈现较黄的外观,而很多病人抱怨的黄牙,其实很多都是正常的颜色。
至于广告中那样“锃亮”的白牙,其实在自然情况下并不会出现,家长们不要被广告视觉所误导。
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的是一些异常的“牙齿变色”情况。
牙齿变色一般分为3类:外来着色、本身着色以及牙髓病变引起的变色。外来着色很容易理解,就是因为色素、牙垢的沉积而引起牙齿变色,比如喝茶、喝咖啡或者吸烟者,就容易出现一些牙齿变色,而这种由牙科医师进行专业清洁就能搞定啦。本身着色里,最常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环素牙”,也就是妈妈在孕期服用四环素导致的牙齿变色,这其实是因为四环素与牙齿内的钙离子结合成复合物,导致牙齿变色,与此相似的还有长期食用或饮用太高浓度的氟化物所致的斑釉症,以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齿变色。
最后一类就是牙髓病变引起的变色,比如牙齿受过撞击、创伤,当时不觉得,后来牙髓慢慢坏死了,牙齿颜色就改变了。另外,一些人因为牙齿病变严重,需要接受根管治疗,在治疗后有些人的牙齿就变成了淡灰至深褐色。
对于不同的牙齿变色,要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简单的只需要专业清洁,在牙医学中也有一些漂白药物,但对于复杂的、顽固的牙齿变色,特别是类似牙髓病引起的变色,往往最终需要通过烤瓷牙等方式来回复牙齿的美观。
宝宝的牙齿有点黄,可能只是牙齿本来的颜色。如果是这种,就不需要太紧张了。宝宝的牙齿上有黑线一样的东西,因为无法肉眼看到,所以还是得让医生看一眼,确定是不是龋齿。如果确实是龋齿,那就需要处理了。
宝宝会发生龋齿,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细菌、饮食以及口腔因素(牙和唾液),这三者相互关联。
饮食因素在龋齿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们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类,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而现在孩子吃得食物精细、甜软,一方面在咀嚼过程中这些食物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摩擦、自洁效果,另一方面还特别容易黏着在牙齿上,变成“口腔细菌培养基”,所以孩子饮食均衡、不要一味给予精细甜软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和口腔健康都很重要。相反,如果孩子饮食中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充足,牙齿的抗龋性就更高。
口腔本身的因素,比如牙齿的形态、位置就很重要。许多孩子牙齿长得东倒西歪,当然容易发生龋齿;而如果这种乳牙龋不及时治疗,将来给牙齿矫正也会带来麻烦,这是一对互相影响的“坏搭档”,绝对不能忽视。另外,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所以我们才会建议孩子适龄接受窝沟封闭;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抗龋性低,而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所以当孩子逐渐(图老师整理)长大、学会刷牙并且不会误吞漱口水后,可以逐渐让他们开始尝试接受含氟牙膏。另外,足量而稀释的唾液可以起到口腔自洁的作用,相反,如果唾液量少、黏稠,那么清洁效果不佳,反而更容易让菌斑形成并附着在牙齿表面上。所以多饮白开水也有一些益处。
最后是细菌因素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在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菌的作用不可忽视。许多口腔内细菌与唾液中的黏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黏合物叫做牙菌斑或菌斑。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最终发生龋齿。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口腔细菌不仅会祸害牙齿,现在还有一些研究提示它可能经由口腔进入消化道和血液,对全身健康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能忽视。
总之,预防龋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治疗龋齿却刻不容缓,所以一定要及时让医生判断孩子口腔里的是不是龋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