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水肿喝:酸辣冬瓜汤
番茄炖牛肉
酸辣冬瓜汤 酸辣冬瓜汤 原料:冬瓜150克、黄瓜50克、香菜、葱、姜、胡椒粉、醋些许,盐少许。
制法:
1、把冬瓜、黄瓜切薄片;
2、底油烧热,煸葱姜,炒冬瓜、黄瓜;
3、添水,烧开后依口味加醋、胡椒粉,少许水淀粉,最后放入香菜。
营养小秘诀:
夏天出汗多,孕妈咪胃口较差,这道低盐酸辣冬瓜汤兼有消暑、开胃、补水又利水的功效,是孕产妈咪的一个好选择。
孕期饮食民间禁忌小析
有些民间饮食是出于迷信,说孕妇吃兔肉孩子会长兔唇;孕妇吃狗肉孩子爱咬人等等,都没有科学根据。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广东饮食习俗强调图老师食物的寒热,可以参考,但不能绝对。孕妇饮食强调多样性,营养才全面。只要不是医学上确定孕妇不宜的食物都可以吃,比如辣椒,如果平时习惯吃,没有上火症状,孕期少吃一些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有些忌口是有医学根据的,如人参、桂圆等补品不宜吃,因为人参会引起气盛阴耗,加重早孕反应,桂圆辛温助阳,孕妇食用后易动胎。日常饮料方面也要注意,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食品不宜大量进食,孕妇不能饮酒,酒精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造成流产及“胎儿酒精症候群”,包括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不足、心脏、脑部畸形等。
怀孕晚期应多吃鱼肉蛋肝
民间有谚语说“怀孕就要补,生个小老虎”,不过专家提醒,孕妇在孕期不同阶段的饮食还是要有所侧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提醒,在怀孕中期,即怀孕的13周到27周,正是胎儿发育明显加快、营养需求越来越多的阶段,他们的脑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脑体积增大。这个时候,除了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外,孕妇还应多喝水,多吃粗粮、青菜、水果等含粗纤维的食物。 到了孕晚期也就是第28到40周,胎儿的肌肉、骨骼在继续发育,脑部发育结构、功能也逐渐完善。这个阶段孕妇需要补充适量的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肝等。
孕妇美食:虾仁腰果(图)
虾仁腰果
材料:
虾仁……200克
腰果……60克
青豆……20克.
色拉油……2大匙
料酒……1小匙
盐、白糖、味精……适量
葱末、姜末、蒜米……各1小匙
水淀粉……2小匙
干淀粉……1小匙
鸡蛋……1个
步骤:
1.在虾仁中加入鸡蛋清、干淀粉、盐、料酒,略腌一下。
2.锅中放入1大匙油,油未熟之时加入腰果翻炒,直至腰果呈金黄色。
3.原锅中放油温热,葱末、姜末、蒜末爆香,再加入虾仁翻炒。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4.然后加入腰果、青豆煸炒。加入盐、白糖、味精翻炒均匀,水淀粉勾芡,即可。
专家点评:虾仁营养丰富,肉质松软,易消化,与腰果同炒,对于保护心血管系统,防止心血管疾病大有益处。而吃起来虾仁滑嫩,腰果酥脆,十分可口。
孕妈咪粽子咸蛋悠着吃(1)
粽子、咸鸭蛋等都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但从健康角度来说,粽子、咸鸭蛋不宜多吃,不光肠胃、心血管、糖尿病病人要多加注意,怀孕的准妈妈也要小心食用,特别是晚上不宜吃太多粽子。如果出现肠胃不舒服或者胃胀等症状,应该停止食用,一旦情况严重,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一、粽子美味,准妈妈不宜吃多
吃粽子的好处:从糯米本身来看,富含维生素B,能温补脾胃、补益中气,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心、食欲减少、腹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从这点来说,孕妇是能吃粽子的。
吃粽子的坏处:粽子多用糯米做成,粘性大,、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有的甚至一吃就滞。而甜粽由于含糖分较多,容易提升人体内血糖含量,因此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是不宜多吃粽子的。
粽子好吃,红枣、豆沙、鲜肉、蛋黄……五花八门,过端午节吃粽子更免不了。准妈妈人人疼,自己家吃,回娘家更是吃了临走还拎上一大包。不过,准妈妈要小心了,粽子这东西可不能贪吃,吃起来也有几个注意事项。
首先,少吃!
粽子一般由糯米制图老师成,虽然好吃,但黏度高,非常不容易消化。特别是孕早期的准妈妈,肠胃比较弱,多吃粽子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腹胀、腹痛,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的摄入。所以一餐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更不要当饭吃,顿顿吃。
大夫忠告:孕妇不要乱进补
话说湖北通山县一个长有“尾巴”的婴儿被父母送到武汉大学医院诊治。
这条能够上下左右摇动的“尾巴”,在爱克斯光的检查下,发现内里有高密度的骨化影。在医生的诊断下,证实这条形如一个大茄瓜的“尾巴”是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属于良性,可以用手术切除。于是医生们安排时间,并为切除“尾巴”的手术做准备工作。“尾巴”终于给切除了。经解剖后发现,里面全是呈奶酪状的淋巴液及骨骼。为什么会有这种骇人的情况发生呢?
医生说这个跟孕妇胡乱吃药有关。这个“尾巴”的出现,可能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尾椎的一条淋巴管发生畸变,然后增粗,当淋巴液流经这条淋巴管后无法流出,于是