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到自信
第一项技能:爱
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到自信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感情就是“自我肯定感”。
所谓自我肯定感,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感觉。自己理应在这里,周围的人都为自己的存在而高兴。自己的存在将会给家人带来幸福,很高兴自己能这样存在。就是“我喜欢自己”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作为自己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自信。
如若不喜欢自己,生存将是一件痛苦的事。如若感觉家人不喜欢自己,日子将会灰暗阴霾。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痛苦,不为人所爱”的人也许会想去死。终极的自我否定就是自杀。因为当人完全找不到自我肯定的素材时,就会迷失。
这种自我肯定感,会在人生之初,从养育我们的人们的爱中得到。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给予孩子自我肯定感。那是一种传达给孩子“爱”的行为。体会到“爱”的孩子,一生都会幸福生活。因为爱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会坚强面对。
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既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
父母如果不去关爱,只是义务性地接触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敏感地察觉。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存在是绝对性的,若是从最想得到爱的人那里得不到关爱,孩子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值得爱。这样,就不会产生自我肯定感。
如果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就难以喜欢上自己。自己身心感受不到爱,也就很难去爱别人,很难友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怎样向孩子表达爱
有人在回应自己传达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安心感,正是支撑人一生的“爱”的开端。
经常抱起来接触宝宝的肌肤,经常微笑着眼含爱意地跟宝宝说话,经常陪宝宝一起玩儿。这样把“爱”传递给孩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总之,就是无条件地宠爱宝宝,大量地肌肤接触,经常把“好可爱”“好喜欢”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么小的宝宝,跟他说“好可爱,好喜欢”,他也不会明白的。但是事实上,这种感情是能够充分传达给宝宝的。因为当你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话的时候,父母心中的“可爱、喜爱”之情也会满目盈溢。这样的感情是能够传达给宝宝的。>>网友讨论:父爱缺席到底该不该?
摇篮育儿问答:文/孟迁
1 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 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 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据说毛泽东幼年为了锻炼专注力故意到集市上去看书。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 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 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图老师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 ,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 ,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1 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 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 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据说毛泽东幼年为了锻炼专注力故意到集市上去看书。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 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 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 ,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 ,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太平洋亲子)
对宝宝而言,哲学恐怕太过抽象和枯燥,所以爸爸妈妈需要借助一些具体情境,来帮助宝宝领略那些“事情之外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下面是一些最亲切的哲学概念和知识点,你可以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教育机会,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关于勇敢与胆怯
人人都害怕
教育机会:孩子告诉你他害怕打针、害怕蜘蛛、害怕在黑屋子中睡觉、害怕在大家面前讲话……
告诉孩子:你都害怕什么,让他知道,害怕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每个人都害怕。
害怕可以救人
教育机会:小朋友们来到一座矮墙前,跃跃欲试往上爬,妮妮因为害怕没有上去,结果矮墙坍塌的时候,只有妮妮安然无恙。
告诉孩子:是害怕帮助她躲过了危险,所以害怕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当你战胜恐惧,你就变得强大
教育机会:你们看到一只狗在追一只猫,猫突然不再逃跑而是弓起腰、竖起毛、发出嘶鸣,狗看到之后,夹着尾巴慢慢后退了。
告诉孩子:那些喜欢欺负人的人总是找胆小的人去攻击,可是一旦人们鼓起勇气,不再害怕,准备反抗,挑衅者就开始考虑放弃了。
我们容易害怕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事情
教育机会:窗外电闪雷鸣,孩子害怕了,缩在你的怀里。
告诉孩子:闪电是因为两朵带有不同电极的云相撞了,所以发出亮光和声音,就像马路上撞车发出声音一样。当你知道原因之后,你就不再那么害怕了吧?
12345...成人不能回避儿童提出的有关死亡的问题,否则会使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不能谈论的,这样会使儿童感到更加害怕。反而应该利用死亡来教育孩子!
一、教会孩子面对消极情绪
幼儿有权利去体会消极情绪,而且悲伤、哭泣等等,都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很多成人认为幼儿太小,应该远离悲伤,这只是成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成人应该提供给幼儿健康的情感模式,允许他们去笑、去哭、去回忆不在的人或物,而不是教他们逃避。通过向幼儿谈死亡,幼儿体验到丧失的悲伤和对死亡或多或少的恐惧,并在成人的陪伴下,理解死亡,理解自己的心理感受。
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对幼儿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比如当孩子发现家里的小狗死去了以后,成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讲解为什么小狗会死。孩子也许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因为冷了、饿了或病了......成人和孩子再进一步讨论如何让避免小动物死亡:如果是冷了,就应暖暖它;如果是饿了,就应喂它食物;如果是病了,就应喂它点药。
在成人看来,虽然这个讨论很简单,却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会引起死亡,又了解了怎样避免意外死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
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一位教师在进行完一次死亡教育活动后反映:“我们班的小鱼死了,我抓住时机给孩子们进行了死亡教育的活动,我们一起把小鱼埋在花园里,当时有的孩子还哭了。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对其他活着的小鱼更加的细心,经常提醒我给小鱼换水。&tulaoshirdquo;这位教师并没有把死去的小鱼倒掉,而是通过死亡教育,与幼儿一起感受死亡的悲伤,并且表达对小鱼最后的怀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jiao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